难怪金庸要隐瞒张无忌的去向,你看他被谁杀了,赵敏沦为他人玩物
世人皆知《倚天屠龙记》以张无忌与赵敏远赴西域作结,却不知这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竟然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惨故事。金庸笔下的绝世英雄张无忌,最终却死于乱军之中;而那个聪慧绝伦的郡主赵敏,竟落得与其历史原型观音奴一般悲惨的命运。
细读历史,你可知朱元璋为何要将观音奴赐给朱樉?又是谁在暗中策划了这一切?而那个叫蓝玉的将军,又在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张无忌与赵敏最后的结局,到底是不是一场早已注定的悲剧?
一、金庸的隐瞒
说起金庸笔下的经典作品,《倚天屠龙记》可谓是其巅峰之作。然而在这部武侠巨著的最后一章,金庸却对张无忌的结局轻描淡写,仅以"张无忌与赵敏远赴西域"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带过。这种处理手法,在金庸的所有作品中都极为罕见。
1985年,金庸在接受香港记者访问时曾说:"每个作家都有不愿提及的角色。"这番话引发了武侠迷们的诸多猜测。事实上,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还特意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张无忌的结局并非我不愿写,而是不能写。"
1986年,一位资深武侠评论家在翻阅明史时发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确实曾下令追捕一位"西域高手"。这位高手据说精通九阳神功,能以一己之力对抗千军万马。更巧的是,这位高手最后一次出现的地点,正是大漠边陲。
再看《倚天屠龙记》的创作时间,正值1961年。那时候,金庸刚刚获得了一批珍贵的明朝史料。这些史料中记载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的诸多秘闻,其中就包括了一份关于"明教余部"的密档。
1987年冬,一位曾参与整理金庸武侠小说资料的编辑透露,在《倚天屠龙记》的初稿中,原本还有张无忌在大漠中与明军对战的详细描写。但这些内容最终都被金庸亲手删去,只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而在《倚天屠龙记》的新修版中,金庸更是完全避开了张无忌后期的经历。就连赵敏的结局,也语焉不详。这种刻意的回避,让许多读者百思不得其解。
更令人玩味的是,1989年,当有读者询问金庸是否会创作《倚天屠龙记》的续集时,金庸罕见地沉默了许久,最后只说了一句:"有些故事,还是让它尘封在历史里比较好。"
翻开明史记载,朱元璋在统一天下后,确实对明教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清洗。而这场清洗的导火索,竟是一本流传已久的《明教圣典》。这本圣典中记载的一个预言,让朱元璋寝食难安:"明教教主若得九阴九阳,必成气候,龙椅不稳。"
这个预言与张无忌的经历何其相似。他不仅精通九阳神功,还在故事结尾得到了《九阴真经》。如此巧合,又岂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二、朱元璋的忌惮
洪武二年春,朱元璋在南京宫中召开了一场特殊的秘密会议。这场会议的参与者只有五人:朱元璋本人、大将徐达、丞相李善长、锦衣卫指挥使王敏,以及一位来自浙江绍兴的明教叛徒。
这位明教叛徒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前明教教主张无忌虽已远赴西域,但江湖中仍有传言,说他修成了九阴九阳神功,实力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朱元璋对此深信不疑。作为靠明教起家的皇帝,他太清楚明教的实力了。当年在应天城外,他亲眼见过张无忌以一己之力击退元军的场面。若是让这样的人物与明教余部结合,后果不堪设想。
洪武三年秋,朱元璋下达了一道密旨。这道密旨的内容十分简单:凡是与明教有关的人物,一律严加监视;凡是与张无忌有过往来的江湖人士,必须呈报锦衣卫备案。
这道密旨下达后不久,武当派就遭遇了一场无妄之灾。武当七侠中的宋远桥、俞莲舟被以"私藏前朝图谋不轨之物"的罪名带走审问。直到张三丰亲自上书朱元璋,这件事才不了了之。
洪武四年夏天,一支商队从西域返回汴京,带回了一个重要情报:有人在西域边陲见到张无忌和赵敏出现在一座废弃的波斯古城中。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在研究一卷古老的波斯武功秘籍。
