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觉“说前三十年不交学费的人语文不好”,其实是你认知偏差!

沧浪谈事 2024-06-17 07:15:54

有些人对前三十年的抹黑,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由公认的三年困难时期挨饿闭着眼夸大到三十年吃不饱还不算,继而发展到连教育都要开脏腔的地步了。

那天看了一•头疑似鹿鸣的视频:《前三十年中小学交学费吗?感觉说不交学费的人语文知识没学好》。他在视频里摇头尾巴晃,说注意“前三十年读书交不交学费”话题很久了,因为自己虽然是那时上的学,但中小学交学费没有保存下来收据,所以没有参与,因为那就是打嘴仗了。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张1965年的学费收据,觉得自己可以评论了:前三十年确实是收学费的。

这人貌似公允,注重证据。那我们先说说他这张收据,用印刷单据这事儿,在我以前写的一篇与一个网民商榷七十年代上学交学费的图文的评论区,有过争论,对这个问题,我不清楚,只能说各地情况不一样,有经济发达尤其城市,也有可能使用统一印刷的单据。我们这里只看他这张收据,请注意那个现金收讫章,“现”字和“讫”字是繁体字“現、訖”。简体字是1956年开始推行的,这张收据抬头的印刷体“学费”都是简化字。对这个“现金收讫章”,大家怎么看?

这个人讥讽“说前三十年中小学不交学费”的人语文知识没学好,我看了他的视频,也没听出别人怎么个没学好语文。但看完感觉这人一是概念错误、二是认知偏差。

先说他概念错误,根据他年龄推断,他读中学时就不在前三十年范畴了,小学阶段,如果他交费了,那叫“学费”吗?有认真的网友说,如果交了块儿八毛的钱了,大概率是“杂费”,另外,总不能把书本费当成“学费”吧,那只是个人的“上学费用”。在我此前那篇文章的评论区,有网友贴出了一张“杂费单据”。但我对这个单据还是存疑:两个“费”字,抬头是简体、下边是繁体;还有就是年份,抬头是阿拉伯数字,下边儿又成了汉字数字。浪哥始终对个人拿出来的这种保存几十年的收费凭据持怀疑态度,多么重要的物件儿,保存了几十年,以后准备当“传家宝”?

再说他的认知偏差,对他所说的前三十年上学时交过学费,浪哥不否认,正如一句老话,十里不同乡;但是,浪哥不赞成他觉得自己的经历就是其它地方同龄人的经历。我只说我的经历,我是1974年春季入学,一、二、三年级除了课本费,没有其它统一收费,个人学习用具自备;1977年升四年级后,老师说要给学校交钱了,一块还是两块我记不清了,家庭条件不好的贫下中农子女还可申请减免;这个“钱”具体算什么“费”,老师也没说,现在回头看,我感觉是“杂费”的可能性比较大,比如学校的教学用品、冬季取暖的煤等等。

只要一有人“哭诉”前三十年的苦难,立马就有一堆腔肠精跑来嗷嚎。比如这个就像找到坟头一样开始哭嚎:农村人只能挣工分,养鸡都要被割尾巴,卖鸡蛋当投机倒把惩处,从哪来钱?对这种腔肠精,浪哥真想一脚踢烂它们的腔:孙贼,你们当初说前三十年农村人日子苦不堪言时,说花钱只能靠“鸡屁股银行”,咋现在又成了“不让养鸡不让卖鸡蛋了”?这个腔肠精还挺气性大,当别人斥责他“胡说八道”时,他还让人“去问你爷爷,看你爷爷不打烂你的嘴”。浪哥真的要戳一下这个腔肠精的伤口:人家有爷爷可问,你却没有啊,因为你爷爷九岁时就被割尾巴疼死了,你粑九岁时“捣蛋”被枪决了!

有个互联网时代井底之蛙的段子,给大家分享一下。

世界很大,永远不要把自己的认知和经历当成世界的真相!如果为了黑而黑到“嘿咻”,那你们出门时得看看天气预报,雷雨天气就呆在你们的家里!

0 阅读:3

沧浪谈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