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鲜卑,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民族,正是金庸先生笔下以绝世武功闻名的“南慕容”武林世家的先祖。他们所建立的最后一个燕国,在刘裕的铁蹄下覆灭,三千贵族因此丧命。
自此,慕容鲜卑在中原大地上悄然隐退,四个燕国如同四朵绚丽的花朵,绽放过后迅速凋谢。
慕容家族中俊美的男子比比皆是,个个傲骨凛然。金刀太子慕容超面不改色地走向断头台,为慕容鲜卑的落幕剧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
南燕是由慕容鲜卑建立的国家。慕容超并非南燕开国君主慕容德的亲生子,而是他的侄子。慕容德有一个同胞兄弟——北海王慕容纳。
慕容超是慕容纳的儿子,他继承了南燕的帝位,背后有一段曲折而悲凉的故事。在前燕灭亡之后,慕容纳带领全家投奔当时担任张掖太守的慕容德,两家人共同居住在张掖。
当苻坚决定南征东晋时,任命慕容德为奋威将军,并要求他随军出征。那时家中的孩子尚幼,慕容德打算利用这次机会复国,因此做了充分准备。
出发前,他将自己佩戴的一把金刀留给母亲公孙夫人,以便日后与孩子们相认。然而,在前秦于淝水之战中战败后,慕容德便追随慕容垂在河北地区起兵反抗。前秦为了报复,杀害了慕容德和慕容纳的所有亲属,仅留下了年迈体弱的公孙夫人。
此时,慕容纳的妻子段氏正怀有身孕,因此未被处决,而是被关进了监狱。狱卒呼延平曾是慕容德旧部下,因犯死罪得到过慕容德的宽恕。出于感恩之情,呼延平冒险救出了段氏,并带着公孙夫人一同逃到了羌族聚居的地方。
于是,这两家人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不久后,段氏生下了慕容超。当慕容超十岁时,公孙老夫人离世了。
在临终之际,老夫人将慕容德的那把金刀交给了慕容超,并叮嘱道:“若将来天下安定,你一定要回到故乡,把这把刀还给你的叔叔。”这句话暗含着她希望慕容德能知晓他们的经历以及这些年是如何熬过来的,同时也表达了她对自己去世后不必过于挂念的愿望。
随后,呼延平带着慕容超和他的母亲从凉州辗转来到了长安。然而,没过多久,呼延平也去世了。
段氏对儿子说:“我们母子能够活到现在,全靠呼延平的帮助。如今他已离世,只留下一个女儿孤苦无依。尽管我们是大燕皇族,他们是普通百姓,但你也应当娶他的女儿为妻,以此报答呼延家对我们的情义。”于是,慕容超便迎娶了呼延平的女儿。
随着时间推移,羌人击败了前秦并建立了后秦国。
慕容超四处探寻有关大燕复国的消息,也因此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由于担心被后秦扣押,慕容超心生一计,假装疯癫,在街头乞讨度日。后秦的人们认为他是一个卑微的存在,对他充满了轻视。
后秦皇叔姚绍觉得慕容超与众不同,便对皇帝姚兴进言:“慕容超身材魁梧,举止高雅,恐怕并非真疯。陛下若赐他一官半职,将其留在秦国,或许将来能有所用处。”
慕容家族以美男子著称。魏晋时期,社会特别推崇举止优雅的美男子,如“掷果盈车”的潘安,以及因美貌而被众人围观致死的卫玠。
这种风尚也影响了北方的胡族,他们也开始追捧美男子。不过,北方各国对美男子的标准与汉人有所不同:除了容貌俊美外,还必须身材魁梧、英武不凡。
慕容超完全符合这一标准,身高八尺,腰围九围,仪表堂堂,举止得体。姚兴初次见到他时,颇为欣赏,但一番交谈后却大失所望。
慕容超不仅文采平庸,气势不足,谈吐也一般,对军国大事说不出个所以然。
姚兴非常鄙视他,对姚绍说:“俗话说‘好皮不包蠢骨头’,简直是无稽之谈。”(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实际上,慕容超故意装疯卖傻,答非所问,姚兴果然上当,从此不再理会他。
由于长年战乱,关中与山东之间的消息中断。直到有一天,慕容德的旧部赵融从长安来到南燕都城广固,慕容德这才得知母亲、兄长及儿子们的死讯,悲痛欲绝,甚至吐血。年近七十的他怎能承受如此打击,随即病倒。
慕容德没有子嗣,听说兄长有个遗腹子在后秦,立即派人寻找。通过一位算命先生的帮助,终于找到了慕容超。为了避免引起后秦国的注意,慕容超未将此事告知母亲和妻子,悄悄与来人逃离后秦,前往南燕。
慕容德听闻慕容超即将到达,心中大喜,立刻派遣了三百骑兵前往迎接。当慕容超抵达广固时,他将珍藏了二十年的那把金刀交还给了慕容德。慕容德手握金刀,不禁悲从中来,放声痛哭,难以自持。随即,他封年仅二十岁的慕容超为北海王,并在皇宫内为其建造府邸,每日早晚都会与他相见。对于慕容德而言,这是一次久别重逢的喜悦。
