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活不过十三岁的病秧子,到九十多岁还在短视频上跳街舞的老顽童,游本昌用他漫长的一生告诉我们艺术这条路上从来都不会太晚,只要你愿意去尝试,就永远有机会创造奇迹。
一九三三年的秋天,泰州城外下着绵绵细雨,游家的小院里传来婴儿微弱的啼哭声,接生婆摇着头说这孩子怕是活不过十三岁,谁能想到这个瘦小的婴儿后来会成为让几代人都记住的济公。
游本昌的童年在法藏寺度过,每天和几个小沙弥一起诵经扫地,敲钟打鼓,那时候的他身体特别差,经常咳嗽得停不下来,寺里的老和尚们都说这孩子可能真的活不长。
寺庙生活让年幼的游本昌对佛教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常常坐在大殿里看着佛像发呆,想象着那些经书里讲述的故事,这些经历为他后来塑造济公和弘一法师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在法藏寺的日子虽然清贫,但是充满了温暖,寺里的师父们都很疼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和尚,经常教他念诵经文,讲解佛理,这些都成了他日后演艺生涯中取之不尽的养分。
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游本昌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直接进入剧团,而是被分配到了钢铁厂当工人,每天和滚烫的铁水打交道,那些年他的手上总是布满了烫伤的痕迹。
在特殊的年代里,他扛过麻袋,种过庄稼,晒得皮肤黝黑,这些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为他后来塑造各种小人物角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重返舞台后,游本昌开始演一些没有台词的龙套角色,但他从来不觉得这些角色不重要,为了演好一个农奴,他跑遍了上海的图书馆,抄写了三大本关于俄国农奴制度的研究资料。
一九八三年的春晚后台,五十岁的游本昌正在练习一个叫《淋浴》的哑剧,这个节目让他在更衣室里反意外地为他打开了演艺事业的新篇章。
拍摄济公时,四十度的高温下,游本昌坚持要吃已经变质的肘子,他说济公就是这样的人物,不能嫌弃任何东西,这种对角色的执着让剧组的工作人员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挨板子的戏份拍了十二遍,他的后背都青紫了,还在让群演们用力打,因为他觉得济公受苦的样子一定要真实,这种近乎疯狂的敬业精神让这个角色成为了经典。
创办影视公司后,游本昌投入了全部积蓄,为了筑梦《弘一法师》,他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子,虽然首演那天观众寥寥无几,但他依然笑得像个孩子一样开心。
到了八十九岁高龄,他还在参演《繁花》,在片场和年轻演员们分享心得,教他们演戏要像太极一样外松内紧,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让人不得不佩服。
现在的游本昌已经九十多岁了,但他仍然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有时教网友打太极,有时扮成济公跳街舞,当他得知有粉丝想要轻生,立刻连夜录制视频开导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