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年仅22岁的李世民统兵八万余众,奉诏东征洛阳。
洛阳难打,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盛极一时的瓦岗军,在巅峰时期曾拥兵三十余万,不仅攻不下洛阳,还被王世充在邙山脚下给予致命一击因而覆亡。
年轻的李世民仅带着十万人不到,他能打得下来么?
这一场前后持续了十个月的大战,李世民又是如何进行总体部署,如何进行临阵决机,如何做到一战封神的?
千古名局,先看地理洛阳位于伊洛盆地,洛水、伊水经此注入黄河,水路极为发达。
洛阳之北,有延绵不绝的邙山山脉。
洛阳之东南,有险峻的嵩山山脉。
洛阳之西,有崤山、熊耳山等天堑。
洛阳附近,有隋末兴建的回洛仓、洛口仓等超级大粮仓。
洛阳外围,有孟津关、伊阙关、大谷关、轘辕关、虎牢关等雄关,皆为重要军事据点。
自古以来,洛阳就是天下名城,至隋朝末年,杨广大兴土木的费心经营,又使得洛阳城防更是坚不可摧。
毫不夸张的说,此时的洛阳,应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坚城”。
于洛阳城内布防的郑军,有左辅大将军杨公卿的左龙骧28府骑兵,有右游击大将军郭善才的内军28府步兵,有左游击大将军跋野纲的外军28府步兵,这些清一色的隋军正规军,兵力超过三万。
因此,对于王世充来说,只要他能紧守关隘,保护好后勤补给线,就不虞洛阳有失。
而对于李世民来说,面对如此坚城,一上来就打强攻是不可能的,只有不知死的愣头青才会这么做。
李世民针对洛阳的战略部署,归纳起来其实就是十二个字:“断其粮道、斩其臂膀、围困孤立”。
断其粮道,就是要想办法攻破回洛仓、洛口仓,以绝洛阳城内的粮食补给。
斩其臂膀,就是要通过水陆并进的方式,一是要打下洛阳外围的水路据点,以切断洛阳至黄河的水道,二是要攻破洛阳外围的关隘据点,以拒阻对方驰援洛阳的军事力量。
只要完成这几个任务,李世民就可对洛阳进行合围,一步步将对方逼入死境。
通过对地理形势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其实也是李世民攻打洛阳的最佳方案。
外交部署,为战铺路此时的天下大势,其实尚未明朗。
风头最盛的瓦岗军虽然倒下了,但有机会问鼎天下的,其实还有四股势力,一是虎踞关中的李渊,一是称雄河北的窦建德,一是坐拥河南的王世充,一是枕于大江的萧铣。
在此之外,北方草原上的强大突厥,对于战火四起的中原始终都是虎视眈眈,总想趁机南下。
因此在东征洛阳之前,李唐方面也做好了很多的前期部署。
其一,李世民通过柏壁之战,打掉了刘武周、宋金刚,消除了李唐来自北面的重大军事压力,同时李渊又以绝对的低姿态,忍辱负重以求安抚突厥,希望突厥不要干预战事。
其二,对于手里还扣着自家妹妹同安长公主、自己堂弟淮安王李神通等“高级战俘”的窦建德,李渊主动与之修好,试图在外交上孤立王世充。
其三,李渊于此前诏令李孝恭、李靖二人夺取通州、开州,唐军枕兵于长江上游,保持着随时顺江而下的高压姿态,以压迫萧铣势力。
老话说的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唐之所以能攻克洛阳,除了李世民卓绝的军事能力之外,其实也是离不开李渊在外交上的斡旋的。
