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抗倭名将第一人——刘仁轨

大玉儿影视制作 2019-03-10 23:11:44

中国古代史上抗倭名将代不乏人,比如明朝的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李如松等等。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击败日军的,则是唐朝名将刘仁轨。

刘仁轨(601—685年3月2日),字正则,汉族,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县),唐朝名将。

和其他名将不同,刘仁轨是个文官。他出身贫寒,爱好学习,只要有空,就写字读书。唐高祖年间,刘仁轨出仕,做了小小的陈仓县尉。太宗年间,折冲都尉鲁宁横行不法,刘仁轨竟然把官阶远高于他的鲁宁斩首,刘仁轨不畏强权获得唐太宗的赏识。

唐高宗年间,大唐远征高丽,刘仁轨以青州刺史的身份负责大军的后勤工作。

刘仁轨做事不讲情面,得罪了上级领导李义府。660年12月,海上风浪四起,可是李义府却以大军缺粮为名,催促刘仁轨出行。结果船队遭遇大风,死伤严重。唐高宗大怒,李义府趁机进言:“不斩杀刘仁轨,不足以平民愤!” 幸亏有大臣求情,说海风并非人力能对抗,唐高宗才网开一面,将刘仁轨一撸到底,随军听用。

后来,唐军将领王文度病死,统率乏人,唐高宗起用刘仁轨率军出征。

彼时刘仁轨已六十岁,六十岁的他第一次带兵出征。这个任命,李义府又发挥了重要作用。很明显,李义府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一旦刘仁轨战败,那谁也无法救他!

可是,让李义府大跌眼镜的是,刘仁轨虽然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但却在熊津江地区和敌军相遇时,大败敌军,敌军死伤万余人。

刘仁轨虽然没有带过兵,可是他一生严谨,御下有方,军中将士对这位老人非常佩服。何况,行军打仗和为官治民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一样是讲究韬略,讲究计谋,在一个又一个的表象中发现本质。

百济叛军面临唐军的多次打压,不得已向倭国 (日本) 求助。龙朔三年(663年),倭国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济为名,令倭将毛野稚子等倾举国精锐27000余人先攻新罗,攻取数城,然后直扑百济旧地。

唐高宗则命令将领率领一万人驰援,与刘仁轨在百济城下会师。刘仁轨秉持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全力进攻叛军老巢周留城。倭寇急忙救援。

当时,刘仁轨有战舰170艘,总计兵力七千人;倭寇有战舰1000多艘,总兵力一万余人。两军在白江口相遇,双方大战。虽然倭寇的兵力多过唐军,可是,无论是军队素质,还是武器装备,唐朝军队都在倭寇之上。单看战舰容纳士兵人数,就可以看出双方在科技水平上的差距。

双方前后经历四次大战,刘仁轨四战连胜,倭寇军队几乎全军覆灭,敌军主将仓皇逃走。

《旧唐书·刘仁轨列传》记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

此战之后,刘仁轨乘胜追击,在陆地上也连败倭寇。刘仁轨之名传遍天下!倭寇惨败之下不得已逃回本国。百济所有城池,再度归顺大唐。因抗倭有功,刘仁轨连升六级。

对于刘仁轨,《旧唐书》评价:“文雅方略,无谢昔贤(诸葛亮,王猛),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也。”

赞曰:“管、葛之谭,是吾心匠。”

《新唐书》评价:“仁轨等以兵开定四夷,其勇无前,至奉上则瞿瞿若不及,行俭临下以恕,师德宽厚,其能以功名始终者,盖近乎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者邪!”

无论是哪一家史书,都认为刘仁轨身兼文武,可以和管仲、诸葛亮、王猛相比,乃是一位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一代雄才!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