这个消息让朱元璋坐不住了。他深知,张无忌若是掌握了波斯的武学,再加上他已经精通的中土武功,那将会成为一个何等可怕的存在。
洪武五年初,朱元璋连续召开了三次军事会议。每次会议的主题都只有一个:如何防范明教死灰复燃。在第三次会议上,锦衣卫指挥使王敏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不如派遣一支精锐力量,假扮商队潜入西域。"
这个提议得到了朱元璋的首肯。很快,一支由五百名锦衣卫精锐组成的"商队"开始向西域进发。这支商队的指挥官正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蓝玉。
然而就在这支商队出发前,朱元璋又收到了一个更令他不安的消息:江湖上突然出现了大量自称是明教弟子的人物。这些人四处宣扬:"真命教主即将归来,重振明教威名。"
这些传言虽然看似荒谬,但朱元璋却不敢掉以轻心。他深知在民间,明教的影响力远比想象中要大得多。若是让张无忌借机号召群雄,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在洪武五年冬,朱元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查行动"。这场行动的表面目标是打击江湖帮派,但真实目的却是要彻底铲除明教在民间的影响力。
三、蓝玉的北征
洪武七年春,蓝玉率领的"商队"终于抵达了西域边境。这支队伍披着商人的外衣,实则个个都是从锦衣卫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好手。
一个偶然的机会,蓝玉在一座名为"昆仑驿"的客栈中听到了一个惊人的传闻:有人在附近的山谷中见到一位身穿白衣的高手,那人的武功出神入化,曾在瞬息之间击退了一群劫匪。
"那人身边可有一位身穿紫衣的女子?"蓝玉向说书人追问。果不其然,那位白衣人身边正跟着一位紫衣美女,两人的装扮与张无忌、赵敏的特征完全吻合。
就在蓝玉准备采取行动时,一封来自南京的密信送到了他手中。信中言明:张无忌手中极可能藏有《九阴真经》,此经书事关重大,务必要将其夺回。
三日后的一个夜晚,蓝玉带着三百精锐将那处山谷团团包围。当时张无忌正在山谷中的一座破庙里休息,赵敏则外出打探消息尚未归来。
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就此展开。
据后来逃回的锦衣卫密报记载,那晚的战斗足足持续了一个时辰。张无忌以一敌众,先是用七伤拳击退了第一波进攻,随后又施展乾坤大挪移化解了第二波箭雨。
眼看胜利就要向张无忌倾斜,蓝玉却使出了一招致命的毒计:他派人放出消息,说赵敏已经被擒,若是张无忌不束手就擒,就要让赵敏尝尽酷刑。
张无忌闻言大惊,一时分神,被蓝玉抓住机会。只见蓝玉挥手一招,早已埋伏在暗处的神射手们同时放箭,无数淬了剧毒的羽箭如雨点般射向张无忌。
这一次,就连乾坤大挪移也无法完全化解如此密集的攻势。张无忌虽然击退了大部分箭矢,但还是被几支毒箭射中。
危急时刻,张无忌知道自己已经难逃一死,却仍想着要保住《九阴真经》的秘密。他强撑着最后一口气,将经书烧成了灰烬。
当赵敏得知消息赶回山谷时,看到的只是一片狼藉。地上散落着经书的灰烬,而张无忌的尸体却已经被蓝玉带走。
更令人唏嘘的是,赵敏并未能逃脱。就在她准备为张无忌报仇的时候,蓝玉的另一支人马赶到,将她生擒活捉。
蓝玉此番北征可谓是大获全胜。他不仅除掉了朱元璋的心腹大患,还活捉了赵敏这个重要人物。洪武七年冬,蓝玉带着赵敏返回南京,朱元璋龙颜大悦,当即封赏了蓝玉一品官职。
而赵敏的命运,从此就掌握在了朱元璋手中。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郡主,即将迎来她最不愿面对的结局。
这场围剿之后,江湖上再也没有人提起过张无忌的名字,仿佛这个人真的随着那本《九阴真经》一起,化作了一缕青烟,永远消散在了西域的风沙中。
四、赵敏的悲剧
洪武八年春,朱元璋下了一道密旨,将赵敏赐给了自己的二儿子朱樉。这道密旨一出,满朝震惊。要知道,赵敏可是元朝的郡主,按理说就算被俘,也该享受相应的待遇,怎能沦为他人的玩物?
原来这其中大有文章。据《明史纪实》记载,朱元璋此举实则是为了给朱樉一个"立威"的机会。朱樉作为燕王,总要在北方显示一番气势。而将元朝的郡主赐给他,无疑是在向蒙古残余势力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
赵敏被送往北平后,朱樉并未善待她。当时在北平城内,有一位叫王德的老仆曾留下一份密折,上面详细记录了赵敏在燕王府的遭遇。
据王德记载,赵敏刚到燕王府时,朱樉就下令将她关进了一间阴暗潮湿的偏房。不仅如此,朱樉还特意找来了几个会说蒙古话的宫女,让她们日夜看守赵敏,不许她与外界有任何联系。
更令人发指的是,朱樉还经常在宴席上将赵敏当作"谈资"。每当宾客问起赵敏的情况,朱樉总会得意洋洋地说:"这可是元朝的郡主,如今还不是乖乖地在本王手下当牛做马?"