慕容超聪明伶俐,他在宫中侍奉慕容德时尽心尽力,外出时也谦逊待人,赢得了朝内外的一致赞誉,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南燕未来的希望。然而,随着老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山东发生了地震,不久后老皇帝便驾崩了。临终前,他立慕容超为太子。
慕容超继位后,为了赎回被后秦扣押的母亲和妻子,不惜向后秦称臣,并献上本国的歌舞艺人作为礼物。他还派兵到晋国边境抢夺人口以补充歌舞队伍,这一行为最终给了志在北伐的刘裕一个绝佳的借口。
公元409年三月,刘裕留下孟昶镇守建康,亲自率领水军从淮水进入泗水,开始讨伐南燕。刘裕为此战做了充足的准备,京口起义中的猛将如孟龙符、檀韶、向弥、孙处、蒯恩、朱龄石等纷纷出征,同时任命刘敬宣和胡藩担任参军。这次北伐,刘裕可谓是精锐尽出,誓要一举攻破南燕。
胡藩是那位在南掖门拉住桓玄的马匹,并劝说桓玄与刘裕进行决战的人。在桑落洲之战中,他的战舰被焚毁,尽管他穿着全套铠甲落入水中却奇迹般地生还了。然而,由于无法找到主力部队,他只能返回家中。桓玄去世后,刘裕因赏识他的才能和忠诚,便将他带入自己的军队。
五月时,刘裕带领大军抵达下邳,他们弃船登岸,留下辎重,直奔琅琊(即今天的山东临沂北部)。刘裕消灭南燕的战役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此役多次受到历史学者和军事专家的研究。
南燕国主要掌控现今的山东区域,其都城设在广固。
从琅琊到广固之间横亘着沂蒙山脉,共有三条可选路线:
第一种方案是沿着沂水向北行进,翻越大岘山,随后经临朐前往广固。这条路径较短且水路运输相对便捷,但大岘山地形险恶,山路狭窄,难以容纳两车并行,因此有“齐南天险”之称。
第二种选择则是东北方向经过莒城、东武,进入潍水后再向北行进,从今日的潍坊西进至广固。该路线迂回曲折,耗时费力,物资转运困难,若敌方骑兵自大岘山南下,则可能切断粮道。
第三条路线为西北方向穿越大汶河,经过梁父,再转向东北方向到达广固。此路途中山路众多,不利于行军,粮食供应极为不便,还需警惕兖州方面的敌军威胁。
综上所述,对于以步兵为主的晋军而言,在当时的条件下,唯有翻越大岘山进军才是可行的选择。
因此,有人向刘裕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倘若燕军封锁大岘山并坚守,或者在我军穿越大岘山深入到沂蒙山脉北侧时,敌人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使我军陷入困境,无从获取补给,那么这将不仅仅是能否取得胜利的问题,恐怕我军会全军覆没。”
刘裕听后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鲜卑人天性贪婪且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他们进攻时只想着掠夺更多财物,撤退时又舍不得破坏自己的农田。他们必定认为我们孤军深入,无法持久作战,因而只会选择驻守临朐或退回广固。我可以断言,敌军既不会据守大岘山的险要位置,也不会舍得毁坏庄稼,这正中我们的下怀,等着我们去击败他们。”刘裕显得胸有成竹。
在南燕国的宫廷中,曾经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几乎所有将领都一致主张坚守大岘山。然而,慕容超的亲信大臣公孙五楼提出了三种策略。他指出:“东晋的士兵行动迅速且果断,他们擅长速战速决,因此我们不应与其正面交锋。我们应该占据大岘山,阻止敌军进入,并拖延时间以削弱他们的士气。接着,我们可以挑选两千精锐骑兵,沿着海岸向南行进,切断敌军的粮道。同时,命令兖州守将段晖率领部队从山地向东进攻,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是上策。如果各地官员能够据守险要之地,储备足够的粮食和物资,其余的全部烧毁,并收割田野中的庄稼,使敌军无法获得补给,那么即使敌人没有粮草供应,一个月内也会因疲惫而失败,这是中策。而将敌军引入大岘山并在野外与之作战,则是最下策。”
尽管如此,慕容超却选择了最下策,并且表现得非常自信:“敌军长途跋涉而来,必定已经疲惫不堪,难以持久作战。我方占据着五州的土地,拥有富饶的百姓,铁骑成群,田野里麦禾遍地,怎么能割掉庄稼、迁移百姓,向敌人示弱呢?在我看来,不如让他们进入大岘山,在平原上与他们会战,凭借我们的骑兵优势,何愁不能胜利!”
