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里第一个提出招安的竟然是他

鲁说 2024-06-17 21:34:14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们对于宋江的招安政策非常的不忿,认为是宋江的招安政策导致梁山好汉下场悲惨,事实是否如此我们今天暂且不讨论,因为真正读过水浒的人会明白所谓的“梁山好汉”是不是真的好汉真的很难说,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对于招安这个想法是谁最先提出的?

在《水浒传》第三十二回,武松和宋江第二次见面时当时武松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从字面意思看梁山泊好汉中第一位提出“招安”理念的不是宋江而是武松。

我们来分析下武松为什么第一个提出招安的思想,首先看武松当时的处境,文中通过其向宋江诉说第一次后的经历,有详细的论述:

武松答道:“小弟自从柴大官人庄上别了哥哥去,到得景阳冈上打了大虫,送去阳谷县,知县就抬举我做了都头。后因嫂嫂不仁,与西门庆通奸,药死了我先兄武大,被武松把两个都杀了,自首告到本县,转发东平府。后得陈府尹一力救济,断配孟州。……”至十字坡怎生遇见张青、孙二娘;到孟州怎地会施恩,怎地打了蒋门神,如何杀了张都监一十五口,又逃在张青家,母夜叉孙二娘教我做了头陀行者的缘故;过蜈蚣岭,试刀杀了王道人;至村店吃酒,醉打了孔兄。把自家的事,从头备细告诉了宋江一遍。

可以说这段时间武松的日子是颠沛流离的,除了在阳谷县做都头的风光日子,其他都是在被发配、杀人和东躲西藏中度过,这个时候其也变得越来越残忍,成为了一个乱杀无辜的人,所以再一次遇见宋江的邀请,他也清晰的分析了自己目前的困境:

武松道:“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带携兄弟投那里去住几时。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亦且我又做了头陀,难以和哥哥同往,路上被人设疑。便是跟着哥哥去。倘或有些决撒了,须连累了哥哥。便是哥哥与兄弟同死同生,也须累及了花荣山寨不好。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目前罪孽深重,即使遇到国家的赦免政策自己也不会宽恕,因为毕竟杀了太多的人了,所以基于此自己只能暂时去二龙山落草,然后再徐图受招安,为什么会有招安的思想呢?其实这与宋朝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一批武将的拥戴下从大周皇帝手中夺得了政权,所以才会有“杯酒释兵权”,从宋太祖开始宋代历代皇帝都是“重文轻武”,我们看到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文臣都是力压武将,从杨家将到岳飞,武将总是用完即废,再加上宋朝当时的边境纷争不断,周边国家虎视眈眈,所以宋朝的国力一直是属于积贫积弱的时代。

在这种情况下稍有不慎,就会民怨沸腾,起义不断,根据《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中的数据: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中,两宋300多年,一共发生了433次农民起义,其中国祚167年的北宋占了230次之多。我们说两宋的国力不强,又加上文臣为主,所以往往对于起义的手段不是镇压,而是纳降,通过招安这种手段来实现“一乱之乱”的目的,招安成为那个时候政府对待盗匪的惯用手段,而很多人升官的途径也选择了落草为寇。

“宋江以三个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东都事略》),这是当时实际负责招安宋江的东平支付侯蒙给宋徽宗的建议;

再有北宋末年的名臣李纲,曾经这样总结招安的妙处:

“以弥内乱,一也;以御外敌,二也;善良胁从者,可散而归田亩,三也;强猾勇敢者,可籍以备行阵,四也;以盗贼攻寇仇,胜则享其功,败则不足惜,五也。”(《论盗》)

招安有以上五点好处,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朝廷很乐意招安,基于此也会有当时流传的一句至理名言:

宋朝有一句名言:“要高官,受招安;欲得富,须胡做。”(《鸡肋编》)作者是横跨北宋和南宋的庄绰写的,落草为寇然后接受招安成为了当时人生做官的一条捷径,只要不被灭掉就有机会。

所以才会有武松的“投二龙山落草避难”,仅仅是避难,依然在等待招安的机会,这其实也是当时大多数梁山好汉的真实想法,因为从《水浒传》中几乎是看不到梁山泊这些好汉哪一个是官逼民反的,如果是也就是解珍、解宝二人,其他人几乎都是自己胡作非为。

所以,如果我们要真正读懂《水浒传》就必须先读懂当时两宋的社会现状,毕竟小说是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也是以时代印记为背景和线索的。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