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才明白,本省上大学和外省上大学的差距多大,一步错步步错

楠说记 2024-12-06 17:17:36

“人生的选择就像下棋,错一步,可能满盘皆输。”高考填志愿这件事,可以说是很多家庭的大考验。

孩子的未来、父母的期望,全都压在这一张志愿表上。

填报时,很多人纠结:到底是留在家门口的大学安稳踏实,还是去外省闯一闯开拓新天地?别看这选择看似简单,里面的门道可深了。

有人说,选错大学就像选错人生方向,后悔都来不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省内上大学和外省上大学,差距会这么大?到底是地域、资源,还是文化适应的问题?

一、想填好志愿,也许比高考还难

每年高考结束后,如何填报志愿就成了考生和家长最头疼的事情之一。

有的家庭,希望孩子留在本省,离家近,方便照顾;有的家庭则鼓励孩子走出去,见见更大的世界。

可是两种选择背后,差距有时候比想象中还要大。

其实,早在高考录取分数线公布的时候,这种差距就显现了。

有的外省名校,对本地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很友好”,但对外省考生却高得离谱。

这让不少考生感叹:同样一个学校,本省考生轻轻松松就能上,外省考生拼死拼活都未必能进门。

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大学大多集中在少数几个省份,比如北京、江苏、上海等地。

据2021年的数据显示,全国2738所高校中,北京、江苏、广东三省就占了近三分之一。

而像西北、西南地区,大学数量少,优质资源更是稀缺。

另一方面,分数线的差异也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

就像2022年的小杰(化名),他成绩全省前20%,想去外省985高校。

但一看分数线,发现自己还差了整整50分,最终只能选择本省的重点大学。

不仅仅是分数的问题,很多人没意识到,选择外省求学后,生活上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饮食不习惯、语言不通、人脉资源陌生,这些看似“小事”,却让不少学生陷入“融不进去”的困境。

二、 同一所学校,省内外分数线“待遇”差别大

咱们先说分数线的问题。

就拿A省和B省举例,A省的考生,少考50分也能轻松进B省的重点大学,但反过来,B省的考生要进A省的高校,几乎比登天还难。

这背后就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锅。

优质高校集中在少数几个省份,比如北京有清华、北大、人大这些顶尖学府;江苏、上海更是“双一流”大学扎堆。

而很多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数量少不说,质量也很难和这些地方比。

于是,外省考生想去这些地方,自然就得付出更多努力。

而且,这种差距还会直接影响到就业。

小张大学毕业后留在本地,凭借着同学、师长的人脉资源,工作顺风顺水。

而那些去了外省求学的同学,毕业后想在当地找工作,却常常因为没有“关系网”吃了不少苦头。

二、饮食、语言、人情世故样样考验

再说文化差异的问题。

小李大一去了外省求学,刚开学那段时间,吃饭都是问题。

他吃不惯当地的辣味,每顿饭只能凑合;同学们聊天时讲方言,他一句都听不懂,久而久之,感觉自己成了“局外人”。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对很多第一次离家的孩子来说,外省求学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

你得适应新的饮食习惯,学会听懂当地的方言,还要慢慢融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交圈子。

这些挑战,有些人能快速适应,有些人却可能花上一整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

三、本省人脉“近水楼台”,外省难如登天

最后一点,也是很多人忽略的问题,那就是人脉资源。

小丽高考后选择留在本省读书,原因很简单:爸妈年纪大了,她是独生女,不放心他们一个人在家。

而且她也知道,毕业后自己大概率会在本省工作,留在本地高校,积累下的同学和师长资源,未来找工作肯定更有帮助。

相反,那些去了外省读书的学生,毕业后如果想回家乡工作,往往会因为缺少当地的人脉资源,在求职时处处碰壁。

而留在外省工作呢?又要面对陌生的职场环境,适应起来同样不容易。

结语

说到底,本省上大学和外省上大学,都是一场“鱼和熊掌”的选择题。

留在本省,生活方便、人脉熟悉,但可能少了点闯荡的机会;去外省,开阔视野、资源更好,但生活成本高、适应压力大。

这个选择,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