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帝国的最后裱糊匠

小龙文史哲 2021-10-05 14:04:28

谨以此文来与大家讨论李鸿章。

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中国人视为卖国贼。

他领导了洋务运动,建造了一大批军事工业,更是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

在中国历史上这位关于这位人物的评价一直是一个难题,有人把他视为头号卖国贼,甲午海战奉行避战保船的政策,为了一己之私而葬送了中国的北洋水师,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却评价他: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了解这位帝国最后的裱糊匠。

李鸿章

先请大家试想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中国当时的环境下,是改革办洋务容易还是守旧容易?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下,人们对外部环境一无所知,大部分人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有些人看到了危机醒来了,列如魏源,林则徐。可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中国人天生对自己的封建制度有着无比的自信,他们不愿意创新和改革。就像你能安安稳稳的工作又怎会进行可能失败的创业?正是这种思想下,变革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对。

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文化的传入让保守的中国人看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官僚阶级统治者率先醒悟,不变革就无法生存!因此为了维护统治,他们掀起了洋务运动。其中就包括李鸿章。

他们当然要进行变革,可问题是,洋务派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吗?答案是没有,朝堂中遍布着数不尽的反对派,他们纯粹为了反对而反对,历代的改革者都要面对的压力,就是内部的顽固保守派。当时的百姓并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因为这种事情与他们并无相关,在农业和手工业占据大部分市场的中国近代,让他们支持洋务工业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中国的新型知识分子还没有形成,大部分都是念四书五经的保守派,他们抨击洋务运动,弘扬儒家传统思想,在这时间浪费在口头的时间远远多于干实事的时间。而外部列强更是虎视眈眈,帝国主义列强限制中国的发展,他们认为中国每自己生产一件工业品就会少进口一件国外工业品,因此极力剥削中国的洋务发展,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洋务办的起来吗?

最后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强国富国梦也就此破裂,愤怒的人们把矛头指向了李鸿章,领导洋务三十年来就这番成绩?在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卖国贼的名声传遍了中国,愤怒的人们要求罢免这位卖国贼,为了平息朝堂和民间的压力,李鸿章暂时结束了自己的官宦生涯,出国访问暂避锋芒。

1901年,在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年迈的李鸿章拖着早已垂垂老矣的身子,最后一次代表清政府去跟外国人谈判。原本要价十亿和割地的赔款在李鸿章的哀求下减少到了4.5亿两,而只划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他为大清帝国做出了最后一次的努力。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在签订条约时原本是由庆亲王奕劻签字,而一旁的李鸿章却说: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骂名啊!王爷,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呢!由我来吧。他知道自己签了这个名意味着什么,他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他却无所谓,他用自己年迈的身躯最后为大清帝国做出最后一次裱糊,年迈的他与这个落后封建的帝国是如此的悲惨。在签订完《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便大口大口的吐血,而后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79岁。

晚年的李鸿章

在此摘抄一段洛杉矶时报的评价:

世界上的其他政治家,没有一个如他这般需要解决如此多的棘手问题,经历如此多的命运的转折。李鸿章领导着他的人民,一步步地从中世纪走向19世纪的文明。这些巨大的进步,都是在强大的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中取得的,整个帝国的责任都压在了这位年迈的政治家的肩头。

李鸿章面临的政局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弱国本无外交,在这环境下你能要求李中堂能签订什么有利的条约吗?在那时,中国的那些政治家只会把时间浪费在口头上,实心做事的人少之又少,永远只停留在口头上和理论上的论战。李中堂则实心做事,哪怕无人理解,万人责骂,且让我为这偌大古老的帝国做一点实事吧!

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1 阅读:179
评论列表
  • 2021-10-23 07:32

    李鸿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存在,代表了清政府的利益,不是为了国家,民族,人民,他就是个卖国贼。

  • 2021-10-11 15:45

    为什么删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