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这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季节,自古以来就是艺术家们挥洒才情的源泉。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许多描绘秋天的文艺作品。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在《湘夫人》中写道:“渺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个“秋”字,把缕缕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离。而自其弟子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秋”便不再仅仅是一种色调,而是一种情绪。无数文人墨客站在秋之大地,随口一吐便成千古名句。他们用诗词歌赋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和感慨,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除了文学艺术之外,画家们也在秋天这个主题上大放异彩。他们用画笔勾勒出秋天的美丽景色,将自然界的变幻和人生的哲理融为一体。立秋之际,我们一窥中国传世名画中的秋之韵味。
邱汉桥《金秋无际》
《金秋无际》是我国著名画家邱汉桥先生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巨幅山水画。描绘的是秋天的香山,朱砂渲染出了鲜艳的红叶,潺潺清泉弯曲流泻。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这是大会堂首次收藏北京风情的作品。《金秋无际》对红色调的运用和构图,超越了古往今来所有用红色调绘画的境界,红得非常罕见、红得华滋深厚,意韵悠悠,堪称古今绘画第一红。著名国画评论家王镛说邱汉桥《金秋无际》所描绘的霜林红叶,“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色调红的壮丽,黑的崇高。”
吴冠中《苇塘秋雁》
画家仅取苇塘一隅之小景,色调亦较为统一,然空间设置却十分深远,咫尺之间营造出开阔的视野。近处水面平缓,稀疏枯黄的芦苇荡从水面探出,视线随着水面、石岸逐渐远去,可见山峦依稀,半轮红日没入山后,山间一行飞雁略过。画家对景物之描绘简略、概括,以速写式的手法记录下当时的新鲜感受,无论是描绘对象的轮廓,还是主体色调,均追求一种自然主义,去除华丽的细节而表现出一种整体的、粗略的印象。画面的主色调为中性的暖褐色,土质的水岸、水面的倒影以及芦苇荡均以同一色系的褐色表现,再以不同的深浅和笔触表现出各自的差异。尽管色彩有限,却也有水墨画之“墨分五色”的效果。
林风眠《秋林》
这幅《秋林》中所看到的,草地、枫林、天空各景物间运用环境色的手法,在色彩上彼此关联,使画面既整体,又丰富多样,画面弥漫着空灵悠远的氛围。画面中,背景处灰蓝的冷色调的群山,与中景亮黄的秋树形成了一种截然的对比关系,在平面上形成了远近距离与空间深度,画面左侧的树采取了边缘模糊化冷色调的处理,既与视点集中的亮黄色树叶形成对比,又与远树、远山融合,使画面更为和谐与丰富。
中景的秋树以黄色为基调,混合了红色、绿色、棕色、蓝色,以洒脱、粗犷的笔法,幻化成多层次的树丛,使风景有更强烈的光影穿透感。在技法上,为了加强景物的质感,同时稳定水墨的流动性质,采取“墨迭色、色迭墨”的着色技巧,重而不滞,形成色层错综重迭、厚薄相间的画面效果。这样的处理使画面意境深远,使人很容易产生一种秋日黄昏,落日西沉的视觉感受。虽然画的只是山村秋色的小景,却似乎有了一种“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意境。
史国良《金秋时节》
此图表现收割的场景,对于藏民而言,收割亦为满足和喜悦的,画家以金黄色调铺陈出喜悦的基调,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画面以S形构图,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宽广的麦田,前景中,成熟的麦子在风中摇曳,已被割下的捆成几束堆在一边,画面中心的一老一少正在捆麦子,少女俯身呈90度收拾麦子,老妇在一侧持绳子等待,细节十分传神。有趣的是,即使在劳动中,藏民依然穿着厚重的藏式长袍,佩戴着项链、手镯、耳环,可见虽然辛苦的劳作均为相似的,生活方式却与中原大相迥异。中景的骡子驮着割好的麦子,远景有数人在麦田中收割,再远处,以金黄色平涂表现起伏的麦浪。画家以写实的造型,逼真的细节刻画出西藏生活的一个瞬间片段,以金黄色块与留白的间隔与穿插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是为一种简单中的丰富,朴实中的生动。
