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句话,说的是,我毕竟不是人民币,没法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但偏偏有这么一个团队,他们做到了这点。
只要他们一出现在视频里,评论区立马就被夸奖声填满,什么最帅、最美、最酷、最炫,感觉把世上所有赞美的词儿往他们身上堆都不为过。
他们说的每句话、每个词都让人激动不已,让咱中国人心里头满满的都是自豪感。
有人说,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别看他们没上过枪林弹雨的战场,但常年在那个也被大家说挺吓人的、没有炮火却暗流涌动的外交战场上打拼。对,说的就是咱们国家的外交天团。
新中国一成立,周总理就赶紧从各大战区调来一群将军,让他们去搞外交,这就像是让他们又上了一个没有枪炮的战场,立马就忙开了。
那时候,新中国才刚刚站稳脚跟,在那些西方大国的眼里,咱们还显得挺嫩。但就是在他们瞧不上的这份“嫩”里头,共产党带着中国,一步步展现出了咱们的骨气和力量。这可把那些妄图在中国这条还没完全醒来的巨龙身上捞好处的列强们给惹急了,他们眼红得很,干脆联合起来,想着法子要拦住新中国的发展势头。
你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外交工作得多难搞啊。但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就是他们的本色。那些将军外交家们,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全都挺身而出,跑到世界各地去,硬着头皮开展外交工作。
面对各国的敌意、瞧不起和无视,那些战功显著的将军外交家们可没被吓倒。但没想到,在节骨眼上,他们竟被自家人拖了后腿。这事儿闹得,害得一位战功累累的英雄不得不写了封辞职信,最后这事儿还惊动了上面的大领导。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放弃自己心爱的画笔,报效祖国】
黄镇,老家在安徽桐城,从小学习成绩就好,还特别爱画画。
1925年,黄镇凭借出色的成绩成功进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但那时候,黄家经济条件不好,手头拮据,黄镇的父亲觉得学美术不仅花钱多,而且将来找工作也难,所以希望他能换个更容易就业的专业。
黄镇死活不愿丢下自己的兴趣爱好,磨破了嘴皮子求黄父,黄父这才松了口。费了好大一番功夫,东拼西凑总算是把黄镇的学费给凑齐了。
黄镇在学校里特别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成绩很好,经常在学校画展上得到知名画家的夸奖。
毕业后,黄镇就当上了中学美术老师。他思想开明,讲课风趣,赢得了好多学生的喜欢和敬重。
照这样进步的速度,我估摸着要不了多长时间,黄镇就能变成一名出色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了。
那时候社会挺乱的,就连教育界也没能幸免,不是啥干净地方。
黄镇心里头对那些不公平的事儿感到很不是滋味,就想着得为咱祖国出点力。他看得明白,那时候的教育圈子早就烂透了,光靠待在里头是没法让咱中国变个样的。左思右想之后,黄镇打定主意,不如跳出这个圈子,另找条能救国的路子。
那时候,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正打得不可开交,中原大战闹得沸沸扬扬。黄镇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冯玉祥发起的“北京政变”和赶走清朝废帝的那一套,对改变中国更有戏。于是,在老乡的牵线下,他一头扎进了冯玉祥的部队,当起了参谋。
那时候,邓小平根据李大钊的安排,在冯玉祥的部队里做事。就在那一年,冯玉祥和阎锡山打仗输了,他们剩下的部队被蒋介石收编,成了第二十六路军。这样一来,黄镇也成了这路军27师74旅里的一个上尉参谋。
【二、参加革命,画出革命】
“九一八”事件后,全国老百姓都纷纷站出来,要求抗日救国,形势一片团结。可就算这样,蒋介石还是固执己见,不专心抗日,反倒一门心思放在“剿共”上。
这事惹恼了不少爱国的官兵,结果就闹出了后来那个有名的“宁都起义”。
就是这次起义,让黄镇加入了人民解放军,一开始他是作为“文人”负责搞宣传的。
