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郝沛带您领略阿尔泰山最高峰——友谊峰

冰枫看摄影 2024-09-18 13:02:34

夜宿双湖护林站02

喀纳斯湖向北的草丛里,躺着横七竖八的树木,迫使每匹马不停地跳跃,才能绕过湖头。离开湖岸走了不到一公里的路程,就进入了一片泥泞的湿地,紧邻着的就是林中纵横交错的溪流。队员们都非常谨慎,似乎都忘记了呼吸,只有马蹄踩进深陷的泥潭中,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回荡在幽静的森林里。

由于队员们骑术参差不齐,加至有些队员还是第一次骑马,对骑马的要领掌握不足,整个队伍行进速度非常缓慢。马队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搞得马儿不知所措,干脆站在原地不动,需要护林员吹出响亮的口哨声,马儿才挪动脚步。

图 | 喀纳斯湖上,因谷风盛行,将湖面四周因岁月更替倒入湖中的树木吹送到湖岸北端。经过长年堆积,朽木纵横,形成了一条近百米的枯木长堤风景线。整个马队在枯木中慢慢挪动着脚步,艰难前进。

根据地形判断,这里曾是我乘飞机航拍入水口所在的区域。从空中俯瞰,这片区域以翠绿色为主色调,多条河流缠绕在葱绿林海的湿地中,如同一幅泼墨画卷。

五公里的路程,可谓崎岖难行,很多队员已疲惫不堪,好在湖头的护林站近在咫尺,全体队员在这里下马歇息,护林员们为大家备好了茶水和馕饼。从这些保障的生活细节可以看出,领队可谓考虑周到,安排得非常贴心。

马队脱离了艰难的泥泞的湿地,畅快地行走在一段视野开阔、道路平坦的草滩上,一直憋着劲的马匹,在头马的带动下,争先恐后,一窝蜂地跟着跑了起来,顿时,整个马队乱作一团。

忽然,一位央视的年轻影视记者,不慎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掉在紧挨马蹄的位置,前后队员惊恐地喊叫起来,两位护林员迅速从马上跳下来,将记者身边的马匹拉到一边,避免对记者造成二次伤害。

躺在地上的记者,双手捂着脸,发出了痛苦的呻吟。领队当场决定,由两位护林员调来游艇,把伤者送到喀纳斯,然后再派车连夜送到布尔津医院治疗。事后我们得知,他的鼻骨被马蹄不慎踩裂了。

图 | 来到友谊峰喀纳斯冰川北麓,仿佛走进了一座天然冰川地貌博物馆,叠嶂的角峰、粒雪盆、冰溶洞、悬冰川和冰川侧碛、中碛、终碛垄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地质运动下,遗留在山间谷地的刨蚀地貌和堆积成山的冰川砾石,呈现着典型的古冰川地质特征,令人惊叹。

出师不利,给科考队员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护林员再次为大家叮嘱了一遍骑马的要领,不能因为路面好走了,就可以掉以轻心。

随后,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进入我们的视野,林中每棵松树参天挺立,地面上只有一条不到半米宽的蜿蜒小路,马头忽上忽下,匀速向前行走,林中各种鸟儿的鸣叫声一路相伴。途中经常会遇到垂落下来的松枝挡住人的身体,稍不留神,马匹过去了,人却被树枝拖下马背。遇到这种情况,需要见机行事,弯腰紧贴马背,躲过树枝的阻挡。

骑在马背上,左顾右盼,什么都想拍,猛然发现,一棵松树表皮上密密麻麻滋生着十几个黄色的蘑菇种菌,顿时,拍摄的欲望让我急速下马,掏出照相机,拍摄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画面。

摄影专题的拍摄,应提前规划好,景物从大到小,把握细节,尽可能从纷繁复杂的场景中,获取更多的影像信息,用图片讲故事;难以用图片表现的细节,可采用文字来弥补,做到相得益彰。

深灰色调的浓云依旧遮掩着太阳,森林中显得一片昏暗。断后的护林员在一阵吆喝中,驱赶着拖着物资的马匹快速来到我跟前说:“赶快走吧,不然天黑前,赶不到护林站了,你一个人在后面,万一遇到‘哈熊’咋办呢?”

