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抗逆训练,南海网箱实测,水流模拟装置,鱼体强健度提升
在美丽的南海海域,养殖石斑鱼的场景十分常见。石斑鱼可是一种很有特点的鱼类,它身体色彩斑斓,富含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南海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很多养殖户都想把石斑鱼养得更好,可是这里面有不少痛点呢。
我有个朋友在海边的养殖场搞石斑鱼养殖,他说最大的问题就是石斑鱼的适应能力不够强。一遇到水流稍大或者天气有点变化,鱼就容易出现应激反应,死亡率就会升高,这样一来养殖效益就大打折扣。其实这也不怪他,很多养殖户在鱼苗的时候精心照料,但鱼长大了,在网箱里就容易出现各种状况。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分享的内容,他在南海有个石斑鱼的养殖项目。他们为了提升鱼体的强健度,尝试了水流模拟装置来进行抗逆训练。从30天开始进行初步测试,每天根据不同的时段设置不同的水流强度。
他们所在的海域地形是比较开阔的,这种环境下水流受天气和潮汐的影响比较大。刚开始用水流模拟装置的时候,鱼群确实有些不适应。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大概持续了1年左右,就发现鱼体越来越强健了。在遇到强一点的风浪或者换水的时候,鱼都不怎么容易生病了。
这个方法和南北方地域差异也有关系。南方养殖石斑鱼的地方,环境湿热,水温常年比较高,水质变化相对快。而北方没有这样合适的天然养殖环境,即使有室内养殖场,环境调控难度也大。石斑鱼是冷水性鱼类,在南方水温稍高就容易得病。
我看到一个养殖案例,在广东的一个石斑鱼养殖场,养殖场规模比较大。刚开始,他们的石斑鱼总是长不大,成活率也不高。后来他们借鉴了一些其他养殖场的经验,在网箱的周边设置了水流模拟装置。他们的水流模拟装置是根据这个地区的水流特点设计的。广东这边的水流比较湍急而且富含泥沙,所以在水流量的设置上就要考虑这些因素。他们设置水流速度的时候,先慢慢增加,从最开始的较弱水流,慢慢增加到能够模拟南海正常潮汐水流强度的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对鱼进行了不同的饮食调整。比如在夏季的时候,水温比较高,就增加了一些藻类食物的投喂,藻类里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这对石斑鱼的生长也很有帮助。
我还了解到,北方的某个室内养殖场,虽然没有像南海这样天然的水流环境,但是他们也在进行类似的抗逆训练。他们在养殖池里安装了专门的水流循环系统。这个系统的特点是能够精确控制水流的速度和水的流态。在冬季,北方的养殖环境温度比较低,他们就把水流速度调慢一些,让水体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也种植了一些水生植物来调节水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几种水生植物。像苦草,它是一种耐阴的植物,比较适合养在有弱光照的养殖环境里。还有金鱼藻,这种植物生长速度快,能快速吸收水体里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效果不错。狐尾藻,它能适应比较寒冷的水质,在北方的一些养殖环境里就可以种植它来调节水温。狐尾藻的根系很发达,也能起到一定的固土作用。水葫芦,繁殖能力很强,不过要注意控制数量,不然容易疯长占据太多空间。
我还看到一个有趣的对比养殖案例。有个人在南海做了两个相同规模的石斑鱼养殖网箱。在一个网箱里正常养殖,什么特别的训练都没有做。在另一个网箱里就用上了水流模拟装置做抗逆训练。经过2个月的时间,做了训练的网箱里的石斑鱼,体质明显比没做训练的好。它们的游动速度更快,食欲也更好。到了收获的时候,做了训练的网箱里的石斑鱼,个头更大,成活率高很多。
再回到之前我朋友那边的养殖场。他们发现使用水流模拟装置后,虽然鱼体强健度上去了,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小问题。比如说,水流变强之后,鱼的排泄物分散得更快,这就对他们的水质监测带来了一些挑战。他们不得不调整监测频率,而且对净化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来他们在养殖场里种了一些绿萝,这绿萝虽然不是水生植物,但放在外面能起到一定的净化空气的作用,让养殖场的整体环境湿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另外还种了薄荷,薄荷散发的气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驱赶蚊虫,让养殖人员工作起来更舒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概3年的情况来看,这个有水流模拟装置的养殖场的石斑鱼产量和质量都稳定地提高了很多。这让周边很多养殖户都来参观学习。但是每个养殖场的实际情况还是不太一样,比如地形地貌不同,有的在海湾里面,海湾的水流比较复杂,有的在比较笔直的海边,水流相对单一。
南方的一个小网箱养殖户看到这个消息后也很感兴趣。但是他又担心自己那里的海域面积比较小,设置水流模拟装置会不会影响整个海域的生态。他跟我说的时候,还在犹豫要不要尝试。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合理设计和控制水流模拟装置的规模,是完全可以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
其实石斑鱼的养殖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像这种抗逆训练的方法,在不同的养殖规模、不同的养殖环境(不管是露天的还是室内的)、不同的地域(无论是温带还是亚热带)都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空间。我们也在不断寻找一些新的因素来提高石斑鱼的抗逆能力。比如说,现在有研究在水体里添加一些特殊的微生物群落。在北方的一些养殖场里,微生物群落对水温较低的适应性问题也还在研究当中。
还有一个养殖场主在网上分享他的想法,他想把石斑鱼和水葫芦放在一个相对隔离但又有联系的养殖体系里。石斑鱼可以以水葫芦周围的小生物为食,而水葫芦可以净化水质,但是由于现在还没有确切的成功案例,大家都在观望。
石斑鱼的养殖还有很多故事,每个养殖场都有自己的挑战和机遇。就像南方和北方的环境差异,养殖环境和养殖方式又千差万别。那石斑鱼的其他养殖特性或者抗逆训练的新方法还有哪些呢?大家有没有什么独特的想法或者经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