就是在如此形势下,一场成就了李世民“一战擒双王”军事神话的大战,拉开了序幕。
秦王冲阵,五军齐出事实上,双方的第一次交锋,李世民就差点领了盒饭。
李世民以罗士信为先锋大将,唐军的先头部队迅速挺进至慈涧,王世充对此极为重视,亲自率军自洛阳出,驰援至慈涧一线。
22岁的李世民极具血性,虽是身为主帅,却随前军行动,得知王世充已到慈涧,他便悄悄带着小股人马,想着亲去窥探王世充的大军,不料却是迎头撞上了王世充。
王八看绿豆,一看一对眼,王世充一看到李世民,直接就率军围了上来,郑军的几千人撵着唐军的几百人跑。
好在李世民是个能玩一手好弓的超级射手,虽是被王世充撵着跑,却不心慌,他借着地形险要不断纵马骑射,终于撑到了自家援军到来,双方一场激战,李世民险中求胜,不仅捡回了一条命,还顺便俘了王世充的左建威将军燕琪。
李唐一方,大将段志玄也因马失前蹄而遭擒,但这段志玄是个狠人,趁着押送他的郑军士兵不注意,猛地挣脱束缚打倒数人,又抢了战马跑回本阵。
世民还营,埃尘覆面,军不复识,欲拒之,世民免胄自言,乃得入。——《资治通鉴》
双方的第一场遭遇战,李世民搞得满头满脸的灰尘,待他回到军营的时候,就连守营的小兵都认不出他,也只能说王世充运气不好,要是一开局就能擒了李世民,估计也就没有后边什么事了。
这场遭遇战的次日,李世民重整旗鼓,亲率五万大军再攻慈涧,王世充眼看不敌,便主动退出慈涧,郑军回师洛阳。
王世充所想的,应该是“坚城疲敌”的战略,他是希望能够将李世民的战线拉长,然后借着雄关坚城,以图生生耗死对方。
也难怪王世充会这么想,毕竟洛阳难打,这是不争的事实,先前强如瓦岗军都打不下洛阳,从关中出来的李世民,兵力就这么少,他凭什么打得动?
但李世民接下来的操作,并不如王世充所预想的那样,因为李世民并没有直接强攻洛阳,而是五军齐出,同时对洛阳外围的各个战略据点动手。
第一路,李世民亲率大军屯于邙山,以牵制洛阳城内的王世充精锐主力。
第二路,令史万宝自宜阳出,强攻伊阙关(龙门),以断绝郑军自南北上的援军。
第三路,令王君廓率精锐骑兵迅速深入敌后,强攻洛口仓,以断绝郑军的一处粮食补给。
第四路,令刘德威于黄河北岸沿着太行东进,强攻河内,以进一步控制黄河水路。
第五路,令黄君汉秘密南渡黄河,突袭回洛仓,以断绝郑军的又一处粮食补给,进而切断洛阳至黄河的水道。
不难看出,李世民的这五路分兵,完全就是针对“断粮道、斩臂膀”的战略构想去的。
其中,黄君汉所部一击即中,直接拿下回洛仓,牢牢控制住了王世充的一处重要粮道,王世充虽迅速作出反击,但已无力回天。
另一路断粮道的王君廓,因长途奔袭而被郑军打退,攻洛口仓未果,但李世民根据整体战局及时作出部署,令败返的王君廓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趁王世充不备,迅速移师轘辕关,出其不意成功夺取了轘辕关。
轘辕关丢失,对于王世充的打击,与洛口仓丢失其实是一样的。
轘辕关地处险要,是“洛阳八关”之一,李世民打下了轘辕关,不仅断绝了洛阳东面的郑军驰援洛阳的念头,更使得王世充的许多部将全都坐不住了。
如张镇周、杨庆(王世充的侄女婿)等人,在看到轘辕关丢失之后,顿时就起了降唐之心。
当然,王世充的这些将领之所以起了降唐之意,并不仅是因为军事上的失利,也是因为王世充的不得人心。