尽管众将纷纷劝阻,但慕容超并未采纳他们的建议。
太尉桂林王慕容镇建议道:“陛下若认为我军骑兵在平原作战更有优势,就应该出大岘山迎击敌军。即便无法取胜,也能够退回坚守。不应让敌军轻易进入大岘山,放弃这险要之地。”
然而,慕容超并未采纳此建议。慕容镇私下对他人说道:“皇上不坚守大岘山,也不愿实行坚壁清野之策,却坐等敌人前来攻打,与三国时期的刘璋极为相似,今年燕国恐怕难逃厄运了。我是慕容鲜卑的勇士,注定会战死沙场,而你们则可能会被江南之人征服。”
慕容超听闻后十分愤怒,将慕容镇关进监狱,并召回了驻守莒城和梁父的军队,全力加强都城的防御工事,挑选精兵良马,准备与晋军决一死战。
双方的战略部署已然就绪,只待最终的决战来临,究竟鹿死谁手呢?
晋军行进至大岘山,未见燕军踪迹。刘裕仰天而笑,显得异常高兴。随行的将领们疑惑不解:“刘公尚未见到敌军,为何如此欣喜?”
刘裕指着四周茂盛的庄稼说道:“我们已通过险要之地,士兵们士气高昂,有必死的决心;田间余粮丰富,不用担心补给问题。敌人如今已被我掌控在掌心之中。”
南燕将领公孙五楼率领五万步兵与骑兵驻守临朐。
慕容超听闻晋军逼近的消息后,亲自带领四万步骑从广固赶来增援,并派遣公孙五楼前往距临朐城南四十里的巨蔑水设防。
鲜卑骑兵与晋军先锋孟龙符展开激烈交锋。
孟龙符,出身于京口楚地,年轻时就以勇敢和侠义著称,早年便结识了刘裕。在京口起义时成为刘裕麾下的参军,在江乘、罗落、覆舟山三次战役中屡立战功。
在巨蔑水之战中,孟龙符单枪匹马冲入燕军骑兵阵中,左突右冲,指挥晋军大破公孙五楼所部。
燕军撤退后,孟龙符紧追不舍,因马速快于后续部队,被数千鲜卑骑兵包围。他手持长槊奋力抵抗,虽杀敌无数,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阵亡。尽管如此,晋军成功控制了水源。
刘裕利用四千辆战车分列两侧,中间穿插步兵,骑兵则置于最后,形成方阵,稳步向前推进,直至临朐城南。
慕容超倾巢而出,派精锐骑兵前后夹击。
两军激战至傍晚,胜负难分。胡藩建议刘裕:“燕军主力全部出战,临朐城内必定空虚,我们可以派遣奇兵从小道偷袭临朐,这正是韩信击败赵国的策略。”
刘裕采纳了胡藩的意见,立即命令胡藩、檀韶和向弥三位将领率军绕至燕军背后进攻临朐。晋军趁虚攻城,猛将向弥身先士卒,当天便攻克了临朐城。
临朐沦陷后,慕容超听闻刘裕散布的消息,称晋军水师已从海路直逼广固,惊恐之下,他独自骑马逃离。刘裕随即命令部队追击,在战斗中斩杀了燕国的十几名大将,并重创了燕军。慕容超逃回广固,而晋军则乘胜北进,次日抵达广固,攻占了外城,迫使慕容超退守内城。
刘裕随后下令修建高约三丈的长墙,并挖掘三条壕沟,表明了他攻克广固的决心。燕军未焚烧储备粮草和庄稼,这实际上为晋军节省了资源。因此,刘裕决定停止江淮地区的粮食运输,改为就地取粮。
慕容超被困于广固内城期间,曾派遣张钢、韩范前往后秦求援。历史学家与军事专家普遍认为,南燕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慕容超刚愎自用,拒绝采纳将领们的正确建议,放弃了防守大岘山的战略要地。
毛泽东对此次战役的评价是“即使守住大岘山也无济于事”。这一观点看似令人费解,但如果深入分析当时东晋与南燕的具体情况,并从军事角度重新审视这场战役,就会发现毛泽东的观点极具洞察力。
即便慕容超采纳了公孙五楼的策略,派重兵据守大岘险要,并派遣轻骑兵切断晋军粮道,试图南北夹击,但考虑到双方的整体实力对比及战略态势,刘裕仍有可能取得最终胜利。因此,即使南燕坚守大岘山,也无法改变其最终失败的命运。
慕容超采用的战略是引敌深入,然后围歼敌人。这一策略基于他对南燕国鲜卑骑兵实力的信任。既然有机会一举击败敌人,他觉得没有必要坚守大岘或采取坚壁清野的防御措施。然而,不论选择哪种战术,核心问题在于南燕国有没有赢得这场战争的实力。