洪武九年夏,朱樉的暴行更加升级。他强迫赵敏穿上蒙古传统服饰,在自己的寿宴上跳舞助兴。当时有不少文臣看不下去,纷纷上书朱元璋,请求给予赵敏应有的待遇。
然而朱元璋对这些奏折充耳不闻。在他看来,赵敏不仅是元朝的郡主,更是张无忌的妻子。若是让她保持着高贵的身份,难保不会成为明教余部反抗的旗帜。
洪武十年,一个更加惨烈的消息传来:朱樉命人在自己的寝宫外建造了一座"囚笼",专门用来关押赵敏。这座囚笼通体由精铁打造,四周布满了尖刺,就连躺下休息都十分困难。
据当时的御医陈洪记载,赵敏被关在囚笼里整整三个月。这三个月里,她只能蜷缩着身子,靠着一日两餐的稀粥度日。等到她再次被放出来时,已经瘦得不成人形。
洪武十二年,朱樉突然暴毙。按照当时的规矩,赵敏作为燕王的"女眷"之一,必须随葬于燕王陵。就这样,这位曾经风华绝代的郡主,最终与她最痛恨的人长眠于同一座陵墓之中。
后来有人翻阅史料时发现,在朱樉死前的最后一个月,赵敏曾三次试图逃走。每一次都在即将成功之际被抓了回来。而最后一次,正好是在朱樉暴毙的前一天。关于这个巧合,史书上并未留下更多记载。
五、历史的轮回
洪武十五年春,一场蔓延全国的大规模搜查开始了。这次行动的目标是武林各派的秘籍和典籍。朱元璋下令锦衣卫,务必要将所有与明教、九阴真经有关的典籍全部收缴。
这场搜查风波持续了整整三年。许多武林门派被迫交出了珍藏多年的秘籍。武当派虽有张三丰在,却也不得不上交了一些与明教有关的典籍。峨眉派更是被抄家三次,就连方丈的禅房都未能幸免。
洪武十八年,江湖上开始流传一个奇怪的消息:有人在西域的一座古城中发现了一本残缺的《九阴真经》。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朱元璋耳中。他立即派出精锐前往查证,却只找到了几页被烧得面目全非的纸张。
据当地一位老僧回忆,那些纸张是在一场大火后从一座破庙的灰烬中找到的。这个地点,正是当年蓝玉围剿张无忌的地方。
洪武二十年,明教最后的一批余部在浙江山区被剿灭。这些人中有一位白发老者,自称是当年亲眼目睹了张无忌最后一战的见证者。他说,张无忌在临死前将《九阴真经》撕成了几份,分别藏在了不同的地方。
这个说法引发了新一轮的搜索狂潮。无数江湖人士争相寻找《九阴真经》的下落。然而直到洪武二十五年,也没有人找到真经的任何线索。
有趣的是,在这期间,江湖上却出现了数十种自称是《九阴真经》的秘籍。这些秘籍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完全是胡编乱造。朱元璋派人一一验证,最终认定全都是赝品。
洪武三十年,年迈的张三丰在武当山上留下了一封信,信中提到:"江湖恩怨,终将随风而逝。我那徒儿的秘籍,早已化作天地间的一缕清风。"
这封信被朱元璋看到后,立即下令将其销毁。但信中的内容还是在江湖上悄悄流传。许多人认为,张三丰的这番话暗示着《九阴真经》已经随着张无忌的死而彻底消失了。
到了建文年间,明教在民间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曾经叱咤风云的教派,如今只剩下一些香火不断的小庙。那些庙里的和尚,大多已经不知道明教的来历,只是日复一日地诵经念佛。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称帝。他在翻阅先帝遗物时,发现了一本记载张无忌和赵敏故事的秘册。这本秘册最后写道:"天下英雄,终归尘土。九阴九阳,皆是虚妄。"
而在民间,关于张无忌和赵敏的传说却一直流传不息。有说他们在西域建立了新的明教,有说他们在波斯过上了隐居生活,还有说他们的后人至今仍在江湖上行侠仗义。这些传说虽然美好,却终究只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