长征路上,黄镇硬是在艰苦环境里找乐子,编了个短剧叫“破草鞋”,还写了首《打骑兵歌》,这两部作品可受大家欢迎了。
另外,他发挥自己的画画本事,画了好多关于长征的漫画和现场速写。这些画作后来变成了研究长征的重要直观材料。
那时候,黄镇的画画技术在队伍里头可是顶呱呱的,连陈毅都夸他呢,说:“黄镇啊,他有三大拿手好戏,就是画画、写字还有作诗。要是他能一直这么创作下去,迟早得名扬四海。”
这是陈毅随手写下的一首诗,从这个夸赞里就能感受到黄镇当年真是才华横溢。说实话,要不是他一门心思扑在革命和国家大事上,黄镇绝对能成为顶尖的大人物。
【三、兄弟情深】
1935年的时候,邓小平和黄镇因为都干宣传工作而有了接触,从那以后,他们俩就结下了长达五十年的深厚友情。
长征路上有个晚上,老天爷不给面子,下起了倾盆大雨。黄镇那会儿就穿了件薄衣裳,冷得他直发抖。
看到这情况,邓小平直接把自己的军毯递给了黄镇。黄镇一开始不肯要,但邓小平说他还有件军大衣呢,黄镇这才接了过来。
黄镇这人脑子灵光,做事又靠谱,还特别下功夫。不管啥活儿交给他,他都能干得漂漂亮亮的。正因为这样,中央的领导们对黄镇那是相当信赖,心里头特别踏实。
邓小平对待这个下属,就像亲弟弟一样关照,工作生活上都照顾得特别周到。工作上,他给予悉心指导;生活上,他也总是关心备至,什么都想到了。
1946年,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人推荐黄镇,让他去北京军调部驻新乡的那个执行小组,当上了中共的头号代表。
蒋介石突然挑起内战,害得黄镇他们被国民党当局莫名其妙地抓了起来。邓小平等人一听这消息,立马表态,说啥也得把黄镇救回来,不管得花多大劲儿。
经过邓小平、刘伯承等人数月,足足五个月的辛苦谈判,黄镇终于平安回到了咱们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黄镇被安排到了外交部干活。他虽然以前没搞过外交,但经过一阵子的短期培训,就开始满世界跑,为我国的外交工作立下了大功。
后来,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去看了邓小平同志以前打工赚钱的汽车厂。在那儿,我们还意外地找到了他当年用过的工卡。
多亏了黄镇的付出,大家费了好大劲,终于搜集到邓小平同志早年留学的一些珍贵资料。这些资料啊,对研究党史、了解邓小平同志早期的革命经历太重要了,简直是帮了大忙。
【四、受尽委屈,写下辞职信】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中国走了一趟,中美两国的关系就这么开始慢慢变好了,可以说是“融化冰霜”。
1973年,为了能让中美关系变得正常点儿,中美双方的代表偷偷见了好几次面。商量来商量去,大家伙儿都觉得,在各自国家的首都搞个联络处挺不错的,这样方便以后多交流。所以,就决定这么干了,算是给中美关系改善开个好头儿。
尽管那时候两边国家都想让关系回到正轨,可还有好多事儿没商量妥当呢。中美之间能不能正式建交,那会儿谁心里也没底。
在这个紧要关头,选谁来当联络处的头儿那可是个大事儿。中央领导左思右想,最后决定把这份重担交给黄镇。黄镇这人,历来靠谱,外交场上摸爬滚打好多年,从没掉过链子。
黄镇在接手这份工作前,心里就琢磨着这活儿肯定不轻松,时不时还得受点气。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些压力和憋屈,不单是来自美国那边,反倒是自己这边的人给的更多。
黄镇在美国的工作进展得挺顺畅,美国的大老板们特别喜欢他直爽的性格,工作上也给了他不少便利。不过,联络处里有些人却老跟他过不去,给一向和善的黄镇添了不少堵。
那时候,也在美国工作的另一位资深翻译,挺心疼黄镇的遭遇。他建议黄镇给毛主席和周总理发个电报,说说这事儿。
不过黄镇觉得,毛主席和周总理年岁已高,身体状况也不佳,实在不忍心再让他们为自己费心劳力。再说,他自己也不是那种爱跳过层级直接找上级汇报的人。
可能是因为黄镇那种“不计较”的样子,让那些人感觉他能随便欺负,所以他们就更加大胆地插手联络处的事务了。
后来,他在黄镇主持的党委扩大会上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竟然说黄镇年纪大了,该“把位置腾出来给年轻人”。这话把黄镇气得不行,再也忍不下去了,当场就决定向上级反映,请求中央来评评理,看看究竟是谁的问题。
黄镇一气之下,写了封辞职信,结果这信就像扔进了大海,连个泡都没冒,就没了影儿。等了好久都没回音,黄镇干脆又给毛主席和周总理各写了一封辞职信。
那时候,外交部长乔冠华一看到电报,心里就咯噔一下,意识到这事儿可不简单,连忙去找邓小平商量对策。
