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我和几个朋友一起抢大连英博首个中超主场的球票。
我们盯着手机,不停刷新抢票页面。
可惜,眼睁睁看着余票飞快被抢光,最后谁也没买到。
当时我们只能在家看直播,电视里6万多人的欢呼声震耳欲聋,几乎让人忘了这是在看国内的比赛。
相比之下,同样是中超,北京国安主场也吸引了超过5万观众,但武汉三镇的主场却只有不到8000名观众。
这一冷一热,不禁让人感慨不同城市足球市场的差异。
大连英博主场火热氛围大连英博主场梭鱼湾足球场,这个拥有6.3万人容量的场馆在比赛那天几乎坐满,95.4%的上座率不是轻易能做到的。
大连的足球氛围绝对可以用火爆来形容。
据说即便大连英博是升班马,市民的热情也丝毫没有减退。
赛前的社区联赛,比赛中的球迷互动区,再加上赛后球员的谢场仪式,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城市的节日。
大连这个城市曾多次获得顶级联赛冠军,城市文化里早已渗透了足球的精神。
大连人民看球赛就像去早市买菜一样已经成为生活的习惯。
这种从历史积淀中来的足球热情,是很多城市无法比拟的。
武汉三镇观众冷清现象曾经被认为是中国足球强队的武汉三镇,第三轮比赛的上座情况却不容乐观。
武汉体育中心有5.4万个座位,但那天只有7754人到现场观战,观众不及容量的15%。
很多人说是因为球队连续三场比赛没有进球,球迷们失去了信心。
但我觉得,这并不只是战绩的问题。
实际上,武汉虽然在2023年夺得联赛冠军,但球队历史并不悠久,大多数球迷的情感连接还不够牢固。
比赛成绩一不好,球迷很快就疏远了球队。
缺乏文化认同和足球传统让武汉的球市显得格外脆弱。
城市足球文化差异分析北京国安在主场工人体育场迎来了5.29万名球迷,能够吸引这么多观众,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国安足球俱乐部对观赛体验的用心提升。
灯光秀、于大宝的退役仪式以及北京和成都的对决噱头,都大大增加了这场比赛的吸引力。
再看看深圳新鹏城,虽然比赛输了,但也能吸引3.12万观众,还创了队史最高上座纪录。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观众们的热情也反映出这座城市的潜力。
就像梅州客家,尽管球队逆转失败,但仍有1.55万球迷到场,55.4%的上座率凸显了当地人对足球的热爱。
成都蓉城则是“网红主场”的最佳代表。
4.3万人容量的球场多次接近满座,年轻化的营销策略和“凤凰山夜战”的标签都让足球成为这个新一线城市的软实力。
球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90后,这个群体更加愿意去球场体验一场充满激情与互动的赛事。
打造吸引球迷策略的重要性大连、北京等老牌球市之所以能持续火热,与它们数十年累积的足球文化是分不开的。
对比之下,武汉和青岛则在传承和发展足球文化方面遇到了不少挑战。
如何才能让这些城市的球市重新焕发活力呢?
例如,大连英博能够精准运营球迷社群,成都蓉城成功打造“网红主场”,这些都表明现代的观赛体验已不仅仅是关于比赛本身,而是要全方位地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
球迷们到球场不只是为了看一场比赛,他们更希望是一场综合的体验活动。
武汉三镇的教训告诉我们,球队不仅要在成绩上有所表现,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深入人心的文化IP。
当成绩下滑时,只有强大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连接,才能留住球迷的心。
当大连的6万名球迷高唱着《大连,大连》时,足球已经超越了一项运动,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
而武汉和青岛的冷清则提醒我们,没有根基的足球市场不过是商业资本搭建的空中楼阁。
真正的金牌球市是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自然生成的,就像大连球迷所说的那样:“看球就像去早市,习惯了。”
回归到足球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寄托。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质,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运营和发展足球文化。
或许,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每场比赛的上座率,而在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足球的市民,让他们把这份热爱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希望未来更多的城市能找到自己的足球文化之路,让球市火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