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有记忆,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初的那段时间里,特定舆论场上对老祖宗总结出来的“唇亡齿寒”、“远亲不如近邻”、“远交近攻”等“经验之谈”也是广有讨论。毫不讳言地说,基于大气候和大环境,结果可想而知,是“唇亡齿寒”论占了上风。
直白地说,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自媒体人并不赞同“唇亡齿寒”之说,认为“唇亡齿寒”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只在两个绝对弱者之间才会有“唇亡齿寒”,而在两个“强者”之间最多也就是在迫不得已情况下的“相互利用”而已。
其实,在两个强者之间,本就不存在什么“唇亡齿寒”,因为,不管是谁都距离“亡”很遥远。直白地说,那不过是特定条件下的阶段性“互相利用”罢了。当然,也可以叫做“合纵连横”。可是,既然“合纵连横”是一种“战略”,那么,你可以用,别人自然也可以用。而现如今的局势演变,似乎正朝着这个方向走。
而对于老祖宗总结出来的“远交近攻”论,直白地说,既是“经验之谈”,也是极富“哲理”的总结,因为其内涵与“一山难容二虎”在本质上有着逻辑相通之处,所以,也就有了“趁你病要你命”的说法,而这种“说法”自然也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战略含义。
2月12日这天,世界上发生了一件由“两个现象”体现出来的“大事”。所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将2月12日称之为“改变历史”的一天。并惊呼:美国与欧洲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至于这两个现象,一是美俄关系“无缝衔接”式的“修好”了。二是美国“抛弃”了乌克兰、“甩掉”了欧洲。
之所以将美俄关系的修好形容为“无缝衔接”,是因为几乎没有“过渡期”,直接就由“二普”之间的一个电话就“搞定”了,而且发展速度之快“历史罕见”。
尽管这通电话的由头是“俄乌战争”的相关事宜,但美国总统对这场战争的性质却只字未提,不仅如此,而且还大谈两国之间此前的“革命友谊”,并还决定“互访”。仅隔一天,即13日,美国总统发文邀请俄罗斯“重返G8”。而俄方则“投桃报李”,拟邀请美国总统参加“卫国战争80周年”阅兵式。
当然,美国总统也象征性地与乌克兰总统通了电话,然而,其内容除了讨论乌克兰怎么来偿还那3500亿美元援助资金外,就是“逼迫”泽连斯基同意美俄两国元首所商量的“方案”。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长的言论更是让乌克兰连同欧洲都“心中拔凉”。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援助乌克兰联络小组”的会议上称,乌克兰恢复到2014年的领土边界“不现实”,乌克兰加入北约“不可能”,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应该由欧洲承担,派驻乌克兰的保障部队不能以北约的名义。此外,他还声称,由于美国急需应对边境“入侵”(指移民问题)和“威胁”,美国军队将不参与对乌克兰和欧洲的安全保障。
不知是这个世道变了,还是本来就如此,总之,感觉在特定舆论场上,不问青红皂白地“崇拜强者”似已蔚然成风。比如,在美国“此举”发生后,几乎满屏都是对乌克兰“被出卖”和欧洲“上不了谈判桌”的嘲讽,甚至到了因为“符合自己心意”而“欢呼”的程度。
直白地说,对这种过分崇拜强者和对弱者缺乏最基本同情心的现象“徒生几分悲哀”。原因就是,当你为美军不再保护乌克兰和欧洲而欢呼的时候,你知道美军准备去哪里吗?当你听到美国国防部长的“前半句话”就兴奋时,你知道他后半句说了什么吗?当你为乌克兰被“出卖”、欧洲被“抛弃”而幸灾乐祸的时候,你知道俄罗斯付出的“筹码”是什么吗?此外 ,你知道有“两个美国”吗?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两位有名的“地缘政治大师”,一个是属于民主党的布热津斯基,另一位是属于共和党的基辛格。擅长搞“和平演变”的布热津斯基曾表示,“没有乌克兰的俄罗斯不会成为帝国”,所以,拜登的民主党政府在这场俄乌战争中实施了“削弱俄罗斯”的策略。
基辛格地缘政治理论的内涵是“合纵连横”,所以,一次“世纪握手”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格局,使正处于鼎盛期的苏联开始走“下坡路”。直白地说,正是在“两个美国”的两种“战略”的“交相揉搓”下,苏联这个庞然大物最终“轰然倒塌”。现在是美国共和党执政,且现任美国总统自诩为“交易大师”,那么,如此重大的一场交易,他仅仅是为了得到乌克兰那点“稀土资源”吗?
美国这届总统上任后,接待的第一位外国首脑是美国“铁杆盟友”以色列的总理内塔尼亚胡,第二位是日本首相石破茂,第三位是印度总理莫迪。皆是亚洲的,一个是中东地区国家,一个是太平洋国家,一个是印度洋国家。想来,不会是无的放矢。
事已至此,只想问一下那些坚持“唇亡齿寒”论者:“唇”在哪里?“齿”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