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十多年之后,作为一名“斜杠中年”,他决定辞职创业,和朋友合开了一家翻译公司。公司的发展并不顺利,后来又再遭疫情打击。“翻译这个行业很传统,价值感比较弱,我熟悉乡野,我想挑战人生新方向。”
他的好友马昊东是一名纪录片导演,也对重复性的工作感到厌倦,想鼓起勇气搏一搏。“我们出走很多年后,折返回来再看家乡的人和事,感触都有一些变化。我们决定发酵一些创意素材再进行重构。”马昊东向马亮建议,要不干脆一起拍视频,讲述西吉这个文学之乡的乡土故事?两人一拍即合,最终定下用英语旁白解读家乡生活的表现形式。
马亮的抖音号 2023年3月,马亮成为抖音创作者“马斯诺”,这个网名源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斯诺曾在马亮的故乡驻留,在这里完成了著作《红星照耀中国》的三分之一内容。马亮在账号签名里写道:“生在西北农村,学过土味英文。” “宁夏版堂吉诃德”,瓜田里说英语 从那之后,马亮在西北的田间地头讲起了英语。一边是正宗的伦敦音,一边是下里巴人的乡土故事,二者的反差感让人忍俊不禁。 马亮记忆最深刻的一条视频是《王者归来》。他行走在熟悉的土路上,路的远方是西北的旱作梯田,镜头外的配音则是标准的英音,《唐顿庄园》的既视感扑面而来。有网友感叹:“这是刷了多少纪录片才练出来的口语啊。”每当他讲起地道的伦敦音,网友都会戏称“串台”,当他穿着西装用方言叫起“姨娘”,笑容扯起面部的皱褶,乡土风格又从嘴边钻了出来。这样的“反差萌”让网友觉得可爱又真诚。马亮拍摄的乡村短视频(图源:2024抖音电商创作者故事《西海固的“外交官”》)
从马亮的视频里,人们意识到了西海固的沧桑巨变。因为多年来的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化调整,西海固早已撕去“苦瘠甲天下”的标签,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因为海拔高、气候凉、光照强、温差大等地理优势,这里出产的芹菜、南瓜、土豆等冷凉蔬菜品质极高。但正像马亮在微电影中所说,“丰收的喜讯,总是消失在高原层层叠叠的皱褶里”,西海固的农产品依然缺少一个被更多人看见的窗口。与此同时,回乡发展的马亮还要面对另一重现实困境:短视频要做长久也需要解决生存的问题。他开始尝试商业闭环。 “当时粉丝数量已经有一定积累,就想test(测试)一下电商方面的能力。”马亮回忆说。2023年6月,远离土地十几年的两人又走进田间地头,研究起了农产品。选品、包装、打单、快递,每一个环节,二人都亲自去“肉测”,直到达到标准。他们会自己试吃,也会把农产品送给亲朋好友,问他们的意见反馈。用什么样的包装、什么快递,客服状态怎么样,马亮都会全程跟进。“确保我推荐的东西对得起大家给予我的信任。” 经过四个月的精心策划,马亮把演讲台搬进了田野,进行了一场以贝贝南瓜为主题的英文演讲:“Look,these are the children of the plateau,emerging from the earth as tender shoots,enduring the trials of wind,frost,rain,and dew. Through countless seasons, they have matured into this unique sweetness and aroma.”(看,这是高原的“孩子”,从嫩绿的芽儿破土而出,经历风霜雨露。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多少轮回,才酝酿出这独特的甘甜与香醇。)一会儿又用地道的西北话吟诗:“风来过,蜂也来过,粘着黄土baby,它抽出一个季节,举着秋天的果实,开始和你交谈。”诗意与乡土的结合,带来强烈的反差感,让许多人耳目一新。有网友评价“有一种村口供销社开联合国会议的感觉”。只用了不到3天的时间,视频播放量破了千万,涨粉12万。马亮在田间用英文介绍贝贝南瓜
“演讲”的灵感来自马亮过去十几年学习、工作的日常。“这是我擅长的,这次索性把演讲台移到土地中央。”10万斤贝贝南瓜销售一空,十里八乡的都不愁卖了。这次“出圈”给了马亮极大的信心。