从南燕国的军事力量来看,军事、政治和经济是相互依存的。据记载,在慕容德时期,南燕拥有步兵三十七万、战车一万七千辆以及铁骑五万三千。尽管南燕仅占据山东一省之地,却能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这主要归功于“校检荫户”的政策。这项政策最初由后燕皇帝慕容宝提出,随后被慕容德继承并严格执行。通过派遣军队巡逻边境,防止百姓逃亡,该政策曾一度查出五万八千户隐蔽人口。
然而,这种与鲜卑贵族和汉人豪强争夺人力资源的做法曾导致后燕失去中原地区,包括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内的历代统治者都不敢轻易尝试推行此类政策。但慕容德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威望,足以压制贵族和豪强。
而慕容超则不同,他作为突然出现的金刀太子,其身份受到质疑,甚至有传言称他是冒牌货。例如,皇族成员慕容法就曾公开质疑慕容超的真实性,认为他是一个骗子。因此,慕容超与鲜卑贵族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他开始变得多疑,并且重用公孙五楼来对抗慕容皇族。
最终,这种紧张局势引发了包括北地王慕容钟、兖州刺史慕容法、徐州刺史段宏和西中郎将封融等重要人物在内的叛乱。虽然慕容超成功镇压了这些叛乱,但南燕国也因此遭受重创,军心涣散,民心背离。
回顾东晋时期,刘裕战胜了桓玄并掌握了政权。尽管南方仍面临一些潜在威胁,且高门士族对北伐并不积极,但以孟昶为代表的新兴庶族地主却坚决拥护北伐。
由于当时国内大部分人口都归于高门士族名下,为了获取土地和劳动力,必须通过战争来实现扩张。因此,东晋新组建的军队渴望通过对外战争掠夺财富,他们上下齐心、斗志昂扬。
公孙五楼向慕容超进言时提到“吴兵轻果”,这反映了北方人对东晋军队的一贯看法。当桓温北伐之际,慕容宙也曾评价过“吴兵轻剽”。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东晋军队在顺境中作战英勇无畏,然而一旦陷入困境则容易产生畏惧心理,缺乏应对逆境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东晋军队缺乏战斗力呢?因为他们属于世兵制下的士兵,看不到未来,不愿卖命。不过,刘裕改变了这种状况,提拔了一批勇敢且有才能的低级军官和士兵,使他们迅速晋升。从孟龙符战死一事可以看出,此时的东晋军队充满了立功的愿望,不再是那支只能打顺风仗的军队了。
慕容超发动边境冲突,劫掠晋朝边民;而刘裕则是为了反击侵略,出师北伐,旨在实现国家统一,其行为符合道义。
与慕容超相比,刘裕无论是在军事才能还是经验上都远胜一筹。慕容超唯一的优势就是占据地利,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即便是像马其诺防线那样坚固的防御工事也可能毫无用处。因此,即使慕容超据守大岘山也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毛泽东同志堪称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在慕容超焦急等待秦国援兵之际,姚兴的使者气势汹汹地闯入晋军大营,向刘裕递交了最后通牒:“慕容燕国与我大秦毗邻且交好,如今他们求救于我们,我们绝不会袖手旁观。我大秦铁骑十万已抵达洛阳,若晋军不撤兵,我们将长驱直入!”
