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科技圈的微信群里突然炸开了锅。一个名为Manus的AI产品,以一段4分钟的全英文演示视频,让无数AI从业者从床上弹射起步,连夜蹲守官网求码。二手平台上,一个内测邀请码被炒到“999元至5万元不等”,有卖家甚至标价5万元并表示“现在就是这个行情价,数量太少了,非常难得”。网友调侃:“上一次看到这种盛况,还是DeepSeek开源时。”
这究竟是个什么神仙产品?有人形容它像“真的请了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习生在帮我持续工作”,有人惊呼“人类又要一败涂地了”。而更让国人激动的是,它的开发者来自中国——没错!Manus这款Agent(智能体)产品正是来源于一家名为Monica的创业公司,创始人是一个武汉的90后小伙叫:肖弘。
一、从简历筛选到炒股买房,Manus凭什么让全网疯狂?
打开Manus官网,映入眼帘的是一句拉丁语:“Mens et Manus”(心智与手)。这正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暗含mind and hand“手脑并用”的野心。官方宣称:“Manus不仅仅是一个只会聊天的对话式AI工具,而是一个真正的自主智能体(Agent)。”
在官方演示中,用户只需扔给它一个压缩包:“筛选15份算法工程师简历,按经验排名。”Manus立刻化身专业HR——“先解压文件,然后逐页浏览每份简历,并记录重要信息”,最后生成带候选人评估的电子表格。更绝的是,它还能记住用户偏好,“下次执行类似任务时,它会直接以电子表格的形式交付结果”。
另一个案例更让打工人破防。用户提出:“在纽约买套房,社区要安全、学校要好、月供别超收入。”Manus直接开启“007模式”:“搜索并阅读关于纽约最安全社区的文章;研究纽约的中学情况;编写Python程序来计算预算;基于预算,在房地产网站上筛选合适的房源;整合所有信息,撰写详细报告并整理相关资料。”全程无需用户盯屏,任务完成后自动推送通知,像极了老板那句“明早把方案放我桌上”。
最让投资者沸腾的是股票分析功能。用户输入“分析英伟达、台积电近三年股价相关性”,Manus“通过API访问雅虎金融获取数据,验证准确性后编写代码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最后生成交互式仪表盘。对比OpenAI的DeepResearch输出的文字报告,网友直言:“Manus把DeepResearch干碎了。”
二、创始人肖弘:从“套壳工具”到“国货之光”的逆袭
Manus背后的男人肖弘,是个典型的“技术宅逆袭”样本。这位1992年出生的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2015年创业推出微信公众号插件“壹伴助手”和“微伴助手”,服务超200万B端用户后卖给某独角兽公司。2022年大模型浪潮初起,他创立Monica,靠一款“All-in-One的AI助手”插件在海外闷声发财。
当时的Monica被嘲“套壳工具”——它不研发大模型,而是整合Claude 3.5、DeepSeek V3等主流AI,让用户一键调用。这种“端水大师”策略却精准踩中痛点:海外用户厌倦了在不同AI间来回切换,Monica像“AI版瑞士军刀”迅速收割1000万用户。肖弘在采访中直言:“应用公司应类比消费电子公司(如苹果),通过整合大模型API创造差异化体验。”
但真正让团队蜕变的,是2024年的一次顿悟。在试用AI编程工具Devin时,肖弘发现:“程序员要的不仅是代码建议,而是直接生成可运行的程序。”他果断抽调精锐,闭关半年研发出Manus。用内部员工的话说:“这就像从卖菜刀转型造机器人——刀还是那把刀,但拿刀的人变了。”
三、技术底牌:多智能体架构+GAIA测试屠榜
Manus的杀手锏,藏在官网公布的GAIA基准测试成绩单里。这个由Meta AI、Hugging Face设计的测试包含466个多步骤现实问题,分为Lv.1到Lv.3三个难度。官方数据显示,Manus在三个难度级别全部超越OpenAI的DeepResearch,平均成功率从GPT-4 Turbo的7%飙升至92%。
业内拆解发现,Manus的架构堪称“AI版复仇者联盟”:
规划代理:把“做PPT”拆解成“安装Python库→OCR提取→风格适配→导出文件”。
执行代理:在云端虚拟机里写代码、点鼠标,“运行一个虚拟机,实时显示进度条,像PPT一样翻页展示每个步骤”。
验证代理:自动检查结果是否符合要求,出错就回炉重造。
这种“多重人格”设计,让Manus能同时处理数十个任务。更狠的是学习机制——每次完成任务后,它会偷偷记录用户偏好。下次遇到类似需求,直接跳过“您需要表格还是文档?”的废话环节。网友戏称:“这哪是AI,分明是偷师学艺的孙悟空。”
四、狂欢与质疑:中国版Devin,还是高级套壳?
