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当下正深陷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之中:人口数量众多,然而适宜居住的土地却极为稀缺。
倘若仅从国土总面积来考量,埃及的规模着实不算小!其拥有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依据国际标准来评判,无疑属于货真价实的大型国家范畴。但埃及虽国土面积广大,可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地却少得可怜,资源匮乏的状况令人揪心。其大部分国土皆为沙漠所覆盖,真正适宜居住的土地宛如凤毛麟角般稀少。常言道,天时地利人和,暂且不论其他方面,单就地利这一关键因素而言,埃及的处境实在是不容乐观。
全球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沙漠,其绝大部分区域恰好位于埃及境内。在极度干旱的气候条件以及漫天飞舞的黄沙肆虐下,要想让这片土地变得适宜居住,谈何容易!埃及近乎95% 的国土面积都处于沙漠地带,仅有约 5 万平方公里的一小片绿洲堪称真正适宜居住的区域。从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整个埃及唯有北部濒临地中海的尼罗河三角洲存在相对大片的绿洲,埃及的首都开罗便坐落于此,这片区域汇聚了超过九成的埃及人口。此外,沿着尼罗河一路向南延伸,河流两岸的狭长绿洲地带也有零零星星的人口定居。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尼罗河三角洲以及沿岸狭长地带之外,埃及的其余国土与无人区几乎无异。多达1.1 亿的埃及人口,绝大部分都挤在仅仅占国土总面积 5% 的这片狭小区域内,生活空间显得异常拥挤。在这样的生存模式下,对于大多数埃及人而言,根本无从谈及生活质量,能够勉强维持在温饱线上已属不易。所幸的是,埃及长期以来推行“大饼政策”,这才基本确保了普通人能够吃饱饭,守住了生存的最低底线。埃及人日常食用的主食是一种类似于新疆烤馕的大饼,这大饼在埃及人饮食中的地位,就如同大米饭在我们中国人饮食中的地位一般,是最为基础的主粮。然而,埃及本土根本没有多余的土地用于种植小麦,因此,埃及每年都不得不耗费巨额外汇来进口小麦。从国外购买粮食,成本自然不菲,但即便如此,埃及也只能咬牙坚持,毕竟大饼是保障埃及人能够吃饱饭的最根本依靠。而所谓的“大饼政策”,便是政府掏钱对大饼进行价格补贴,竭力降低其售价,在埃及,一张大饼折合人民币仅仅几毛钱,如此一来,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够负担得起。不过,过度依赖外购粮食终究并非长久之计。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口粮的供应以及饭碗的掌控若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始终难以让人安心。倘若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导致粮价大幅上涨,那么绝大多数埃及人很可能连最基本的大饼都难以吃到。故而,在依赖外购粮食的同时,埃及也一直在国内积极探寻出路。目前有两个较为可行的办法,其一是改造沙漠,其二是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沙漠无疑是一项艰巨异常的任务,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行。现成的成功范例就摆在眼前,那便是中国的治沙成就。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般,以顽强的毅力和巨大的成本投入去改造沙漠戈壁,全力恢复绿水青山的生态面貌。中国在治沙领域取得了辉煌耀眼的成果。三北防护林工程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城墙”,在北方大地傲然挺立,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高达 4.8 亿亩,成功恢复退化草原 12.8 亿亩。森林覆盖率也从最初的5% 大幅提升至如今的 14%。曾经黄沙漫天的毛乌素沙漠,如今已焕然一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库布其沙漠,这片面积达六千多平方公里的荒漠戈壁,历经三十多年持之以恒的治沙工程,如今已然化作生态环境优良的绿洲,甚至还孕育出了数百平方公里的湿地,这简直堪称是人间奇迹!对于埃及而言,中国的治沙成果和经验无疑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当然,前提是埃及人必须拥有坚定不移、不治沙誓不罢休的决心和信念,并且愿意不惜重金投入,倘若这两点无法做到,那么谈论沙漠治理便也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大范围的沙漠治理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那么埃及还有另一条可行的出路,那就是集中精力解决好小范围内的环境问题,随后引入光伏等新兴产业,推行“以光治沙” 的发展模式。埃及境内尼罗河东岸的生态环境相对而言要好得多,若能将这一片区域妥善治理好,进而引入光伏产业,充分利用光伏能源来发展轻工业,吸引海外投资,建设工业园区,那么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毕竟,埃及目前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靠苏伊士运河收取过路费、凭借几座金字塔等古埃及遗址吸引游客赚取旅游收入,以及通过石油提炼获取微薄利润,除此之外,几乎再无其他支柱产业。仅仅依靠这寥寥几种产业,显然难以支撑起一亿多人口的生计和发展需求。所以,埃及若要成功破局,就必须高瞻远瞩,持之以恒地推进沙漠治理、绿洲开发工作,同时积极引进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只要能够按照合理的节奏稳步前行,相信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便能够初见成效,逐步摆脱当前的困境,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叫我们去帮治理沙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