刘裕听罢,放声大笑,并将秦国使者唤至身旁,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你回去告诉姚兴,原本我打算攻克燕国之后休整三年,再图关、洛之地,现在他既然急着来送死,那就让他赶紧来吧!”
刘穆之得知秦国使者来访后,急忙赶往大帐,但此时秦国使者已经离去。刘裕笑着向他讲述了自己对秦国使者的回应。
刘穆之埋怨道:“平日里无论大小事务,您都会与我商议一番,这次为何如此仓促答复?这样的话语不足以震慑敌人,反而可能激怒对方。如果广固尚未攻下,羌族敌军又前来增援,我们该如何应对?”
刘裕微微一笑:“这是军事机密,你未必能理解,因此我才未告知你。用兵之道在于神速和出其不意。倘若姚兴真心想救援广固,定会担心被我们知晓,怎会事先派遣使者通知,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事实上,姚兴正忙于凉州战乱,无暇顾及东方战场。外交威胁未能奏效后,考虑到盟友关系,秦国曾一度派遣一万人马支援南燕,但由于凉州局势紧张,姚兴最终将部队撤回关中,未再派兵增援。
慕容超被困在广固城内,迟迟未见后秦的援军到来,于是他提出以割让大岘山以南的土地并献上一千匹良马为条件,向东晋称臣。然而,刘裕并未接受这一提议,反而加紧了对广固城的进攻。
晋军围困广固已达半年之久,期间他们俘获了南燕的巧匠张纲,利用他的技艺制造出飞楼和冲车等攻城器械。这些器械使得城上的火石弓矢失去了作用,晋军站在飞楼上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城内的动静。
随着局势愈发不利,城中的百姓纷纷出城投降。慕容超与宠妃魏夫人登上城墙,遥望晋军整齐的阵容和浩大的声势,两人不禁相拥而泣。有人建议慕容超投降,但他坚决拒绝,表示宁愿战死也不会屈膝求生。
最终,晋军发动全面攻势,四面同时攻城,南燕守军无力抵抗,打开城门投降。慕容超被晋军活捉。
金刀太子从容不迫地走到刘裕面前,当他看到曾经在南燕相识的参军刘敬宣时,将自己年迈的母亲托付给他照顾,随后便不再言语。刘裕命令将南燕皇帝慕容超押送至建康处决,以此展示远征军的赫赫战功。
尽管面临绝境,慕容超依然选择了英勇赴死,展现了慕容鲜卑族的坚韧不屈的精神。
刘裕对广固久攻不下感到非常愤怒,甚至考虑将城中的军民全部活埋,并将他们的妻女赏赐给士兵。然而,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指出如果他这么做,中原的百姓将不再期待他的北伐军队。刘裕听后改变了主意并道歉,但他的怒火未消,最终还是夷平了广固城,斩杀了三千多名王公贵族以下的人,俘虏了一万户人口作为战利品。
后世有人批评刘裕过度杀戮,认为他缺乏仁义。还有人指责他是民族沙文主义者,认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无法实现统一四海的大业。然而,刘裕也有自己的苦衷: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获取财富,他的士兵们还指望分享这些战利品呢,他怎能像高门士族那样不顾士兵们的困境?
第一次北伐取得了重大胜利,南燕灭亡。慕容鲜卑遭受了继苻坚在长安屠杀之后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从此鲜卑慕容部的辉煌成为历史。假如慕容超能再坚持一个月,或许历史会有所不同。然而,在刘裕大军攻克广固之时,后方却出现了危机——卢循率领十万起义军从广州分两路进攻建康。
北府军与孙恩义军之间的恩怨,以及刘裕与卢循之间的宿怨,最终将如何收场?
卢循,字于先,小名元龙,出身于显赫的范阳卢氏家族。自汉代以来,卢氏一族世代担任高官。卢循天生聪慧,目光炯炯有神,眼神灵动,才华横溢,尤其擅长书法与棋艺,堪称无所不精。这样一个出自名门、才智出众的人物,却为何最终成为了一名强盗,并且成为了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呢?
