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不婚不育更可怕的是,70后80后这个思维,开始席卷全国。

陈思语梦瑶 2024-12-20 10:38:24

比不婚不育更可怕的是,七零后八零后这个思维,开始席卷全国。

这不是我在这里危言耸听。也不是制造焦虑哈。大家应该都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得到。

我国人口已经几年都出现了负增长。这是有数据显示的,大家随便一搜就可以搜得到。

再有就是现在结婚的人也越来越少。之前每年结婚宴都要参加5个十个的,今年出其的少,就参加了一个。

以前在大街上,在公交车上能看见很多孕妇,不知大伙注意没有,现在在大街上,真的很难看见孕妇。

这种现象直接证明了现在结婚的人少了,怀孕的人自然也就少了。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肯定是有原因的。

其中包括社会发展的变化。还有年轻人思想的变化。我想更多的应该还是年轻人对现实的无奈。

结婚的成本太高。又不稳定。生孩子的开支太大。教育太卷。婚结不起。孩子更生不起。

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有一种观念,就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到了适婚年龄。没有那么多想法,也没有那么多规矩,找一个合适的人,顺理成章就结婚生子了。

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的婚姻观完全变了,变得和老一辈人的想法格格不入了。这其中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70后,80后的长辈不知是无可奈何,还是瞬间清醒。

他们对于儿女们的这种想法,观念都保持着默认。有的甚至是还表示理解,支持。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结婚不生孩子放在以前可真是大不孝。

“养儿防老”也是老一辈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怎么到现在却如此的淡薄了呢?

年轻人更注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开心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70后80后的父辈背负着压力,负重前行,感觉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时刻为了生计劳碌奔波。

厉经千辛万苦,到最后只能勉强混个温饱。没能让自己轻松点,也没能给自己的家人,孩子过上好的生活。

张爱玲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忙碌,恐慌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这也是许多父母们对现实的妥协。对现状的无奈。

有网友说。现在这样的状况,是当今社会风气和腐败的贪官所造成的!

比如住房、医疗、教育这方面。我们那个年代,上小学学费是3.8元每个学期,上初中也是6元钱一个学期……而现在小朋友上幼儿园最少每学期也得几千块钱,

还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现在普通老百姓打工每月能挣到的工资大致也只有3~4千元左右,谁负担得起……为此真希望国家能下狠手打腐败,挖贪官!

只有改变观念,出台更多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更多年青人看到希望。才能解决后顾之忧!

还有的网友说,

生了孩子可能会操心一辈子,如果没孩子,也能就痛苦最后那么几天。

如果可以重头再来,我一定不会结婚,不会生娃,也不会买房,开开心心,吃吃喝喝。一辈子转眼过完了,多快活啊!

就如今的现状,网友们说得不无道理,以前的养儿防老,现在再看看,养儿只要不啃老就烧高香了。

年轻人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已经让他们喘不过气。

不是他们不给父母养老,而是现实的残酷,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生存都困难,哪还有为父母养老的能力。

再说说现在孩子们花光父母的积蓄读书。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想找个好工作,简直比登天还难。迫不得已。

为了生活。有的送外卖去了。有的甘脆就在家啃老。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还怎么能结婚生子?

好不容易能找到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然而,面对高额的彩礼,婚房,婚车。还有结婚后的一系列开支。

年轻人都望而却步了。回头想想,一个人多舒坦,一人吃饱全家不饿。90后、00后的孩子有这想法,咱还能理解,

可70后、80后的爸妈们怎么也跟着起哄,支持孩子们不婚不育呢?其实这也是被迫无奈之举。

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多子多福,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不容更改的。谁不想儿孙满堂。谁又不愿意享受天伦之乐呢?

像50后,60后的父辈们,真可谓是苦日子里熬过来的。那个时候,日子再苦,都感觉有盼头,孩子们长大了,好日子就来了。确实能看到希望,

再看看现在我们70后、80后这一代,教育、住房,医疗这三座大山,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还不完的贷款,随时有失去工作的风险。60岁退休嫌你早,35岁找工作又嫌你老。整日为了生活提心吊胆。

他们感觉看不到希望,心里头也很是焦虑,他们无资源,无背景,靠自己努力的背影始终无法跨越阶层。

他们受尽了苦,受尽了累。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受那份罪。

所以他们觉得,

只要孩子能开心过好自己的日子,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那都是小事儿。

“生活是自己跟自己过,幸福不幸福自己说了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个儿的活法,怎么开心怎么来,就算是父母,也不要管得太多”

这就是现在年轻的想法,不知道是对还是错?真心希望每个人。都做真实的自己,开心过好每一天。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留言。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感谢您的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