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的出师表在蜀国朝堂之上振聋发聩,言到深处,诸葛亮泣不成声,诸葛亮力排众议开始了连年北伐。

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挥泪斩马谡;第二次北伐,围攻陈仓,郝昭坚守,蜀军久攻不下,等曹魏援军到来,无奈撤退;第三次北伐,成功夺得两郡;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在前期进攻不利的情况下选择坚守不出,蜀军粮草不继,被迫撤退;第五次北伐,司马懿依然坚守不出,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蜀军撤退。

纵观诸葛亮五次北伐,实际上取得的战果只有两郡,于大局无太大用处。连年北伐耗费国力,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呢?

首先就是内部矛盾的问题。刘备麾下人马比较复杂,大约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跟着刘备打拼的人马,比如诸葛亮、关张赵之类的原班人马。第二类就是荆州人马,第三类就是益州人马。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托孤白帝城以后,蜀国的地盘实际上就只有益州了。三类人马都在益州,内部的权力分配自然是非常紧张,各种利益矛盾日益加剧。在此情况下,蜀国唯一能掌控朝政的诸葛亮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能将矛盾向外输出,来缓解内部矛盾。

其次就是军方的问题。作为三国鼎立中最弱小的一方,军方能拿得出手的大将只有赵云、魏延,将二代大部分都被刘备保护起来了,担任一些文职,而不是军职。将领方面青黄不接,并没有优秀的青年将领担当大局。同时期的魏国掌控北方,司马懿已经是可以与诸葛亮匹敌的存在了,老将张郃,麾下大将郭淮、郝昭、满宠皆为上上之选。江东方面,陆逊一把火烧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也是可以与诸葛亮匹敌的存在,最重要的陆逊太年轻了,还可以再撑起江东几十年。在这种情况下,蜀国的军力也是一块短板。

再就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曹魏执掌北方,综合国力是最强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拉大与蜀国吴国的差距。吴国在江东根基深厚,南方物资丰产。吴军善水战,有着长江天险,自保无虞。蜀国困守益州,如果等诸葛亮去世以后,连年攻蜀,蜀国的国力很难长久支撑下去。
在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诸葛亮只能坚持北伐,缓解内部矛盾,削弱曹魏实力。在魏国境内作战,对魏国的伤害是更大的。这也是诸葛亮坚持北伐的一个有利条件。在诸葛亮的连年北伐之下,蜀国纵然国力下降,但是魏国的国力下降的更厉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北伐是对是错,欢迎评论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