为什么呢?因为王世充为了防止将领叛变,早早就颁布了“连坐之法”,只要是家中有一人逃跑的,他就要将人满门抄斩,并且还是采取“五户一保”的办法,让民众们相互监督相互连坐,只要有一家人逃跑了,其他的几家也都要全部处死,因而人人自危,王世充事实上是不得人心的。
此外,王世充任人唯亲,重用自家人而排挤外姓,也使得诸多将领离心离德。
因此,王世充辖下的管州二十五州率先降唐,李世民欣喜过望,即令李世勣自轘辕关东出,接收王世充麾下降将的投诚,王世充气不过,令虎牢关的守军大举东进,出来与李世勣干了一架,又被唐军击退。
如此情况下,荥州、汴州等地先后降唐,王世充于黄河北岸的守军,在刘德威的强大攻势之下,也是节节败退,李世民“断其臂膀”的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唐军的攻势下,郑军大片的州县先后降唐,孟津关、轘辕关、伊阙关、大谷关等战略要塞全部丢失。
到了此时,王世充在洛阳外围的军事力量,仅余邙山一线的“洛阳-偃师-巩县-洛口仓-虎牢关”一条通道,这事实上也成为了王世充求援于窦建德的唯一生路。
李世民对于洛阳坚城的合围之势,此时已经形成,虽是凭着坚城固守,但王世充已成瓮中之鳖。
秦王犯险,血战洛阳李世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统帅?一句话总结,他就是一个又会打、又能打、又敢打的人。
一个22岁的年轻人,挽得了大弓,射得出劲箭,他自然是血气方刚的。
对于洛阳的合围已成,李世民率领的唐军主力,自然是要对洛阳进行下一步的进逼的,因而李世民的大军便从邙山开拔,挺进至洛阳城下。
为了选择扎营的地点,李世民带着尉迟敬德,仅率着500玄甲精骑,就往洛阳城下进发,以选择屯营之所。
城墙上的王世充一看,嘿呀,这还真是个不怕死的愣头青,仅仅带着500人就敢来?于是洛阳城城门大开,万余郑军蜂拥而出,冲着李世民的玄甲精骑就冲了过去。
李世民与尉迟敬德二人丝毫不惧,李世民挽长弓,尉迟敬德持长槊,带着500玄甲精骑且战且退,王世充手下大将单雄信找准时机,提着马槊就往李世民杀去,眼看马上就能追上李世民将其挑翻马下,不料却杀出了个尉迟敬德,先一步将单雄信捅翻。
李唐方面,得知李世民又一次以身犯险,大将屈突通亲率大军火速救场,好不容易脱离险境的李世民、尉迟敬德见状,立即又配合起屈突通,返身再次冲杀。
在唐军的攻势下,王世充节节败退,出城的万余郑军被斩千余、被俘六千,王世充手下的冠军大将军陈智略也被活捉。
此役过后,唐军携大胜之威,又对洛阳实施更进一步的紧逼,被逼上绝境的王世充自然是要死守严防,也多次率军与唐军于洛阳城下激战。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正月,屈突通、窦轨被王世充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幸得李世民亲率玄甲军赶到,不仅救出了屈突通与窦轨,还将王世充打得大败,斩、俘郑军近六千人。
当年二月,李世民兵行险着,先是移师青城宫,后又令屈突通带五千步兵驻扎于谷水西岸,成功将郑军的主力调出,引得王世充亲自率领两万精兵驻防方诸门。
眼看王世充中计,屈突通即按李世民的军令渡河而战,与王世充的主力交战。
