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在自己租住的房子里,一举一动都被房东通过隐藏的摄像头尽收眼底;在酒店泡澡时,竟有无人机在窗外盘旋偷拍。如今,偷拍盗摄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我们的隐私安全,给大家带来了深深的 “被偷拍焦虑”。
偷拍案件频发,作案手段令人咋舌就在不久前,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北京的一起偷拍案件。王女士和男友租住在丰台的一处房屋,入住时发现床铺上方天花板有个小孔,起初没太在意。然而,2024 年 7 月的一天,他们发现小孔变大了,查看后竟发现里面藏着针孔摄像头。而偷拍者正是房东张某,他因窥探隐私的想法,用备用钥匙潜入房间安装摄像头,后因调整角度扩大小孔,这才引起租客警觉。最终,张某因非法侵入住宅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6 个月。
这并非个例。2025 年 2 月 7 日,一位女游客在三亚天成中央海岸海景酒店阳台上泡澡时,发现有无人机疑似偷拍。此外,剃须刀、洗面奶、智能音箱,甚至打火机、钥匙扣等日常用品,都可能被改装成偷拍设备。这些设备不仅体积小、画质清晰,部分还能躲避红外线探测,有的具备人脸识别、夜视等功能,还能实现无线连接、云端存储,偷拍者购买账号就能随时观看。
偷拍黑灰产业链肆虐,危害极大偷拍盗摄行为引发的不良信息传播,涉及群体多、范围广、危害大。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例中,2021 年 3 月起,颜某平、颜某建在三家酒店多个房间安装窃照专用器材,通过手机 APP 远程监控,偷拍住店旅客,造成恶劣影响。2021 年 4 月至 2022 年 1 月,石某等人在多家宾馆、酒店安装偷拍设备,偷拍旅客隐私活动并制作成视频销售,非法获利 29 万余元,最终他们因制作、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至一年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
打击治理任重道远,需多方合力尽管对偷拍盗摄实施者有了相应惩处,但在偷拍盗摄器材的生产和销售环节,打击力度仍有待加强。要彻底治理偷拍现象,需要全链条打击,不仅要处罚偷拍者,更要遏制偷拍器材的生产和销售。
值得庆幸的是,相关部门已开始行动。2025 年 4 月 1 日,《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严格限定摄像头安装目的和建设主体,明确公共安全视频图像系统的安装范围。例如,安装摄像头必须出于公共安全需要,在可安装的场所,要合理确定安装位置、角度和采集范围,并设置显著提示标识,未设置的将被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对于宾馆民宿,过去是有偷拍行为才处罚,现在只要安装偷拍设备就会被处罚。
此外,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安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禁止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和 “伪基站” 设备的规定》明确,禁止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和 “伪基站” 设备。公安机关负责对相关器材设备进行认定,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给予刑事打击,不构成犯罪的由相关部门进行行政处罚。
同时,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起责任,利用大数据筛查交易异常现象,为监管和司法机关提供线索。
保护隐私人人有责偷拍盗摄行为严重侵犯我们的隐私,给生活带来极大困扰。面对这一现象,国家在行动,社会在关注。作为个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留个心眼,提高警惕,发现偷拍行为及时报警。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让偷拍盗摄无处遁形,真正守护好我们的隐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