爆火后,找上门来的合作很多,有位陕西老板说,自己有大量贝贝南瓜可供销售。但马亮很清楚,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农产品的品质有着极大区别。马亮很谨慎,他知道供应链这一关非常重要,货是自己组的才安心。 为了更好地把握农产品的品质,马昊东还把自己家的20多亩地改成了试验田。初中后没再碰过农具的他们又扎回地里,有些搞不懂的地方,干脆在抖音现搜现学。贝贝南瓜、板栗南瓜、贵族南瓜……各个品种的种子就像做盲盒实验一样被播撒进地里。 他也很理性地接受一些差评。“我们电商创业时间短,人、财、物的整合,包括各种经验的积累,对内容电商的认知,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马亮在直播带货(图源:2024抖音电商创作者故事《西海固的“外交官”》)
固原本地的一位诗人说,马亮就是宁夏版的“堂吉诃德”——以语言为利剑,兜兜转转,最后在故土绽放光芒。不做“孤勇者” 知识变现带动当地增收
现在,马亮有一半工作时间用于选品洽谈合作,剩下时间就在乡野田间采风。空闲时,他喜欢阅读。“三农学者温铁军教授的文章我非常喜欢,字里行间都让我更热爱乡土乡野,获取精神营养。”马亮说。
冬天到了,当地的气候无法再出产贝贝南瓜、土豆等农作物,马亮和搭档开始开发加工品,做起了中式面点。在西吉县兴隆镇的中心,有一条“婆姨街”,这是当地女性自主创业的聚集地。马亮团队的食品加工厂就开在这里。尽管生产车间规模不大,只有200多平米,但团队已经为加工厂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标准化生产设备,和面、分装、消毒的机器都开足了马力。
因为彼此之间非常熟悉,一帮年龄在45岁以上的回族姨娘很乐意跟着这个团队一起干。在食品加工车间,忙碌的她们用巧手做出味道浓郁的柿面饼、麻花等西北特色面食。忙的时候,他们还要临时聘请二三十个当地老乡,做装箱、称重、码货的活计,每人每天能赚100多元,这在小县城里还是一份很不错的收入。马亮说:“未来如果发展壮大,或许就能帮助当地农民在本地就业,免去他们和子女分离的痛苦。”
马亮给打包的乡亲派红包
冬季的直播间没办法放在田间地头,于是在一间改良的超市里进行。直播中的马亮看上去已经驾轻就熟,但他说,看到在线人数不断在跳动,心里还是有点忐忑。会有不同人不断提问类似的问题,也会有质疑的声音,需要不停地调整心态介绍商品,回应质疑……
在他的抖音评论区,一位网友的留言获得大量点赞:“马斯诺的南瓜我也贡献了小小的一单,味道确实不错。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而在过去几十年发展的高速列车中,乡村显然是被的大跨度超越的那列绿皮车。希望跨界的碰撞能带动乡村长久的发展,就算慢一点也不怕,也能安放无法在城市中安定下来的心灵。”马亮和乡亲们拍摄短视频(图源:2024抖音电商创作者故事《西海固的“外交官”》)
随着马亮的走红,抖音上涌现出一批讲英文的新农人。当模仿者们站在田间地头,用英文卖石榴、芒果,马亮显得极为坦然:“这也是我们该担负的使命,大家都有一个非常好的初心,就是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在这个商业实践的背后其实是无数人的饭碗”。马亮说,他学生时代的梦想是当一名外交官。现在,某种程度上,他觉得自己就像西海固的“外交官”,通过镜头向全世界介绍他的家乡。
就像马亮在微电影结尾中说的那样:“我见过天有多高,但现在,我只想把自己的根再次扎进地里,思考如何把高原的馈赠告诉世界。如何把乡亲们的笑脸留下。”他的身后是被白雪覆盖的西北梯田。在更远的地方,跑长途的大挂车呼啸而过,疾驰向各地,马亮推介的当地风物正火速运送至全国各地,西海固正在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编辑 | 薛加怡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来源 | 红星新闻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