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的巴西利亚街头,一则骇人听闻的家暴案件撕裂了城市的平静。一名男子在家庭争执中持厨房刀割除妻子左胸的硅胶假体,并将血淋淋的假体抛出窗外。受害者此前多次遭受丈夫对头部和腹部的拳击,刚完成不久的隆胸手术却成为暴力升级的导火索。尽管警方迅速到场并找到遗落的假体,法庭依据2006年颁布的《玛丽亚·达佩尼亚法》对施暴者提出最高三年监禁的指控,但受害者身心的双重创伤已不可逆转——撕裂的不仅是她的身体,更是法律承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信任纽带。
巴西联邦政府近二十年通过多项立法对抗性别暴力,从确立家暴定义的《玛丽亚·达佩尼亚法》,到2021年规范心理性别暴力的第14,188号法律,立法框架的进步有目共睹。以《玛丽亚·达佩尼亚法》为例,它不仅允许受害者或检察官发起诉讼,还强制要求施暴者远离受害者住所,并建立专门处理家暴案件的法庭。然而,当法律文本落地至街头巷尾,裂痕便开始显现:在新冠疫情期间,巴西家暴报案量激增49%,最终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仅占12%,这背后是保护令执行漏洞、受害者因经济依赖撤回指控的恶性循环。
司法系统的迟缓更令人心惊。据人权观察组织统计,2022年底全国积压的逾百万件家暴案件中,塞尔吉佩州法院平均需165天处理一份保护令申请。当此次案件施暴者面临的三年轻判与受害者的终身创伤并列时,刑罚威慑力的失效再度引发公众质疑。
巴西家暴问题与其社会暴力文化紧密交织。2024年城市暴力致死人数攀升至38,722人,博索纳罗政府时期推行的枪支管制宽松化政策被视为重要诱因。暴力基因甚至渗透至家庭关系中:同年马托格罗索州一对涉毒年轻夫妇遭黑帮枪杀,襁褓中的婴儿在血泊中哭泣的画面震动全国——这种黑帮暴力与家庭暴力的交织,暴露了社会暴力生态的深度交叉传染。
文化痼疾则为暴力的代际传递提供温床。心理学研究证实,童年目睹家暴者的成年施暴风险增加40%,而巴西传统的“男性养家”性别分工模式,使经济依赖成为受害者难以挣脱的锁链。里约热内卢大学的社会学研究揭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巴西女性在婚姻关系中遭受过肢体暴力,而报案者中仅三成能获得临时庇护所安置。
系统重构的钥匙面对结构性困局,巴西反家暴协调员安伯·马伦泰特指出:“只有同时革新司法系统、社会支持网络与文化观念,才能打破暴力循环。”在司法层面,除了建议将刑期上限从三年延长,学者呼吁在审判中引入“受虐妇女综合征”心理评估机制,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为受害者的非即时反抗行为提供法律庇护。
支持网络的建设同样关键。“妇女警察局”(DEAMs)模式已在部分城市展现成效:2025年里约热内卢的DEAMs日均处理22起报案,提供从心理辅导到紧急庇护的全链条服务。但这一机制在偏远地区的覆盖率不足30%,且多数警局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警员。2024年巴西成立国家武力监督委员会试图规范执法,但家暴案件的处理标准仍未纳入其监管范围。
教育干预则是更根本的解药。巴西教育部自2023年起试点推广中小学性别平等课程,试图解构“暴力合理化”观念。圣保罗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参与过反家暴工作坊的青少年在未来亲密关系中实施语言暴力的概率降低17%,这微弱但清晰的光影,或许预示着变革的可能。
结语割除硅胶假体的刀刃,切割开的是巴西社会暴力的深层病灶。当法律承诺与执行效能断裂、经济依附与文化偏见交织、个体创伤与系统缺陷共振时,《玛丽亚·达佩尼亚法》的立法初衷仍需在街头实践中寻找答案。正如马伦泰特所言:“每个未被执行的保护令,都是对下一个受害者的沉默许可。”巴西的破局之路,不仅需要法庭上的正义,更需要街道上的警灯、教室里的对话,以及每个家庭中悄然觉醒的平等意识。
照片由Pexels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