在八王之乱期间,卢循的高祖卢志是成都王司马颖的心腹。司马颖失败后,尽管卢志被东海王司马越任命为卫尉和尚书,但他与司马越的关系并不融洽。因此,在洛阳陷落后,他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遭受灭顶之灾,也没有南渡避难,而是留在了平阳,并最终在那里去世。
卢循的曾祖父卢谌曾被选为晋武帝的驸马都尉,但在即将成婚之际,公主不幸去世。当卢志家族在平阳遭遇屠杀时,唯有卢谌得以逃脱,投奔并州刺史刘琨,成为其从事中郎。之后,他跟随刘琨辗转辽西。石虎击败段辽后,俘虏了卢谌,并授予他高位。然而,后赵末年,卢谌跟随冉闵诛杀石氏,在襄国战败身亡。
卢谌常常怀念故国,常对他的孩子们说:“我去世之后,你们要称我为大晋国司空从事中郎。”他认为外族的高官显位并不值得追求,自己仅是大晋国的一名小小的中郎。冉闵死后,中原陷入混乱,卢氏家族为了躲避战乱而渡江南迁。卢循和他的父亲卢嘏居住在京口,由于根基浅薄且南迁时间较晚,未能获得官职,卢氏家族从此走向衰落,并不得不与一些南迁的低等士族和庶民联姻。卢循娶了孙恩的妹妹为妻,而他的姐姐则嫁给了徐道覆。
卢循胸怀大志,在江南地区享有盛誉的庐山僧人慧远禅师曾评价他:“你虽然具有高尚的风度,但内心却怀有不轨之志。”由于仕途无门,卢循被迫成为盗贼。
然而,面对刘裕的强大军队,义军难以取胜,卢循决定实施战略转移,率领舰队前往番禺,驱逐了当地的广州刺史吴隐之,并在此建立了新的根据地。
桓玄势力被彻底消灭后,刘裕掌握了东晋的大权。此时,卢循趁机向朝廷表示臣服,意图割据岭南,并获得东晋朝廷的认可。由于当时政局刚刚稳定,刘裕正忙于清除桓玄的残余力量,无暇顾及南方事务,于是顺势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同时任命义军另一位高级将领徐道覆为始兴相。
卢循接到任命后十分高兴,借着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机会,派人给刘裕送去了“益智粽”。作为回应,刘裕回赠了“续命缕”。
这两种礼物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端午节包粽子是中国古老的习俗,尤其在江南地区更为盛行。晋代有一种特殊的粽子,除了糯米外还加入了中药益智仁,煮熟后被称为“益智粽”。益智仁产自今天的海南和广西,因此卢循用此特产表达心意。而刘裕回赠的“续命缕”则是京口地区的传统习俗,当地人会在端午节用彩丝系臂以辟邪避灾、延年益寿。
卢循通过赠送“益智粽”暗示刘裕需要更加聪明才能战胜他;而刘裕则用“续命缕”表明卢循仅凭一条命是不够的,暗指未来的斗争将异常激烈。
当刘裕北伐南燕并围困广固时,徐道覆建议卢循趁虚攻取建康,成就大业,但卢循没有采纳。徐道覆亲自前往番禺劝说卢循:
“我们来到岭南,难道真的想一辈子待在这里吗?只不过因为我们不是刘公的对手罢了。如今刘公被困在坚城之下,短期内难以凯旋。如果我们利用思归心切的勇士突袭刘毅、何无忌等人,简直易如反掌。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只想保住一时的平安,等到三齐平定,刘公休整军队,只需一两年时间,朝廷必定会召你回建康。如果你抗旨不遵,刘公屯兵豫章(今南昌),派遣精锐部队越过五岭,即便将军神勇无比,恐怕也难以抵挡。当前时机千载难逢,我们必须立即行动。抢先攻克建康,摧毁他们的根基,即使刘公回来也无力回天。如果将军不同意,我将率领始兴兵马直指浔阳。”
在公元410年,卢循看到徐道覆的决心坚定,便决定全力支持,开始大规模建造战舰,筹备进攻建康的行动。
