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成为孤儿,妻子死后,晚年被两个儿子送进养老院,直到2024站在《感动中国2023颁奖典礼》这个舞台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磨难或许伴随了他一生,但他却报之以歌,将自己的经历转化成自己的财富,凭着精湛本分的演技获得大家的喜欢。
他并非仅仅是演艺圈的传奇,更是时代洪流中,一位普通人如何在命运的浪潮中屹立不倒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命运的磨砺:童年阴影与艺术的萌芽牛犇的童年,充满了苦涩的味道。1935年他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排行老六。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孩子多是福气,但对于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多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多一份压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牛犇的童年记忆中,可能没有太多快乐的时光,更多的是生活的不易。六岁那年,命运给了他沉重一击,父母相继离世,年幼的他瞬间失去了依靠成了孤儿。
他只好跟着在北京工作的哥哥一块儿生活,哥哥在北平中电三厂开车,忙得没时间照顾小牛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失去父母的庇护寄人篱下的生活,无疑是残酷的。为了生存他甚至不得不捡拾垃圾充饥,在寒冷的冬天里瑟瑟发抖。这段经历,在牛犇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中电三厂,牛犇的生活并非一成不变。他很机灵善于打交道,很快就和厂里的演员们打成一片。他经常给演员们跑腿买东西,赚点儿零用钱补贴家用。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踏入演艺圈埋下了伏笔。
1945年导演沈浮为电影《圣城记》寻找合适的儿童演员,经演员谢添推荐,牛犇进入了导演的视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岁的牛犇虽然没学过表演,但他天生就有股灵气,对生活也有着超出同龄人的理解。导演被他的机灵劲儿和丰富阅历所打动,认为他能够胜任剧中角色。
事实证明,导演的眼光独到,牛犇的表演自然流畅真挚感人,得到了剧组的一致认可。那时候物资紧缺,剧组对他特别关照,每天的午饭都会多给他一个馒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从小饱受饥饿之苦的牛犇来说,这无疑是一份莫大的温暖。拍摄《圣城记》成了牛犇人生的转折点。他正式步入了演艺圈,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
此后几年,他参演了多部影片,如《清宫秘史》《火葬》《龙须沟》《山间铃响马帮来》《沙漠里的战斗》《海魂》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大多是配角,但他始终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从不懈怠。在牛犇看来,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他靠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一步步踏实前行,走稳了演艺之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爱情与事业:相濡以沫的伴侣与波澜起伏的演艺生涯1959年牛犇的生命中迎来了另一位重要的人——王慧玲。他们是因为喜欢打乒乓球而认识的。
在文化馆的乒乓球桌上,两人你来我往,挥汗如雨,从点头之交到相约对练,再到互生情愫,最终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的爱情没有大起大落,但充满了平凡的温馨和真诚的感情。婚后他们迎来了两个儿子。
关于儿子的姓氏,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插曲。牛犇本名张学景,大儿子跟着爸爸姓张,二儿子跟着妈妈姓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候这种做法挺少见的,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但牛犇并不在意,他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妻子的爱和尊重。
20世纪80年代,牛犇的演艺事业迎来了黄金期。他先后参演了《405谋杀案》《牧马人》《泉水叮咚》《邮缘》《男女有别》等多部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演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些作品中,他塑造了各种各样的角色,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角色,他都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出精湛的演技。
牛犇的敬业精神在业内有口皆碑,他从不找替身,无论多危险的动作戏都亲自上阵。他曾经在拍摄过程中腰椎错位,当场休克,醒来后身体动弹不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他担心耽误拍摄进度,在得知打吗啡可以止痛几小时后,他二话不说就打上了,甚至还叮嘱工作人员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去医院的路上。
这种敬业态度和现在演艺圈的一些不良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些年轻演员,稍微受点小伤就大惊小怪,还在社交媒体上故意装可怜吸引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之相比,牛犇的敬业精神显得尤为珍贵,也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演员,怎么才算对艺术心存敬畏。
失去与坚守:面对丧偶之痛的坚韧与选择但人生的道路哪有一帆风顺,总会有风雨和坎坷,2019年命运再次给牛犇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牛犇的妻子王慧玲突发疾病去世,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整个人都崩溃了。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伴侣离开了,他的生活失去了色彩,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空虚。他经常独自待在家中,翻看妻子的照片和留下的东西,回味过去的美好日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如今都变成了锥心刺骨的回忆。他甚至想过跟着妻子一起走,不再忍受这份痛苦。
但想到两个儿子,他又放弃了这个念头。他知道,为了儿子也为了自己,必须坚强地活下去。还好牛犇的儿子们事业有成,他们担心父亲独自一人生活难以承受丧妻之痛,于是提议将父亲接到身边照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牛犇拒绝了儿子们的好意,他不愿意离开和妻子一起住了多年的城市,也不想去麻烦儿子们。
他选择留在原地,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
但为了确保父亲的生活得到妥善照顾,儿子们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牛犇送入一家高档敬老院。那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可以提供24小时的专业护理服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开始,牛犇不太情愿去敬老院,觉得自己还能自理,可是儿子们不肯让步,他最后还是同意了。
在敬老院里,牛犇的生活起居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但他内心的伤痛却始终无法抹去。他时常会想起与妻子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回忆,是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他尽力适应新的生活,积极参加敬老院的各种活动和其他老人多交流,慢慢走出了失去妻子的阴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艺术的传承与时代意义:德艺双馨的典范与对当代演员的启示在2024年牛犇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个荣誉,是对其一生艺术成就和高尚品德的肯定,也是对其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表彰。
牛犇的获奖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德艺双馨”的深刻思考。在当今的演艺圈流量当道,一些演员为了追求名利,不惜炒作绯闻,制造话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缺乏对艺术的敬畏之心,缺乏对表演的真诚投入,甚至连基本的职业道德都无法保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牛犇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德艺双馨”。
他从不计较角色的大小,始终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用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牛犇的一生,是与中国电影紧密相连的一生。他目睹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为中国电影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从一个贫苦的孤儿,成长为一位受人尊敬的艺术家,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励志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牛犇的“德艺双馨”,是当代演员学习的榜样,也是中国电影的宝贵财富。他的精神会激励一辈又一辈的电影人,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添砖加瓦。
未来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像牛犇这样的艺术家涌现出来,为中国电影带来新鲜的活力,创造更多精彩。
本文信源:人民网:牛犇:认真诠释角色,永葆为民情怀
北京日报: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5周年,90岁牛犇回忆往事
百度百科:牛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