王世充兵力占优,自然是不惧屈突通的,立即摆开了阵势迎敌,孰料这其实就是李世民给他挖的一个陷阱,因为屈突通所带的这一路,其实就是李世民的佯军。
与郑军甫一交锋,屈突通马上就燃起了滚滚浓烟,早就环伺一旁的李世民在收到信号之后,立即亲率玄甲精骑火速绕后,强攻王世充的大军侧翼后方。
此一役,李世民身先士卒,杀得兴起之后,更是直接与大部队跑散了。
丘行恭咬着牙一路相随,左右保护着李世民,在一处长堤上,李世民的坐骑、“昭陵六骏”之一的良骥“飒露紫”前胸中箭受伤,李世民被迫步战。
眼看浪出了天际的秦王又要领盒饭,丘行恭随即翻身下马,将坐骑让予李世民,自己则是一手牵着中了箭的“飒露紫”,一手提着长刀步行,拼死护着李世民。
最终,李世民与丘行恭力战得出,“飒露紫”在回营之后因伤势过重而毙亡,双方血战半日,王世充被迫退兵,被唐军一路追杀至洛阳城下,郑军被斩、俘近八千,王世充又一次被打得心颤胆寒。
先后多次血战,王世充屡战屡败,防线一缩再缩,李世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洛阳城的彻底合围。
到了此刻,这场大战的走势,已呈一面倒的局势,王世充已完全动弹不得,洛阳城破应该只是时间问题了。
然而,变故来了。
突厥进逼,窦夏来援此时的李唐,面临着双重危机。
其一,突厥大军坐不住了。
眼看李唐节节胜利,李唐北面的梁师都趁机向突厥处罗可汗进言,称李唐举大军南征东征,此时的长安极其空虚,只要突厥军大举南下,关中之地将是唾手可得。
一直以来,对于中原乱糟糟的战局,强大的突厥都采取着“多方扶持,渔利中原”的态度,一边坐山观虎斗,一边到处捡漏。
一方面是梁师都的建议,一方面是不希望李唐打赢而一家独大,突厥处罗可汗审时度势,立即令突厥铁骑迅速南下,以四路大军进逼关中。
其二,眼看王世充败亡在即,窦建德也坐不住了。
所谓“唇亡齿寒”,窦建德当然知道洛阳城破所带来的危害,尽管先前已与李渊达成共识,但真的到了王世充的生死关头,窦建德还是马上抛下了与王世充的旧恶,亲率十万大军驰援洛阳。
面临双重危机,李唐又该作出怎样的抉择?
如果不退兵,关中的兵力势必挡不住突厥的南下大军,李世民的东征大军已成疲军,也很难打得过窦建德的十万生力军。
在此情况下,李渊与李世民父子连心,又一次达成了共识。
针对突厥的南下大军,李渊依旧采取了极度忍让的外交策略,以郑元璹出使突厥,以求突厥退兵。
郑元璹出使突厥之后不久,处罗可汗便突发疾病而驾崩,由颉利可汗继位,而郑元璹也因下毒嫌疑而被突厥扣留。
至于郑元璹有没有给处罗可汗下毒,谁都不知道,但人们知道的是,颉利可汗继位之后立即就退了兵,而郑元璹在后来被李渊以重金赎回之后,也因功受拜鸿胪卿,李渊赞其为“苏武弗之过也”。
针对窦建德的来势汹汹,领军在外的李世民当机立断,听取了与“房谋杜断”齐名的著名军师谋士薛收的建议,力排众议,断绝了一众将领班师回朝的念头:“敢言班师者,斩!”
李世民的这一举动,得到了李渊的全力支持,李渊并没有进行长臂管辖,而是充分相信李世民的判断,放权让李世民尽力施为。
我们如今以上帝视角来看,李渊与李世民在这一阶段的抉择,确实是极为正确的。
先发制人,奇袭虎牢窦建德驰援洛阳的军事部署,进行得很合时机,可以说,窦建德的决策下得一点都不晚。
但他还是来晚了,晚了至少三个月。
为什么?