齐白石《秋荷》
本幅《秋荷》尺幅为八平尺,构图满密,荷花、荷叶、荷叶杆、莲蓬穿插得非常巧妙,尤其是几片粉红的花瓣,掩映于墨色的荷叶之中,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十分谐和,「色中见笔,笔随色痕」。不同于常见的纯用墨色,白石老人为体现秋荷的自然物态,以赭色写荷叶,墨气氤氲,荷干苍劲挺拔,穿插得势。墨用浓淡,以写叶之偃仰向背,远近高低,干则浓墨勾写,时现飞白效果,一朵荷花从荷叶荷干中斜出,施以洋红,有墨叶相衬,更显娇艳,也使画面明快清新,充满生机。该幅作品,构图率意天真,构图饱满,一派生机,体现出齐白石大写意花鸟的精深造诣。
李可染《秋风吹下红雨来》
本幅《秋风吹下红雨来》,描绘了一稚气牧童悠闲地骑于牛背上,行走于秋林间,随风飘落的红叶,此沈醉此间景色。寥寥数笔,准确地抓住了牧童及水牛的特征,提纲挈领,以少胜多,在表现形象的同时充分发挥了笔墨韵味。秋林及落叶以色笔自由点写,营造出清新恬静的气氛,一如质朴自然的乡村生活,让人神往。
徐悲鸿《秋山红树》
徐悲鸿的画作中渗入了西画的构图,融合笔墨韵味,创造了其独有的风格,再他的创作题中,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都呈现出中西方艺术的碰撞与交融,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此幅《红叶秋树》是画家赠予黄养辉之作,尺幅虽小,却不失为精心构思之妙品,粗壮的枝干伫立于画面靠右方,枝头红叶密布,繁茂生长,左疏右密,与左下的落款互补,远处深山以淡漠铺开,巧妙的衬托的秋树的立体感,整幅作品构图完整,水墨淋漓,是徐悲鸿独有的面貌。
关山月《加州秋色》
此幅作品在墨色点画之间流露出深沉的阳刚之气,展现出一种山水画大美的雄风。画面中,天空与云朵形色恰似淡蓝色梦境里拥有的纯净,云朵与山石虚实相映所达到的柔与刚的对应。树法随意而为,疏密浓淡,与云,山共生境界,逼真的描绘大自然的体积结构和空间氛围,更赋予色彩,使作品呈现出气息清新,浑然大气,内蕴生机的艺术效果,使自己的笔墨理想驰骋于高山云水之间……
程十发《峰泖秋深》
本幅描绘了峰泖之景,在横卷中错落排列九座山峰,山的状貌和走向十分符合九峰的特点。山体皆以赭石和石绿淡淡晕染,极少皴笔,山之外形略加勾勒,以墨色的轻重对比拉开远近山峦的空间层次,山之间的大片留白凸显出云雾弥漫的效果。近景山坡上生长着一排高低参差的树木,或直立,或蜿蜒扭曲,或向水而生,姿态均妖娆生动。不远处瀑布奔流不息,水流潺潺,半山腰还居住着人家。整幅山水点划有致,笔法流畅生动,墨彩自然晕化,整体生发出浓厚的诗意,颇合乎董其昌《过泖看九峰》之诗境:「九点芙蓉堕渺茫,平川如掌揽秋光。人从隐后称湖长,水在封中表谷王。日落鱼龙回夜壑,霜清钟磬隔寒塘。浮生已阅风波险,欲问蒹葭此一方。」乃程十发晚年的山水佳构。
钱瘦铁《黄山秋色》
此画中以挥洒淋漓的笔法绘远山,以赭石、石绿二色渲染,以墨盖色,不见山骨,尤其是山石的淡墨晕染皴擦水墨淋漓,堪称全画中的亮点。远山缥缈之形态和近景中山村的劲挺勾勒形成虚实对比,前景中的小桥、溪水与高耸的山石上的飞湍流瀑互动,成功的表现了钱瘦铁作画“取其意,不重其形;撷其精,不袭其貌。”的主张。
钱松嵒《香山秋晨》
本幅以“特写式”构图,剪裁香山最富情味的一角,营造出一种类似于黄山烟云的飘渺之境,画家吸收了水彩画、油画的色彩处理法,大胆以红色为主调,用如火的季节氛围传达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满纸生辉,而以虚衬实手法的运用,又使画面出现一种空灵寂远的意境,近景枝叶婆娑,描绘细微,远处烟岚云枝,寺塔远山,浮在幻境,布景疏密有致,极有节奏感。山石以积墨为之,反复积染出一种铁铸铜锻的效果,树木则具古拙含蓄,整幅灵活运用泼墨、破墨、积墨诸法,浑莽厚重。
溥儒《秋柳》
此幅写于己卯1939年,溥儒于窄长细条之上,独写秋柳一枝。秋柳自画外生发,曲折盘转,一枝斜势垂下,贯穿画面,枝枯而少叶,只余枝头残柳若干。柳以淡墨勾其形廓筋络,复以淡色填色染质。其叶蜷曲残破,绿已渐黄,更多者则随秋风散落。画不以背景造境,只写柳形、柳势、柳情,而一派肃杀残秋之景毕现。
靴城2023立秋》 入梦犹暑夜, 晨醒立秋天。 前时大雨落, 草盛过腰间。 靴城人怀旧, 宏图话六三…… 楼筑渐歇市, 车行无号闲。 季节相交替, 风来到西边。 岁月往往复, 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