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米首款智能轿跑,SU7自上市以来便争议与热度并存。我以半年真实车主视角,带您剖析这台30万级新势力车型的“矛盾体质”。
溜背轿跑造型搭配无框车门,让SU7成为街头视觉焦点,提车当天即引发路人驻足询问。但科技感拉满的座舱暗藏玄机:27英寸中控屏虽支持多模态交互,却偶发触控延迟,仿若“高智商学霸突然断片”。车主实测发现,语音指令响应速度受网络波动影响明显。
双电机版实测零百加速3.1秒的成绩,印证了其“性能猛兽”的定位。前奔驰底盘工程师调校的悬架系统,在弯道中展现出德系车般的精准支撑,但面对连续减速带时,后排乘客仍会皱眉——运动化设定牺牲了部分滤震舒适性。值得关注的是,其800V高压平台支持15分钟补能510公里,实测高速续航达成率超85%。
高速NOA领航功能可自主完成变道超车,但地面道路偶现“草木皆兵”状况:某次将飘动的塑料袋误判为行人,触发突兀制动。自动泊车对非标准车位的识别率仅65%,窄位泊入时需人工介入3次以上。
对比同级标杆,SU7在智能生态联动(小米手机/家居无缝连接)和加速性能上占优,但后排空间不及极氪001,品牌服务网络密度弱于比亚迪。其独创的物理按键拓展坞设计,虽被戏称“汽车界的乐高”,却赢得90后用户群青睐。
半年行驶1.2万公里后,SU7给我的体验恰似“理工男式浪漫”——既有让人拍案叫绝的创新,也有亟待优化的细节。若您追求前沿科技尝鲜,它值得纳入备选;若是家庭唯一用车,建议等改款优化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