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情愿孤独,我也不找朋友……

兴伊伊 2025-03-28 09:28:57

朋友对很多人来说,是温暖的陪伴,是心灵的依靠。但对我而言,却是个可怕的代名词。我情愿在孤独中独行,也不敢轻易涉足交友的领域。这背后,是被朋友深深伤害的痛苦经历,每一段回忆都如同一把尖锐的刀,刺痛着我的心。

2022年,我萌生了回香港中文大学教书的想法。要知道,我曾是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的第一名讲座教授,在系里,每个人晋升都需经过我的签字。系主任曾是我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生,其他教授也大多是在我的提拔下,才获得了如今的地位。本以为重回学校会得到热烈欢迎,可没想到,一听到我要回来,所有人都双手双脚反对。他们如今手握权力,怎么可能愿意让我回来,继续在他们头上管理呢?

曾经,有位教授的研究成果不尽人意,面临无法获得终身教职的困境。看着他上有老下有小的艰难处境,我动了恻隐之心,不仅多给了他一年时间,还帮他发表论文,助他成功留下。可当我有求于他时,得到的却是冷漠与无视。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帮人未必能换来感激,人性在利益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毕业后,当大家各奔前程,身处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友情便变得无比脆弱。如今,晚上若想吃火锅,我唯一的陪伴者只有司机。我们无法深入交流,他也不能陪我喝酒。我只能独自小酌,在火锅的热气中,感受着无尽的孤独。

回想起在沃顿商学院的日子,同样充满了艰难与孤独。作为全世界顶尖的商学院,这里高手如云,竞争激烈。我攻读双学位的过程异常艰辛,第一个学期,我连课都听不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差点挂科,甚至一度产生了退学的念头。在这样的环境里,同学之间是激烈的竞争关系,根本不存在互帮互助。为了通过考试,我只能独自苦学。其中,博弈论是我最薄弱的环节,我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成功通过考试。

在沃顿商学院,一共要进行四次资格考试,需在两年内完成。第二次考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第三次考金融学主修项目八门课,第四次考金融学复修科目。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我顺利通过了所有考试,并在1983届毕业生中,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这背后,没有一个朋友伸出援手,全靠我自己咬牙坚持。

我之所以能在两年半内毕业,得益于一位犹太教授的帮助。当时,这位教授出版了一本日文书籍,想找同学帮忙翻译。我主动请缨,完成翻译后,他提出要给我报酬,我婉拒了。在我看来,能够帮助老师,是我的荣幸。或许是我的真诚打动了他,他主动邀请我参与他的博士论文项目,并为我提供了论文题目和所需数据。要知道,确定博士论文题目和获取研究数据,是写博士论文的两大难题,而他的帮助,让我顺利完成了论文。从那时起,我深刻领悟到:博得千万人的赞赏,不如得到一个长官的提拔。

在任何行业,能够晋升的人都是少数。同年龄段的名校毕业生们,为了争夺有限的好工作和好位置,往往会不择手段。在这种残酷的竞争环境下,朋友之间的情谊很难经受住考验。除非大家都没有上进心,只图吃喝玩乐,否则只要有竞争,就很难有真正的朋友。越往上爬,朋友就越少,这是我亲身经历后,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虽然我没有朋友,但我已学会与孤独和解,在这复杂的世界里,独自前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