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听说蒋介石一直以来都称呼你们为土匪,我很想知道你们是如何称呼他们的呢?”
这是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时候,对毛主席半开玩笑说的话。作为历史上第一位来到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此番行动简直就是历史性的时刻。
而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在当时也被两国人民形象地称为“阿波罗计划”,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其中遇到的艰辛以及为此所做的努力。
其实尼克松这句所谓的玩笑话,当中也包含着想要试探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但是毛主席对此仍保持着从容的神情,只说了7个字便让尼克松也哈哈大笑。
那么毛主席当时到底说了什么?一向势不两立的中美两国是如何实现“破冰”的呢?
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进入了“冷战”时期,这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进行对抗和竞争的时期。
在此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进行了大量的军备竞赛,包括核武器的研发和部署。双方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代理战争和冲突,另外还有“拉拢队友”。
彼时,坚持共产主义理念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因其两国的意识形态大相径庭,所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对我们保持仇视态度。
他们对新中国政权实行孤立政策,不承认我们的合法地位,甚至还想通过战争将我们扼杀在摇篮里,于是便有了抗美援朝。
这时我们也就投靠在共产主义的“大哥”苏联怀抱中,彼时的苏联也愿意携手帮助我们这个“小老弟”。
但是好日子没过多长时间,苏联新一任的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对我国采取敌对态度,甚至妄图通过发动战争来对我国进行对抗。
与此同时,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处于一种苏攻美守的状态,美国在整个国际形势当中处于劣势,尤其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损失惨重更加剧了美国的困境。
内外交困的美国为了重新获得在“冷战”当中的优势地位,只得被迫改变国家的战略。为了对抗苏联,尼克松便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身上。
正好中国此时受到苏联的针对也处于苦不堪言的状态,尤其是面临着美苏两国共同在中国周边进行交战,两头无法兼顾的中国只得寻求与美国之间的“破冰”。
由于苏联的扩张,中美两国都认识到了各自面临的共同威胁,于是双方就在外交关系上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前奏:“阿波罗行动”
然而由于中美两国长期以来的对立和分歧,改善关系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双方需要通过逐步增加接触和对话来建立互信和理解。
其实美国早就看上了中国在国际上所能展现出的发展潜力,就在尼克松早年的文章当中就有提到:“不应排斥中国。”
后来中美之间就开始谨小慎微的试探,起初尼克松是在国际上的某次纪念活动中通过巴基斯坦总统来给毛主席传口信,表达出想要访华的想法。
但是当时作为领导人的毛主席对此是不以为然的,因为毛主席一直将美国视为帝国主义的代表,并且对美国持有警惕和批判的态度。
后来由于我国自身的处境实在艰难,在周总理的提示之下,毛主席便做出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尝试与美国进行合作。
此时的尼克松政府也提出了一项战略就是“均势外交”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对中美关系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紧接着新上任的尼克松还下达了一项震惊全国的命令,即他直接停止了美军部队在台海周围的搜寻活动。
看到尼克松展现出的莫大诚意,我国的领导人也对此有了“安全感”。就在1970年国庆节的当天,我国正好举行庆典仪式。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更是破例接待了美国记者斯诺,这个斯诺就是此前呆在中国几年时间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作者。
另外斯诺还被请到天安门城楼上感受着中国人民的热情,作为第一个被请到城楼上的外国友人,斯诺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极大重视,将其安排在了主席身边。
次年在日本举办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招待会上,因为一个美籍乒乓球的运动员上错车而引发了美国的乒乓球代表团秘密访华,由此展开了“小球转动大球”的这一历史性时刻。
这次招待会结束之后,美国的国务卿基辛格就受命到中国进行第一次的秘密访华行动,为此美国还将基辛格的此次来访包装成“全球巡回”,真实目的其实是访华。
后来基辛格一谈到这次的秘密行动,就会想起当时紧张刺激的氛围,还被两国人民半开玩笑地称为“阿波罗行动”。
当然基辛格的此次秘密访华行动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在此期间他与我方的代表共同商议了有关台湾问题的一系列事情,另外还确定了尼克松访华的协议。
正式的“破冰行动”
就在1971年7月15日的电视讲话中,尼克松首次公开透露了他计划访问中国的消息,并强调了这一决定的原因。
尼克松在讲话中指出,美中两国之间的对立和敌对状态对全球和平与稳定构成了威胁。他认为,通过与中国进行对话和接触,可以降低紧张局势,减少误解和猜疑,为世界带来更大的和平机会。
除此之外,尼克松还在他的回忆录《尼克松回忆录》中,描述了他第一次前往中国之前的心情。
他将这次访问比喻为早期探险家发现新大陆的航行,认为这次访问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有着不可预测性和一定的危险性。
他不仅对于中国的真实状况感到好奇和紧张,而且他意识到这次的访问会是中美关系转变的重大转折点,当然其中可能会面临着一些未知风险。
在次年,也就是1972年的2月份,乘着初春的刺骨寒风,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美国的军用飞机来到北京。
此时周总理已经与仪仗队在机场等候多时,充分展现出我国接待外宾的尊重之情,并且表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兴奋感。
当时虽然正处于寒风刺骨的初春,但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这一相互握手就犹如初春的河流破冰一样,从此开启中美两国春意向荣的未来。
之后,周总理就带着尼克松总统去到中南海会见毛主席,两人就在书房进行交谈,互相诉说着中美两国之间的情谊。
虽说两国领导人相谈甚欢,但是关键问题还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台湾问题。从最开始的时候,美国政府就一直在支持以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政府,甚至还阻扰两岸的统一大势。
于是一向耿直的尼克松也毫不避讳地提出这个问题,笑着对毛主席说:“听说蒋介石一直以来都称呼你们为土匪,我很想知道你们是如何称呼他们的呢?”
其实毛主席能够感知到,虽然尼克松表面是用一种开玩笑的语气提问的,实际上这也是在试探我们大陆对于台海地区的态度。
彼时毛主席也非常地坦然,当然也是轻轻松松回答了这个看似刁难人的提问。同样地,毛主席笑着说道:“我们也称他土匪!”
一时间,这一回答引得尼克松哈哈大笑起来,同时他也感受到了毛主席独特的外交智慧,表示深感佩服。
结语:
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广泛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这次访问确实对中美关系和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克松访华不仅改变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打破了冷战格局下的两极对立,为国际关系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平衡。
与此同时,它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接触和对话提供了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