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美国空军发布了一份让人吃惊的报告,这份名为《基地基础设施行动计划》的文件揭示了一个过去30年从未出现过的严峻现实:美国空军在海外的基地将不再是“避风港”。
美海空军基地一直以来都是战机战前集结、战后整补的后勤枢纽,但这次的报告明确警告,如果与解放军发生高强度冲突,美军在第一和第二岛链的前沿基地可能会在冲突初期就被摧毁,导致战机根本无法起飞。
在过去30年里,美国空军习惯了从稳固、安全的后方基地出击,无论是科索沃行动、伊拉克战争还是阿富汗战争,美军从未真正面临过前线机场被对手持续打击、瘫痪的情况。
随着解放军火箭军的迅速崛起,美军这一“空中堡垒”式的后勤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解放军火箭军的发展堪称迅猛,如今已成长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导弹部队之一。
他们装备了各种中程弹道导弹、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以及反舰弹道导弹,能够在数千公里范围内对敌方基地、港口及航母编队发动精确打击。
这种能力的核心优势在于,解放军无需与美军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空中力量对抗,而是可以通过远程导弹“点穴”美军的一个个海空基地。
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关键基地,如日本冲绳的嘉手纳空军基地、海军陆战队普天间航空基地,以及第二岛链的重要节点,如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可能都已被列入解放军导弹打击计划的目标清单。
解放军火箭军的崛起只是其整体军事实力的一部分。
在过去几十年中,解放军从一支地区防御型部队迅速成长为具有远程精确打击和区域拒止(A2/AD)能力的军事强国。
火箭军的装备和技术进步,使得解放军具备了在亚太地区的绝对军事优势。
美专家维切特表示,一二岛链都在解放军海空火三军的打击范围内,美军在亚太地区已经失去了左右战局的能力。
一旦爆发战争,解放军导弹可以在几天甚至数周内,重复、精准地瘫痪美军的跑道、滑行道及相关保障设施。
中国的工业化生产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中国在战时动员下,生产的导弹数量可以全面碾压整个北约。
不仅产能远超西方,还能凭借规模优势和低成本优势,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这意味着,美国届时将见识到二战后人类最大规模的军工业生产能力。
因此,解放军的导弹不会像美军一样,因为弹药库存枯竭而无法应对一场战争。
解放军强大的导弹部队和背后的全球第一军工业产能,使得美军必须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先进的F-35、F-22或B-2、B-21隐形轰炸机在没有可用跑道的情况下毫无用武之地(F-35B除外)。
美国空军在过去30年里几乎从未遇到过敌方对其本土外基地进行饱和打击的威胁。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手多是缺乏远程投射能力的弱势国家军队,美海空后勤基地一直享受着后方基地“安全庇护所”般的地位。
但解放军显然不是这样的弱势军队,美军的这些基地在战时肯定会被“一锅端”。
即使美军尝试通过分散基地、增强设施硬化等手段进行防护,各类型的导弹持续来袭仍将能够多次炸烂美军跑道,令美军维修人员疲于应付,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起降能力。
此外,解放军的侦察卫星和高超音速无人机,能够引导高超音速导弹打击在机场上的美军战机、轰炸机、预警机等高价值目标。
美专家在Stimson Center的最新报告中指出,面对解放军的饱和导弹打击,任何加强防御的手段几乎都是无效的。
例如,增加20个爱国者导弹防御阵地,解放军的导弹雨仍足以在关键的头几天让美军战机不能升空。
加装防空导弹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导弹饱和攻击的问题。
毕竟,拦截一发导弹需要美军2-3发防空导弹,每发防空导弹都要花费数百万美元。
面对数轮的饱和打击,美军导弹防御体系昂贵且易被耗空,解放军完全可以用数量优势和更低成本的战术导弹来对冲美军的防御体系,美军占不了任何便宜。
除了火箭军,解放军空军的“惊喜”也不容小觑。
在火箭军对美军基地进行有效压制打击后,解放军空军庞大的轰6系轰炸机部队将全面出动,以高强度的空中打击方式,继续压制美军的抵抗力量。
美专家表示,美国在政治层面也面临困境。
针对解放军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美军几年前就表示进行“分布式部署”战略,即分散部队部署以避免被解放军一锅端。
但这样就必须与盟国达成在平时储备物资、设立备用基地的政治协议。
这涉及主权和当地接受度等方方面面,绝非美国说做就能做。
而解放军的打击决心和导弹储量增长却不受这些政治因素的限制。
美专家表示,美空军的这份报告或将促使美领导层更谨慎地考虑在西太平洋地区贸然采取军事行动干涉中国内政的风险与代价。
毕竟,当空军陷入“起不来、飞不动”的境地,美军还有什么能力和信心继续战争?
这份报告无疑给美国政府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必须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