为了确保这一过程不被朝廷察觉,徐道覆精心策划了一个巧妙的欺骗计划。他派遣人员前往南康山(现今的梅岭)砍伐用于造船的木材,然后将这些木材运到始兴低价售卖。
由于木材价格低廉,当地居民纷纷购买,因此尽管有大量的木材堆积,却并未引起外界的怀疑。等到确定了出兵的具体日期后,他们迅速收集所有木材进行战舰的制造,在短短十天内就完成了大量战舰的集结工作。
同年二月,正当刘裕攻克广固之际,卢循领导的义军从始兴(现位于广东韶关西南方向)分两路北上。东路由徐道覆指挥,沿着赣水(现在的赣江)向浔阳进军;而西路则由卢循亲自带领,沿湘江向巴陵(今天的湖南岳阳)进发。
卢循显然吸取了孙恩通过海路攻打建康失败且缺乏稳固根据地的教训,并未选择直接利用水军优势攻取建康。相反,卢循的主要部队指向巴陵,意图夺取荆州;徐道覆的目标则是江州,准备伺机东进。两支义军进展神速,卢循接连攻克桂阳、湘东等地,逼近长沙;徐道覆也相继攻占南康、庐陵,直逼豫章。
在朝廷受到巨大震动后,紧急命令刘裕从广固迅速返回。刘裕留下刘穆之处理后续事宜,自己则匆忙赶回。
此时,江州刺史何无忌得知叛军逼近豫章,立即率领部队从浔阳南下,意图与徐道覆展开决战。然而,他的参谋们并不赞同这种仓促的行动。
长史邓潜之建议说:“国家的命运在此一举。卢循占据上游,战舰众多,我们不应与其正面交锋。应决开南塘堤坝,降低赣江水位,然后坚守豫章和浔阳。这样,敌军不敢轻易绕过我们去攻打京都。我们可以积蓄力量,等待敌人疲惫后再发动攻击,这是最稳妥的办法。如果现在冒险一战,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参军殷阐也支持邓潜之的观点:“卢循的士兵多为三吴地区的老兵,经验丰富,新招募的始兴溪子也非常勇猛,不能轻视。将军应该集结大军驻守豫章,等到朝廷各路援军到达后再发动总攻。仅依靠江州的兵力与敌军决战,恐怕会带来遗憾。”
但是,何无忌没有采纳这些建议,他调动了江州的所有水陆部队沿赣江南下,在豫章与义军相遇。徐道覆指挥数百名强弩手登上西岸的小山,向晋军船队进行猛烈射击。当时西风强劲,何无忌乘坐的小船被吹向东岸。
起义军的楼船借助风势向晋军船只逼近,晋军很快溃败。何无忌高声喊道:“拿我的苏武节来!”他手持符节站在船头指挥战斗。敌军越来越多,像乌云般压来,但何无忌毫无惧色,最终握着符节英勇战死。
随着晋军外围防线的全面崩溃,国内外一片震惊,建康陷入混乱。甚至有人提议保护晋安帝北撤,投奔刘裕。
刘裕此时已经返回下邳,用船只装载辎重缓慢前行,自己则率领精锐部队从陆路南归。当行至山阳(今江苏淮安)时,他听闻何无忌战死的消息,感到极为震惊,唯恐京都失守,便撇下大军,带领数十人日夜兼程赶往江边,向路人打听建康的情况。
一位路人告诉他:“贼兵尚未到达,若刘公归来,则无需担忧。”这表明东晋百姓对刘裕寄予厚望。刘裕闻言大喜,决定独自乘船过江。渡江时,风急浪高,部下们十分担忧。
然而,刘裕毫不在意,径直登上甲板,说道:“若天意助我大晋,风自会停止;否则,即便翻船又有何妨!”令人惊讶的是,船一动,风果然停了。刘裕顺利渡江,回到京口,这才让朝廷上下松了一口气。
各地援军纷纷抵达建康,青州刺史诸葛长民、兖州刺史刘藩、并州刺史刘道怜的部队均已到位,豫州刺史刘毅也在准备出征。
刘裕在京口给刘毅写信说:“往年与妖贼作战时,我们见识过他们的狡诈多变。这次他们侥幸获胜,更不可轻视。我们的战船即将修缮完毕,我和你一同前往。”由于深知刘毅心高气傲,刘裕担心他不听从自己的安排,于是又派刘毅的族弟刘藩前去劝说,并承诺平定叛乱后让他担任荆州刺史。
刘毅收到信后勃然大怒,对刘藩说:“之前我们只是因为他有些许功绩,暂时推举他担任盟主一职,你真的以为我比不上刘裕吗!”说完,愤怒地将信扔到地上,随即率领两万水军从姑孰向西进发。