阿勒泰地区当地人称棕熊为“哈熊”。出发之前,领队就叮嘱过,往返途中,一切听从护林员指挥。我快速收拾好摄影器材,跟随护林员去追赶马队。是呵,一个人在这寂静的森林中行走,还真是让人胆战心惊。

淅沥的雨点开始滴落,走完50 公里的路程,我们到达了双湖护林保护站。一排用圆木建造的房屋院内,长满了许多植物,植物中央有一条一米宽的木栈道,队员们的行李和摄影器材早已被先前抵达的护林员在栈道上摆放得整整齐齐。队员们纷纷取回自己的行装,在木头房内的地板上,铺开今晚宿营的卧具。有几位队员还在房内搭起帐篷。

有位年轻的记者看着我们在地板上歇息,迷惑不解地说:“怎么还睡在地上呵?”正好碰上过来的一位图瓦人护林员,操着一口地方语调,对年轻的记者说:“朋友,这个地方睡觉,就是这次的五星级宾馆,其他晚上没有了。”此话一出,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随后,户外传来一声“开饭了”,另外一位护林员从屋内端出一盘拉好的拉条子,放进沸腾的开水里,我被此刻的情景所感动。这些年轻的护林员,春来秋回,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一待就是近半年,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而且个个都是做饭的高手,供三十多人食用的新疆拌面,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准备就绪,让大家美美地享用了一顿热乎乎的晚餐,我是打心里佩服他们。

院子里有一个石头和泥巴混合垒砌的锅台,铁皮烟囱冒着浓浓的青烟,在绵绵细雨中,大铁锅里散发着浓厚的蒸汽,两位护林员站在雨中,在锅台上方撑起一块塑料布,头一天的雨水淅淅沥沥滴了一夜。

凌晨6时,我和十几位队员身披雨衣,骑在马上,紧跟两位护林员,在黎明前的夜幕下,行走了大约5公里,驻足在一个陡峭的山坡脚下,然后沿着“Z”字形的小路向顶部攀行。道路湿滑,雾气里又夹杂着毛毛细雨,让我们步履艰难,此时能见度不足5米,只有循声才能判断队员们所在的位置。昨夜入睡前,根据领队安排,今晨要去拍摄阿克库勒湖。弥漫的晨雾呈现着“晨雾苍茫云见底”的景象。

一路上马儿也累得气喘吁吁,走走停停,为了赶在天亮前到达拍摄点位,大家干脆下马,徒步向山顶攀行。

图 | 由于冰川消退,冰川末端直入森林的景象早已成为历史。冰川侧碛坡面上的绿色植被清晰醒目,这在新疆山岳型冰川中是独有的景观。

距离山顶还剩下30米的时候,天色渐渐放亮,雨停了,接踵而来的晨风,在快速驱赶着周围的晨雾。太阳也在开始拨弄着头顶上的密云,刹那间,从云层里投射出的阳光,让阿克库勒湖露出了乳白泛着浅蓝色的湖面。顿时,在场的队员们情不自禁欢呼起来,欢呼声还没有落定,这个湖面又在云雾缭绕中不见了踪影。伫立在山坡上的十几位队员在流动的雾气中,影影绰绰,如同一尊尊雕塑。

阿克库勒湖,面积9.5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954米,因湖水呈乳白色而得名。它是喀纳斯河道上,距冰川最近的湖泊,融化的冰水汇集成湍急的河流并携带了大量的岩石,这些岩石在河流中相互碰撞摩擦,产生的岩石粉末,如同乳白色的颜料,将一池湖水搅拌成了半透明的乳白色。

气象万千的大自然,用它那双奇妙的大手拨弄着周围的所有景物,让它们发生急剧的变化,脚下的云海跟随晨风翻滚游动,刚把镜头对准半遮半露的湖面,身后近处就出现了一片粉红色的柳兰花卉, 正接受着雨后的沐浴,显得格外艳丽夺目,远处还耸立着一座角峰,笼罩在朦朦胧胧的山峦中。

紧张的拍摄节奏,让我有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往往是就按了一次快门,不知又从哪里飘来一股云雾,就像一面白色的窗帘,把眼前的景色蒙得严严实实。还在等待下一次拍摄机会的时候,左边叠嶂的山峦中,一片缥缈的云雾,犹如轻柔的薄纱,悬空挂在半山腰间,山麓下翠绿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在画面中时隐时现,只是身处的拍摄机位不理想,我抱着相机和脚架,拼命地冲向山顶,快速支好相机,在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中,顾此失彼,拍得手忙脚乱。

撰文 / 摄影 郝沛

作者简介: 郝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馆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签约摄影师;《新疆人文地理》秘境摄影探险俱乐部总领队。

来源《新疆人文地理》公众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