因为窦建德在来的路上,遭遇了孟海公的阻击。
这里我们说个题外话,延伸一下,说一说窦建德来得太晚的原因。
窦建德雄踞河北,他先前在势力扩张的战略上,其实是有失策的,因为他觉得南面的孟海公实力薄弱,所以置孟海公于不顾,而是一味地埋头北上,与幽州的罗艺死磕。
到头来,窦建德不仅打不下罗艺,且在他驰援洛阳的时候,孟海公不合时宜地就跳了出来,对窦建德发起了攻击。
没办法,窦建德不能不顾孟海公,尽管是要驰援洛阳,但攘外必先安内,窦建德在西进的途中,不得不先动手收拾孟海公。
与孟海公这么一打,窦建德的西进大军就耽搁了三个月的时间。
别说三个月,就算是给窦建德一个月的时间,战争的走向或许就是另一个结局了。
因为在窦建德晚来的这段时间,李世民已经先发制人,急行军先打下了虎牢关。
虎牢关易守难攻,不仅对王世充的意义重大,对于窦建德西进的意义更是重大,因为这是窦建德西进洛阳的必经之路。
镇守虎牢关的是王行本,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虎牢关称得上是万无一失的。
但偏偏就是有意外,因为王行本的手下出了“二五仔”,驻守虎牢的郑州司兵沈悦在李唐的游说下,向李世勣请降,并称可以作为内应,帮助唐军攻占虎牢。
因而,在沈悦的里应外合之下,李世民派出的王君廓趁着夜黑风高,没有费多大的周章,就将虎牢关拿下了,李世民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因为若是让窦建德的十万大军过了虎牢关,应该叫苦连天的,就该是他李世民了。
凡事没有如果,所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王世充的不得人心,使得虎牢关出现内奸,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窦建德的失策,也使得他彻底失去了驰援洛阳、逐鹿天下的资格。
虎牢关的丢失,可以说是意外,其实也真不是太意外。
玄甲军威,一战封神李世民不仅敢打,行事更是果决。
得知窦建德十万大军已逼近虎牢关,李世民当即就作出了决策,他以李元吉为统帅负责继续围攻洛阳,自己则亲率3500玄甲精骑,火速驰援虎牢关。
到了虎牢关之后,李世民再次玩起了心跳,仅仅带着500精骑,就敢出关亲自窥探窦建德大营。
在出关途中,李世民又将500玄甲精骑分成几队,分别交由李世勣、程知节、秦叔宝率领,将这些兵力全都打散,布置于道旁设成伏兵,自己就带着尉迟敬德与4个士兵,一共6个人前往窦建德大营。
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资治通鉴》
离窦建德的大营尚有三里许地,李世民这一行6人就被夏军发现,李世民丝毫不惧,一边引弓劲射,一边高呼:“我秦王也!”
夏军哪里见过这么不怕死的人,眼看李世民嚣张跋扈,当即冲出数千人追了上来。
李世民与尉迟敬德一步三回头,李世民挑远的引弓劲射,尉迟敬德挑追得近的夏军拿槊捅。
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敢复逼。——《资治通鉴》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说,“昭陵六骏”名流千古绝不是偶然,因为这些良骥遇到的是一个不怕死的主,什么都敢打,什么都敢上。
李世民与尉迟敬德一路引诱夏军,将夏军的追兵步步引到李世勣、程知节等人布下的埋伏圈内,虽只有500精骑,却将夏军打得大败,不仅斩了夏军三百余人,还将窦建德手下的两员将领殷秋、石瓚给活捉了。
这一次下马威之后,李世民给窦建德去了书信,意思就是劝窦建德退兵,李世民在信中称窦建德仁义,先前释放了同安长公主与淮安王李神通,自己很领这个情,希望窦建德不要作茧自缚以致败亡。
显然,窦建德又怎会看得上李世民在虎牢的几千守军?他不但不撤军,反而更进一步,威逼虎牢关。
李世民坚壁不出,不管窦建德如何派兵挑衅,都是不为所动,牢牢守住了虎牢关一个多月。
如此一来,被消磨士气的,反倒是窦建德这一方。
眼看对方士气渐散,李世民就要动了。
