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着龙车的河伯巡视黄河,黄河浊流宛转,翻滚波涛,俱怀逸兴壮思飞。
而河伯人身鱼尾,容貌极其俊俏,他爱上了美丽的洛女。
然后洛女给他带了绿帽子,洛女的新相好还射瞎了河伯的一只眼。
在我的印象中,河伯是一个忧郁的美男子,因为命太苦,脾气也不怎么好。
其实千年过去,河伯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不相同,我们对河伯的认识也不断变化。
最近有一部叫做《河神》的网剧上新了,豆瓣评分7.9,这个成绩可以称得上优秀。
没看剧之前,我以为是一部魔幻巨制。看到前言中演员都作民国打扮,心里暗暗纳闷,等听到“郭得友”三个字,才反应过来这是一部IP剧。
本剧改编自小说《河神·鬼水怪谈》。
作者呢,是天下霸唱。
写了《鬼吹灯》的天下霸唱。
天下霸唱是一个挺了不得的作者,特别会讲故事,《河神》讲了作者老家天津的故事,洋洋洒洒,旁征博引。
据他自己说写《河神》比写《鬼吹灯》要费劲多了。
虫妹读了小说,发觉字里行间竟然有股冯骥才先生的味道,实在难得。
这部小说被拉出去拍成剧,很值。
《河神》说的不是神,而是一个天津人,郭得友。
郭得友的水性特别好,人称小河神,老河神当然是郭得友的师父。
师徒俩住在一间简陋的庙里,功能是收敛尸体的义庄。小庙年久失修,佛像都破损不堪。
这种居家环境必然会造就一个不同凡响的人。
更何况他们还生活在民国时期的天津,那个三教九流齐聚,鱼龙混杂的天津卫。
郭得友作为一个本分人,干着一份本分的工作:
因为天津上有白洋淀,下有渤海湾,地处九河下稍,水势复杂,每年都会有不少人淹死在河里。据说,水性不好的天津人都活不下来。
从前清开始,天津就有支捞尸队,专门负责打捞河中的浮尸,郭得友主要就干这活。
这工作,光想想都觉得后背一阵发凉。
题材原因,《河神》这部网剧难免会出现很多让人不寒而栗的画面,
但它依然是一部挺好看的剧。
首先,这部剧的摄影很厉害,构图和影像都不错,尤其是色调的运用极具渲染力。
比如第一季开头的“拜河大典”,摄影师强调了传统文化中黑、赤、青、白、黄这五种颜色,
配合灵活变换的视角和景深,拍摄速度一松一驰,似乎暗合音律,最后作品呈现出来的画面是古朴而神秘,厚重却通透的。
摄影师叫冯思慕,拍过《拾荒少年》,混过好莱坞,提名过某国际奖项,whatever,期待这位年轻的摄影师更精彩的作品。
不仅是摄影,这个剧的制作团队很年轻,很有态度,很有个性,彰显了网剧非一般新鲜的创作气质。
也有过分新鲜的,比如造型也是蛮“于正”的,大胆突破历史局限,积极运用现代元素,在演员头发上尽情发挥想象力。
我以为男主的脏辫,男二的挑染小卷毛已经很时尚。
让我没想到的是还有神婆的鸟窝头,警长的卷卷头,老神婆的花满头等等操作。
尤其是小神婆,独得造型师恩宠。
导演是个80后,两位编剧更是作品列表为0的新人,但他们给了《河神》不同于小说的新躯壳。
比起原著中对灵异鬼怪兴味盎然的讨论,编剧兑入了很多悬疑刑侦的剧情,“封建迷信”和“科学”探案齐头并进。
已经播出的前四集中,郭得友从河里捞起了漕运商会的会长,却引来会长儿子丁卯的怀疑。
这个怀疑当然是丁卯悲痛中的迁怒之举。
随后两人调查起丁卯父亲的命案,发现了重重不可思议的之处。
从河里捞起的长满绿毛的婴儿,其实他是被神秘人从大户人家抢走的。
婴儿的母亲已经被婴儿的外公杀死了(是的,亲爹杀了亲女儿),她的尸体在出殡当天被一群人抢走,其中一个贼人抱着尸体跳进了河里。
郭得友下去捞尸,没想到捞出了一大堆尸体。
案中藏案,似乎是有人故意引着他们去探河底的秘密。
以上剧情无法从原著小说找到对应之处。
作为一个标标准准的原著党,看到小说被如此大幅度的改编,我的心情却是——完全理解。
像大热剧《我的前半生》这种改编,它披了IP的皮,却完全不尊重原著的创作精神:
非要把女性的独立和徘徊,和玛丽苏意淫出来的男人拴在一起。
等王子来拯救,公主坟头的草都三尺深了。
这种散发着裹脚布酸臭味的想法,会让原著党想背起炸药包和导演、编剧同归于尽。
有的改编非常尊重原著,比如《鬼吹灯·精绝鬼城》,
大多数情节依循着原著的轨迹,小部分的改编来锦上添花,很对原著党的胃口,相对保守了一些。
《河神》的改编尺度大了很多,但他完全是基于剧本创作需要,二次创作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原著的精神气。
编剧把主要角色的人设改了,淳朴中透着点圣父的郭得友,变成了极度自信、略显轻狂的一个人。
剧中的郭得友有点贪财好色,有点腹黑,但他仍然是一个有正义感、讲良心的勇敢少年。
而原著中存在感极其薄弱的丁卯,变成了一个信封科学的傲娇少爷,和郭得友相爱相杀。
(不得不说现在的网剧如果不卖腐,都不好意思自称是网剧。)
改编过的角色明显更符合观众的喜好,有明确的人设萌点,这样的角色演员演起来也比较容易。
网剧制作规模一般比较小,演员很少有资历深、经验足的。若论剧中演员的演技,大多比较浮夸造作,
比如这位,眼睛瞪再大,眼神都不够到位。
至于没有天津口音什么的,就没必要挑剔这个了,两位女主演连话都说不利索呢。
资源只有这些,编剧除了大刀阔斧的改编,还有别的出路吗?(大误)
如果按照小说中的郭得友形象去找演员,估计要请张嘉译老师这样的演员,你猜老师们会不会来演呢?
还是应该给年轻人机会,励志点想,曼神成神以前也被叫了很多年的花瓶嘛。
天下霸唱在创作小说的时候,情节线十分发散,常常主线是A,他能一直歪到Z去,读者看得各种新鲜。
而阅读和观影是两回事,如果电视剧不拘细小全都拍了,根本没法看。
两位编剧很聪明的写了一条主线,不断编入书中的精彩元素,故事紧凑好看了,原著的风味也没有错失太多。
当然了,改编也不是完全没有漏洞。
比如说:
编剧非常熟悉小说背景,没看过小说的观众却不熟悉。
因为导演不想走旁白叙述的老套路,直接讲情节,难免出现含混的地方。
比如丁卯突然对郭得友说“我是你的上级”,但观众并不能搞清楚,郭得友一个捞尸队的怎么就变警察下级。
其实原著中有一笔带过,“民国以来,捞尸队变成了‘五河水上警察队’”。
细节上虽有粗疏,主线剧情是十分给力,而且每一集都断在最“要命”的地方,牵着你继续追剧。
关于《河神》,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本剧中的民俗文化元素。
《河神》中的民俗内容不多,也没有表现对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
但它时不时透露出一种思考,这种思考也是本剧最大的价值所在:
那些传下来的规矩习俗,到底是陈腐,还是一种底蕴?
这个问题,历史会给我们答案。
不合理的终将被淘汰,而那些美的东西会被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