Manus爆红后,冰火两重天的评价接踵而至。
叫好派激动万分:“这就是AGI的雏形!”开发者@DavidAIinchina晒出测试视频:让Manus分析自家网店数据,结果它不仅找出滞销品,还自动生成抖音带货脚本。他感慨:“Manus让我第一次有了真的请了个实习生的感觉。”
质疑派则嗤之以鼻:“不就是把AutoGPT包装成产品?”有人扒出Manus的代码库,发现“由几种不同的大模型支持”,嘲讽其“缝合怪”。更尖锐的批评来自知乎:“如果谷歌明天开放Project Astra,Manus立马凉凉。”
面对争议,肖弘在即刻平台回应:“我们开的是餐馆,没必要自己种小麦。”在技术白皮书中,团队更抛出金句:“less structure more intelligence(更少的结构,更多的智能)——当数据足够优质、模型足够强大,能力会自然涌现。”
五、暗流涌动:大厂围剿与2025 Agent战争
Manus的横空出世,彻底点燃了AI Agent赛道。
3月6日当天,A股“智能体概念”集体暴走,立方控股(33030.BJ)30%涨停,汉得信息(300170.SZ)20%涨停。二级市场的狂热,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2025年是Agent发展的大年”(瑞银证券张维璇语)。
微软被曝正秘密开发“Copilot Studio”,支持用户构建自主智能体;字节跳动的“扣子”平台紧急上线任务编排功能;连一向保守的腾讯,都传出抽调300人攻坚“元宝Agent”。
最值得玩味的是阿里的反应。就在Manus刷屏的同一天,阿里发布开源模型QwQ-32B,标榜“以32B参数规模在数学、代码和通用能力上追平DeepSeek R1满血版”。网友调侃:“这是要用开源生态,把Manus这类应用厂锁死在工具层。”
六、中国AI崛起:从“陪跑者”到“定义者”
回看Manus的爆红,绝不止于技术突破。更深层的信号是:中国团队正在重新定义AI范式。
当OpenAI沉迷于“暴力堆参数”,DeepSeek专注“把1万亿token数据塞进小模型”,Monica选择了一条更“接地气”的路——“让知识从脑子走到手上”(Manus拉丁文本义)。无论是帮小老板整理发票,还是给老师做课件,Manus瞄准的都是“月薪3万以下”的刚需。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恰是中国互联网的祖传绝技。
更大的底气来自政策东风。2025年初发布的《新一代AI发展规划2.0》,明确将Agent列为“新质生产力核心”。上海、深圳等地火速推出算力补贴,一幅“举国押注AI”的图景已然清晰。
尾声:高潮来临,还是泡沫前夜?
深夜的武汉光谷,Monica办公楼依旧灯火通明。肖弘在朋友圈分享莎士比亚名句:“世事的起伏本来就是波浪式的,人们要是趁着高潮勇往直前,一定可以功成名就。”
此刻的Manus,像极了2012年的微信、2018年的抖音。没人能预言它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国民级应用,但确定的是:当中国团队开始用“浏览器插件+云端虚拟机”颠覆硅谷规则,OpenAI的傲慢,终于撞上了来自东方的“科技游击战”。
这场Agent战争,或许没有输家。但它注定回答一个终极问题:
AI的未来,究竟属于手握核弹的美国OpenAI,还是遍地开花的中国应用军团?
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关注”我,记得“标星”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