李世民先是令人饮马黄河,摆出一副自己缺粮的姿态以诱敌,以之麻痹窦建德。
决战当日,李世民先是晾着窦建德,放任窦建德摆开战阵,却丝毫不为所动,这一手事实上就是深度契合了“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的心理战法。
让窦建德等了半天,李世民觉得时机已然成熟,故而以宇文士及率300精骑作为佯军,令其冲阵进行试探。
李世民的打算,其实就是做了两手准备。
如果夏军出现骚乱,就以佯攻为强攻,同时自己亲率主力倾巢而出;如果夏军不为所动,这300精骑就要立即撤军,另寻战机。
而此时的窦建德,由于轻敌大意,居然还在中军召开朝会。
我们都知道,所谓的开会,就是中高层领导必须到场,因而我们也不难猜出,窦建德的前军此时是缺乏领头羊的。
因此,当宇文士及的300精骑冲阵之时,夏军的前军由于得不到明确的战斗指令,瞬间就乱成了一团。
正所谓“兵败如山倒”,我们参考淝水之战也就不难明白,只要前军一乱,整个阵型基本上就很难控制得住了,因为所有人都在无脑后退,人挤人,自然就是越挤越乱。
以精锐骑兵冲击步兵,本身就有着莫大的优势,加上对方一战即溃,李世民当机立断,佯攻变真攻,令所有的精锐骑兵倾巢而出,李世民自己亲率一军进行迂回包抄,强攻夏军侧翼与后军。
淮阳王道玄挺身陷陈......飞矢集其身如胃毛,勇气不衰。——《资治通鉴》
名震天下的玄甲军究竟猛不猛,从这一段描述中其实也能看得出了,比李世民还年轻五岁,年仅18岁的淮阳王李道玄先后将夏军凿穿了几个来回,盔甲上插着的羽箭就跟刺猬身上的刺一样,但他人就是没事,还在冲突厮杀。
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在猝不及防之下,被打得溃不成军,程知节、秦叔宝等人又于夏军后军打出了李唐的大旗,使得不明真相的夏军更是人心惶惶,只能四散溃逃。
经此一役,李世民成就了“三千五破十万”的军事神话,窦建德被活捉于战阵之中。
事已至此,当王世充看到了洛阳城下被绑于囚车之上的窦建德,他已是欲哭无泪,只能开城投降。
所以我们说,再坚固的城池,或许从兵力上无法直接攻破,但通过围困孤立、围点打援等战术,也可轻松拿下。
李世民“一战擒双王”的盖世功勋,事实上到了最后,其实就是一场比拼耐力的决战,不管是唐军还是郑军,抑或是虎牢关外的夏军,其实都是拼着最后一丝耐力。
对于王世充来说,他必须要有耐性,尽管洛阳城内因缺粮而出现了“人食人”的人间惨剧,但他必须坚守,以待窦建德。
对于李世民来说,他也必须要有耐性,必须摒弃突厥大军压境、夏军屯兵虎牢关外所带来的种种心理压力,以逸待劳等待最佳时机。
战争到了这样的程度,各方在事实上已经都到了最疲惫的时候,谁能沉得住气,谁能把握战机,谁能绝地反击,谁就能赢。
一场持续了十个月的血战,也伴随着窦建德的被俘、王世充的投降,而落下了帷幕。
此时的天下,已经没有人再能阻挡李唐的一统。
当年七月,窦建德被斩于长安。
当年十月,23岁的李世民受封“天策上将”,食邑三万户,位在亲王与三公之上,天策府可以自行设置官署,秦王的声威达到了顶峰。
天策上将,名副其实有这么一句话,伟人曾经说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天策上将的威名,着着实实就是靠着李世民自己打出来的,“一战擒双王”的军事神话,我们就算翻遍古今战争史,也很难找出相同的版本,甚至是能够将其进行复刻的版本。
通过洛阳与虎牢之战,我们也不难看出,李世民在军事上的天赋有多高。
从对整个战局的整体布局,到对单场战役的精准把控,李世民向世人呈现出了他卓绝的军事能力。
打就打得激进,防也防得保守,他有着身先士卒的勇武,有着绝敌粮道的狠辣,有着力排众议的果决,有着指挥若定的沉稳,有着一击致命的精准,有着招降纳叛的胸襟,如此种种,皆是成为一个名将的必备要素。
所以我们为什么才会说,李世民真的是一个技能全部点满了的“六边形战士”,事实上也只有如此,才能配得上他“天策上将”的威名。
也幸好,李世民最终是当了皇帝,不然在“武庙十哲”之中,肯定要有人被他给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