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4日讯(记者张剑 通讯员林国山)近日,49岁的帕金森病患者张师傅(化姓)为易伟教授送来锦旗,一边向医生展示自己康复情况,一边笑着询问“何时可以正常开车”,这与他8月份刚入院时四肢无力、行动迟缓的状态判若两人。
3年前,张师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行动迟缓,在医院被诊断为帕金森病,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在与帕金森病抗争的几年里,他积极接受各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但是近半年来症状仍逐步加重,右侧下肢也开始无力、走路迟缓、姿势不稳,且近期服药后出现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异动症等运动并发症。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在早期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药物的作用逐渐变差,且出现了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异动症等并发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派驻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专家易伟教授介绍,如果患者对生活质量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考虑另一种治疗方式。

左一为易伟教授,左二为患者张师傅。
易伟教授所说的另外的治疗方式,便是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通过植入电极刺激特定脑区来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
1个多月前,在经过术前综合评估后,易伟教授团队为张师傅进行了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在他的大脑特定区域植入电极,这些电极与一个植入在他胸部的脉冲发生器相连,这一系统发出电脉冲,刺激脑深部的特定核团,进而达到控制和缓解疾病症状的目的。
张师傅此次来复诊,是来找易伟教授调试电极参数。“我现在把脑起搏器打开,你看看感觉怎么样?”易伟教授为张师傅进行开机程控,一边调整参数,一边询问他的感受。调试好电极合适的参数,当“开关”开启时,没过多久,张师傅的四肢开始变得灵活起来,起身、走路、握拳、写字,与正常人无异。张师傅甚至想尝试一下阔别已久的驾驶行为。
易伟教授介绍说,DBS涉及脑部的电极植入,其难点主要在于定位的准确性和手术的精细化,错误地刺激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DBS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和需求进行调整,调整电极的刺激强度和位置,参数可调整,脉冲发生器还可以关机,这使得治疗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同时,DBS治疗相对于其他手术方法风险较小,且可以有效减轻帕金森病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为1.7%,帕金森病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又一常见疾病。易伟教授特别提到,现阶段DBS已经是很成熟的手术方式,可以广泛用于治疗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难治性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希望更多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了解这种治疗手段。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