邓小平对他这位老部下知根知底,清楚他不是那种遇到点小挫折就会打退堂鼓的人。黄镇会这样做,肯定是心里憋了大委屈,这让邓小平既恼火又心疼不已。
针对此情况,邓小平明确表态,若外交部无法接纳黄镇,便将其调回军队,担任军委的副总参谋长一职。
乔冠华连忙把一堆资料塞给邓小平,着急地说:“要是您想让黄镇离开,那可得先把我撤了,黄镇这人,没人能顶替他。”
邓小平瞅了瞅乔冠华递过来的资料,好一会儿才开口:“黄镇回来后,咱先听听他咋说吧。”
邓小平为了让黄镇心情平复些,他仔细琢磨了一番措辞后,给黄镇回了电报。电报里头的意思就是让他别急,这时候别乱动,所有情况都已经了解了,等回国后再来处理这事儿。
黄镇刚收到邓小平的电报,紧接着周总理的电话也来了。有了这两位大领导的回应,黄镇心里踏实多了,立马就开始专心致志地干起活来。
1975年快过完的时候,12月头几天,美国总统福特带着他夫人来到了中国,黄镇夫妇全程陪着他们。
福特总统来中国访问,这可是中美“解冻”关系后,头一个来咱这儿的美国大总统。黄镇在这场大事里,那作用是杠杠的,绝对少不了他。这也算是黄镇外交生涯里最闪亮的高光时刻了。再加上他本身还是军队里的大将,大家伙儿都亲切地喊他“将军大使”。
福特来中国访问那会儿,毛主席特地跟黄镇聊起了他辞职的事儿。黄镇呢,也没多啰嗦,就简单说了句,他听从组织的安排。
事后,毛主席特地跟黄镇开起了玩笑,问福特舍不舍得放走黄镇。黄镇在美国人脉广,很受欢迎,福特一听这话,赶紧点头跟毛主席说,他当然想要黄镇留下,他们两人关系铁得很。
毛主席看到情况后,直接对黄镇说,去美国工作可能更适合他。黄镇一听,二话不说,立刻回应道,既然主席都这么说了,那他肯定去。
黄镇因为邓小平的极力挽留,再加上毛主席的明确指示,他就把自己的辞职信收了回去。然后,他和夫人一起回到了美国,接着在那里又安心工作了好几年。
【五、再次接受挑战,圆满完成任务】
1977年的时候,咱们国家文化部急着找个既有经验又有文化底蕴的头儿来挑重担,结果黄镇又一次被中央领导给看中了。
那一年,黄镇突然被提拔为中央宣传部的第一副部长,还兼任了文化部部长。这一下子让他有点懵,心里直犯嘀咕,怕自己干不来这活儿。
邓小平知道这事后,亲自找黄镇聊了聊,给他打气。有了邓小平的这番鼓励,黄镇决定勇敢面对挑战,迎难而上。
黄镇退下来后,也没闲着,他常往群众堆里钻,耐心听大家伙儿的意见,帮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后记】
其实哪有什么日子轻松安逸,不都是有人在默默承受重担,努力前行吗。
黄镇特别爱好画画,要不他也不会在长征那么苦的日子里还坚持画,画到后来,连军里的兄弟姐妹都知道他,都夸他画得好。
可能从那时候起,他心里就一直琢磨着,等仗打完了,老百姓都过上了安稳日子,他就能踏踏实实画画了。
他压根儿没想过,这天真的来了,自己却没法静下心来画画,甚至一点时间都挤不出来。但他心里一点怨言都没有,对他来说,为了国家和人民,他所做的这些根本就不算什么牺牲。
国家繁荣富强了,老百姓日子过好了,他心里就跟着痛快,高兴了。
在当兵搞宣传那会儿,他就能巧妙地把工作和兴趣混在一起,这样干起来既轻松效果又好。
但当接手那份他毫无经验的外交任务时,他得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他心里清楚,就怕自己辜负了国家的重托,又让老百姓遭罪,过苦日子。
要把一辈子里的任何一件事做到位,那都不是件简单的事儿,但黄镇愣是把每件事都做到了顶尖的好。
不管是当学生那会儿,还是后来做了文化部部长,黄镇总是能把领导交代的任务办得漂漂亮亮的。他这般出色,让李大钊、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同志都对他另眼相看,十分信赖。
现在,黄镇虽然早已离世,但他的精神却一直被传承着。
咱们国家外交部的外交官们,现在还在外交战场上忙活着,把咱们国家的友好情谊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外交官们和解放军战士一样,各有各的责任,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守护着我们的国家,确保领土不受侵犯,成为咱们老百姓最可靠的支撑。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就像是一道道坚固的防线,保护着我们,让我们感到无比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