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卷”压轴,《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丛书竣工

南都N视频 2024-12-01 07:41:38

最新出版《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剧目卷》是《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丛书的压卷之作。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具有系统化、规范化、数字化的特色,保存和收集了粤剧艺术“包罗万有”的大量资料。图为粤剧传统例戏《仙姬送子》。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五卷全部出齐。

2024年11月30日晚,作为第九届羊城粤剧节的压轴大戏,《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竣工庆典晚会暨“剧目卷”首发式在广州红线女大剧院举行。《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丛书的竣工,标志着粤剧成为全国348个剧种中,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呈现本剧种表演艺术体系的地方剧种。

动用海内外粤剧全行业全力投入完成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是广府文化、岭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瑰宝。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丛书对粤剧的表演艺术进行了追根溯源的发掘和梳理,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以图、文、音、像结合的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翔实反映粤剧表演艺术的整体面貌,把粤剧近百年来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记载下来。

丛书共分五大卷,分别为《做打卷》《唱念卷》《音乐卷》《舞美卷》和《剧目卷》,既为粤剧表演者、教学者、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准确的依据,又为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扎实可靠的基础。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传承活态艺术遗产的文化壮举。”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五卷本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动用海内外粤剧全行业全力投入,将丰厚的粤剧遗产与理论总结研究相结合,完成了对于粤剧剧种艺术的体系建构,这为中国戏曲遗产保护工作的多样化、剧种传承推广的活态化,做出了极好的示范,在粤剧传承、教学、研究、推广等领域真切地做到了艺术与学术的自主创新和现代转化。”

八年磨一剑,压轴《剧目卷》容量最大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倪惠英也表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是在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由广州市宣传、文化主管部门主办的一部典籍和一项重大文化工程。该工程在2017年正式启动,经过近八年的努力,于2024年11月全面竣工。今年正值粤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5周年,这一文化工程的竣工显得更有意义。”

“总的来说,《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具有系统化、规范化、数字化的特色,同时具有史料性、示范性的作用,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辞书、工具书、教科书。”倪惠英介绍,全套书籍共有4700多页、540多万字、4000多帧图片,还有15000多分钟视频和1200多段音频,“各卷都有自己的亮点”。

据悉,2019年出版的《做打卷》,其亮点在于充分展示了粤剧南派武技的高超和精湛,重现了如“高台照镜”“高台铲椅”“大翻过八人”等濒临失传的绝技和绝活。

2020年出版的《唱念卷》则详细介绍了粤剧的唱腔、声韵和念白。书中编列出了《广州话分韵总表》,按52个韵目的顺序分九声开列出3000个字,这是粤剧书籍中采用系统的声韵开列方法的首次尝试。编辑部还挑选出1700多个舞台官话常用字,编出有史以来第一套粤剧舞台官话读音表,填补了多年来在舞台官话研究方面的空白。该卷还选择了薛、马、白、廖、桂、红等18个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粤剧流派唱腔进行典型分析,并收录了一批粤剧名伶的原唱音频,留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2022年出版的《音乐卷》的亮点是在“曲牌篇”中收入了大量的传统牌子套曲、散曲、小曲,并全部录制成音频。在对传统粤剧曲牌和小曲的整理中,编纂团队采取了简谱与工尺谱同时呈现的做法,保证了乐谱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2024年4月出版的《舞美卷》是整套丛书中图片最丰富、色彩最鲜艳的一卷。其中颇具特色的粤剧脸谱、舞台布景作品,有不少为知名前辈艺术家所绘制,十分珍贵。该卷还展示了中国古代各个不同时期的舞台服饰和鞋帽样式,兼具知识性与审美性。编撰人员还对濒临灭绝的粤剧戏棚搭建全过程进行了抢救性的4K高清实时拍摄,其形象的图片与视频,极具知识性、示范性和观赏性。

2024年11月出版的《剧目卷》是全套丛书容量最大的一卷。历史上,粤剧共积累了11000多个剧目,编辑部选择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传统例戏、表演排场和精选剧目予以介绍。该卷的一大亮点是对被称为“活化石”的粤剧排场进行了挖掘和整理,粤剧排场的数量在全国各个地方戏曲剧种中是首屈一指的,特色也是最鲜明的,在该卷收入的196个排场,都是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而在该卷刊载的精选剧目中,共收入102个近百年来内地和香港不同时期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剧目演出视频(个别音频),并附有赏析文章,这些剧目在传承整体性的表演艺术上具有示范作用。

丛书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杰出成果

如此庞大而又复杂的编撰工程是如何完成的呢?“我们在编撰《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过程,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优势,发扬同舟共济、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振兴粤剧的责任感,全力投入到编撰和摄制工作中。”倪惠英强调,“这次出版《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辑部组织了一支力量强大的队伍,人不分老中青,地不分粤港澳,汇集了一批示范人才、表演人才、撰稿人才、摄制人才,共有1000多人次参与编撰和拍摄,做到各取所长、各尽所能。参加拍摄示范表演的,有多位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多岁的老艺术家,也有不少一级演员和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还有大批中青年演员。一些博士、硕士也全情投入,撰写了不少有质量的稿件,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成功出版作出了贡献。”

