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线虫来袭,能操纵螳螂“自杀”的寄生虫,能否控制人类?

烟雨故人 2024-12-23 17:41:53

铁线虫,也被称作马毛虫或马鬃虫,归属于线形动物门。在自然界中,它的存在并非罕见,然而其独特的性质却使人们对它充满了好奇与敬畏。

铁线虫的身体通常在30至50厘米之间,其体表光滑且质地坚硬,细长的形态仿若线条,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

铁线虫的寄生对象范围广泛,螳螂并非其唯一的目标。直翅目昆虫,如蝗虫、蟋蟀、螽斯,乃至蜚螂目的蟑螂,都有可能被其寄生,只是螳螂被寄生的几率相对较高。

那么,铁线虫是怎样进入这些生物体内的呢?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借助水源进行寄生。

铁线虫的幼虫栖息在水中,像是溪流、河流以及池塘等水域都可能是它们的生存之地。这些幼虫极其微小,凭肉眼难以察觉。

当宿主生物饮水时,倘若水中含有铁线虫幼虫,那么该生物就有被寄生的风险。其二为二次寄生。

铁线虫幼虫会先寄生于一种生物体内,当此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捕食后,铁线虫幼虫便会转移到新的宿主当中。举例来说,铁线虫幼虫会先寄生在石蛾幼虫体内,而当螳螂捕食了这只被寄生的石蛾幼虫后,铁线虫幼虫就会顺势进入螳螂体内,开启新的寄生旅程。一旦铁线虫成功侵入宿主体内,便会给宿主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以螳螂为例,在初始阶段,这种影响或许并不明显。

铁线虫会在螳螂的体腔或消化道内“扎根”,悄然地汲取宿主的营养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铁线虫不断生长发育,它们会逐步挤压螳螂的内脏器官,对营养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进而导致螳螂的身体逐渐变得消瘦。

不仅如此,这种持续的营养掠夺还会对螳螂的性腺发育产生抑制作用,使其丧失繁殖能力。更为惊人的是,铁线虫还具备操控宿主行为的能力。当铁线虫需要回到水中产卵时,它们会通过某种特定的机制驱使宿主朝着水边移动。

关于铁线虫如何实现对宿主的操控,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铁线虫体内的Wnt分子与宿主体内的Wnt分子极为相似,当这些分子侵入宿主的神经系统后,会致使宿主体内的蛋白质合成陷入紊乱状态,其中一种携带指令动物向低地移动的基因信息的蛋白质会变得异常活跃,从而使得宿主不由自主地向水源靠近。

另一种观点则是,铁线虫的Wnt分子会让宿主产生极度的不适感,使其浑身燥热难耐,为了缓解这种痛苦,宿主会被迫选择“投河”,以期望达到降温的目的。铁线虫不仅对昆虫宿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人类也可能构成危害。尽管铁线虫寄生人体的情况相对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将会给人体健康带来诸多问题。

我国曾出现过首例铁线虫寄生人体的案例。1978年9月,一位26岁的女性在排尿时,意外发现了一条长长的虫子,经鉴定为雌性成年铁线虫。

据该女性回忆,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她时常感到下腹隐隐作痛,并且伴有放射性的腰痛症状。这种疼痛日益加剧,特别是在近半年内,下腹和腰部的疼痛犹如刀割一般,每隔3至8天就会发作一次,每次持续的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由于发作后仅有轻微的头晕症状,她起初并未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只是自行服用了一些中药。直至铁线虫被排出体外,她所承受的痛苦才得以缓解。

铁线虫进入人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在野外饮水时,幼虫可能会侵入人体的颊部,并进而移动至眼眶部位;第二种是误将铁线虫幼虫吞食;第三种是通过人体的腔道进入,例如尿道、肛门、外耳道等;第四种是食用了被铁线虫寄生的生物。

这些途径都大大增加了人体感染铁线虫的风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含有铁线虫幼虫的水源和食物,以此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铁线虫的身体构造也颇为独特。其外表由多层平行纤维组成,在显微镜下呈现出蜂窝状的六边形结构。

这种结构异常坚固,能够有效地缓冲外界的冲击力。即便遭受重压或碾压,铁线虫仍然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使得铁线虫在面对外界的各种威胁时,具备了较强的生存能力。

总而言之,铁线虫作为自然界中一种神秘的寄生虫,凭借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对宿主的影响,展现了自然界中既残酷又奇妙的一面。我们应当加大对铁线虫的研究力度,以便更好地了解并应对这种生物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 。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