据介绍,在编撰过程中,粤港澳三地紧密联系,《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辑部曾组队前往香港收集粤剧相关资料,其间得到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八和会馆、香港中文大学电影资料馆的大力支持,中文大学电影资料馆还无偿地提供了多套粤剧录像和视频给编辑部,作为参考资料。

“香港著名粤剧艺术家阮兆辉和八和会馆主席龙贯天等人还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粤剧表演艺术的传统风格和特点,使我们受益匪浅。”倪惠英说,“平时,粤港虽然相隔两地,但我们仍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每当编辑部需要帮助时,香港粤剧界人士都积极支持。例如在《音乐卷》编撰过程中,编辑部邀请了香港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和内地的艺术家一起,对近百年来几近失传的粤剧传统牌子演唱曲、大调,以官话的形式进行示范演唱。在《舞美卷》的编撰过程中,香港的舞美师专门向我们赠送了他绘制和出版的粤剧服装画册,供我们参考。”

倪惠英还说,“澳门的有关人士也向我们提供了相应的粤剧舞美资料。在收官之作《剧目卷》的编撰中,粤港两地的粤剧表演艺术家也发扬了团结合作的精神,香港艺术家专程来穗指导青年演员排练粤剧传统排场,不厌其烦地多次亲自示范。有些艺术家们还直接下场,表演和拍摄了几个特色鲜明的排场戏,取得很好的效果。”

运用现代科技,多方打造“有声有形辞典”

南都记者发现,《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其在纸质书籍出版的基础上,还同时进行数字化融媒出版,通过“一套图书,两个延伸,三种形态”的模式,即通过软件硬件的延伸,以及数据产品、多媒体互动与融媒体平台的内容形式,将粤剧这一人类非遗瑰宝以多媒体数字形式呈现出来,借助平台以及线上线下的互动,形成多元立体的粤剧艺术知识产品,给读者带来多元化、全感官的阅读体验。

据主编倪惠英介绍,《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在图书的技术设计方面下功夫,利用CMS管理技术将粤剧表演艺术的资源、图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统一结合,并通过流媒体、H5、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多媒体信息的大数据存储、高速访问、智能点播等功能。“《大全》的五卷书籍,均利用H5技术进行纸电联动。在纸质书籍的封面、封底、内文中结合粤剧内容的特点,在相关位置设置MPR码,读者使用手机扫描后即可获得图文、视频、音频等形式的扩展数字内容”。与此同时,编辑部还与出版社通力合作,制作全媒体U盘图书,打造“有声有形辞典”——在纸质图书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延展包装,将其视频并存入轻易携带的U盘中。“总之,我们通过《大全》典籍的出版,探索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路子”。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自出版以来,先后斩获多个重磅奖项:2019年荣获“张庚戏曲学术提名奖”;2020年荣登“羊城十大好书”榜首;2021年全套书籍纳入“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2022年入选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据介绍,该丛书目前正在申报第六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专家观点

著名戏曲史研究专家、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排场”的源头在元刊杂剧

南都:作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副主编,请您谈谈感受?

康保成:我是学文学出身,不懂表演,因此整个编撰工程,我深度参与其中的是《舞美卷》《剧目卷》两卷,不过也能从中深刻体会到粤剧历史的辉煌。譬如《舞美卷》中,粤剧的商业剧场的建立要晚于上海,但是第一个关于剧场建设的官方文件是广州出台的——清朝光绪年间,两广总督签发了全国第一个关于剧场建设的《章程》,这在中国剧场史上是个里程碑。至于《剧目卷》就更不用说了,它与文学关系最密切,所以我的参与程度不但最高,而且还屡有新发现。

南都:在您看来,《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剧目卷》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康保成:在粤剧艺术领域里,粤剧表演艺术的精华集中体现在数量繁多的剧目上。目前,有记载的粤剧剧目1万多个,作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收官之作的《剧目卷》,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传统例戏、表演排场、精选剧目予以介绍,因此其可视为全套丛书中分量最为重磅的一卷。

排场作为程式性的演出段落,是粤剧的最大特点和亮点。排场是由固定的角色行当、锣鼓、音乐、身段、舞台调度组合而成,用来表现特定的情节或情境的表演片段。这些排场通过展现特定场景、特定情绪下的特定身段动作,并结合相对固定的曲白,形成相对固定的套路。不同的排场可以随意组合成为情节完整的故事,以前的大老倌往往通过提纲幕表与自由创造相结合的编演手法,就能造就出数以万计的粤剧舞台剧本。《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剧目卷》提供了190多个排场,有的既有剧本也有演出视频,这是其他剧种所不具备的。

南都:您在编撰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忘的事?

康保成:作为一名戏剧史研究者,排场的源头在哪儿是我最关心的。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竟然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找到了它的源头。这令我非常难忘。譬如以往人们都认为,“起霸”这一武将出场的程式来自明传奇《千金记》,但我们通过研究史料发现,《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霸王一折了”就是一段表演程式,也就是排场。这次我们在《剧目卷》“排场篇”的综述中就把这个研究成果写进去了。

南都:在您看来,《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剧目卷》的出版对于学术研究有哪些意义?

康保成:《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剧目卷》的书名虽然强调的是粤剧的艺术大全,但是对整个戏剧史研究具有普遍意义。无论是“排场篇”还是《六国大封相》那样的“例戏篇”,都带有戏剧史的普遍意义。譬如刚才提到的“起霸”程式,许多剧种都用,京昆用得最多。这次通过追索粤剧排场的来源,为“起霸”找到了源头,这实在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又譬如“跳加官”表演的源头,我们没有运用现有的成果,即把“跳加官”与傩联系在一起。因为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跳加官”的源头是宋代的夸官仪式。“跳加官”不仅在粤剧有,京昆及许多地方剧种都有,因此对“跳加官”源头的研究是非常有戏剧史意义的。而“精选剧目篇”的鉴赏,可以看出各个剧种之间的互相移植。以上这些,在我看来,对于研究中国戏剧史都是不可或缺的。

现场花絮

17位“梅花奖”获得者领衔,海内外近200位粤剧大老倌演出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竣工庆典晚会以多种艺术手段呈现《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丰厚内容和活化传承的成果,通过短小精悍、异彩纷呈的名剧名曲荟萃以及唱念做打表演,彰显传统粤剧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文化价值,展示当代粵剧人的敬业精神、团结风气和艺术风采。

南都记者在现场见到,晚会汇集了来自海内外近200位粤剧名家、新秀联袂演出,大咖云集,星光熠熠,演出阵容之鼎盛堪称近十年难得一见!其中包括17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数十位国家一级演员以及来自港澳地区的大老倌。

晚会节目精彩纷呈,以四大篇章呈现粤剧艺术的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其中有“传统例戏篇”“传统古典与经典唱腔篇”“传统南派技艺篇”“优秀剧目篇”,而尾声“继往开来”则展现粤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创辉煌的决心和自信。

其中“传统例戏篇”展示了最有特色的粤剧传统例戏《六国大封相》《天官赐福》《仙姬送子》,其中《六国大封相》和《仙姬送子》均以“官话”演唱。《六国大封相》中,有“千面老倌”美誉的彭炽权首次饰演苏秦,呈现其“官话”演唱和表演“坐车”的不凡功力;88岁高龄的粤剧名家叶兆柏,联同梁耀安、丁凡、龙贯天、曾慧、梁淑卿、崔玉梅、李淑勤、陈韵红、麦玉清、彭庆华、黄伟坤、孙业鸿、李秋元、黄春强、陈振江、毕海荣、肖婉婷、莫燕云等一众粤港澳粤剧名家,以及饰演“胭脂马”的黄伟香一一亮相。《天官赐福》则以“男加官”和“女加官”分别登场,呈现独特的表演特色和喜庆祥和的场面,这也是《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挖掘整理和活化传承的成果之一。《仙姬送子》由倪惠英和黎骏声联袂主演,该剧源自昆曲的传统牌子,人物众多、场面热闹、寓意吉祥是该剧的特点,其中有一段粤剧独有的仙姬“反宫装”舞蹈表演,是该剧的一大看点。

“传统古曲与经典唱腔篇”中,粤剧古腔大调《秋江哭别》富含传统古朴的韵味,该曲由文汝青、李伟骢、李秋元、李嘉宜、吴非凡、林颖施演唱;“虾腔”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再进沈园》由粤剧大师罗家宝的弟子梁耀安、郭建华、李江崊演唱,而“红腔”代表作之一经典唱段《昭君塞上曲》则由粤剧大师红线女的徒弟郭凤女、苏春梅、琼霞再现。

“传统南派技艺篇”中,则有苏临轩、黄文意表演的“日月架”,彭庆华表演的“韦陀架”,朱红星表演的“桃花女架”,陈志超、梁卫国等表演的“降龙、伏虎架”均为粤剧的传统功架,其共同的特点是身段优美、动静兼备;“高台特技”和“南派武技”则由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和佛山粤剧院的一众青年演员,表演高难度的“高台跶背”“跶烂枱”等武技绝活,一众龙虎武师表演硬桥硬马的“南派武技”,展现当代粤剧人的武打技艺和硬朗刚劲的南派武打风格。

“优秀剧目篇”中,罗家英、白雪红、欧凯明、倪惠英、黎骏声、蒋文端等分别演绎当代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帝女花》《搜书院》《花月影》《山乡风云》等剧目的精彩片段,这些剧目中既有传统剧,也有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彰显当代粤剧的剧目佳作纷呈,丰富多彩。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庄家茵 通讯员 梁彦兰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