卢循在长沙击败了刘道规的部队之后,打算进攻江陵。这时,他收到了徐道覆的来信,信中提到刘毅的水军已经开始西进,要求卢循派兵支援。如果能打败刘毅,荆州就能轻松拿下。
于是,卢循放弃了攻打荆州的计划,转而前往巴陵与徐道覆会师,两军合并后旗帜飘扬,沿江而下。起义军拥有超过十万名战士,战船密布江面,还有八艘高达四层、长十二丈的巨大战舰,绵延百里的舟车队伍声势浩大。
起义军与西进的晋军在桑落洲展开激战,结果刘毅惨败,不仅失去了所有的战船和堆积如山的辎重,还只能带着几百人仓皇逃窜。随着接连击败北府名将何无忌和刘毅,起义军士气更加高涨,准备东进京城建康。然而,当他们得知刘裕已经回到京城的消息时,卢循和他的将领们顿时面色苍白,打算撤回浔阳。
由于义军高层内部出现分歧,尽管徐道覆极力主张继续进军,但经过几天犹豫,卢循才最终决定率领十万大军向建康进发。这一决策标志着义军最初的战略规划发生了改变,即原本计划先占领荆江地区再伺机东进,但由于刘裕及时返回建康,这个时机就此丧失,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为什么义军对刘裕如此忌惮?不仅因为刘裕在对抗义军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更重要的是他赢得了义军将领们的敬重。他们与刘裕同属庶族出身,在对待刘裕的态度上,更多的是敬畏。例如,徐道覆总是尊称刘裕为“刘公”。
既然刘裕已经返回京城,为何徐道覆仍坚持进军?这是因为义军接连击败了何无忌和刘毅的部队,导致建康兵力空虚。即便刘裕能力超群,没有足够的士兵也难以作战。然而,卢循几天来的犹豫不决,让这个消灭刘裕的绝佳机会白白溜走。
在这短短几天里,刘裕有条不紊地进行备战,用重金招募新兵,并组织起防御工事,沿着长江设置了栅栏和堡垒,将主力集中在石头城。
当起义军抵达淮口时,刘裕登上石头城,看到江面上密布的战船,心中忧虑:“如果妖贼趁我们立足未稳之际,从新亭发动总攻,其攻势将难以抵挡,胜负难料。但如果他们退回西岸,我们就有了转机!”
徐道覆建议卢循烧毁船只,登岸与刘裕决一死战。然而,卢循行事谨慎,顾及士兵伤亡,不愿冒险,选择退至蔡洲观察局势,寄希望于晋军自行撤退。换作别人或许早已逃往江北,但面对的是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英雄刘裕。徐道覆叹息道:“我终究被卢公所误,大事难成。若我能有幸追随一位真正的英雄,天下何愁不定。”
卢循的犹豫给了刘裕更多时间来加强防线。刘裕迅速修建了查浦、药园、廷尉三处营垒,并派重兵把守。刘敬宣驻扎在北郊,孟怀玉位于丹阳郡西,王仲德在越城,刘默则在建阳门外,形成了四道坚固的防线。
见晋军毫无撤退之意,卢循只得下令进攻。战斗持续了两个多月,刘裕坚守不出。双方互有胜负。
真正杰出的将领懂得随机应变,根据战场形势创造新的战术。刘裕利用南燕投降的鲜卑骑兵组建了一支铁甲阵,由朱龄石、索邈等勇将率领。这支一千人的具装铁甲骑兵装备精良,战马披挂皮制马身甲,如同钢铁山岭般横冲直撞,使从未经历过外战的义军措手不及,最终大败而归。
由于粮草匮乏,卢循放弃了攻取建康的计划,退回浔阳,转向西进攻荆州。刘裕施展了一招釜底抽薪之计:一方面派遣王仲德、蒯恩、孟怀玉等将领追击敌人,自己则率大军随后跟进;另一方面建造大型战舰,由孙处和沈田子带领三千水军从海上奇袭卢循的老巢番禺。
徐道覆率领三万义军进攻江陵,在破冢(今湖北江陵东南)遭遇刘道规及其部将檀道济、到彦之所率荆州军的夹击,损失惨重,被迫撤回湓口(今江西九江境内),与卢循会合后向东进发。义军战船遍布长江,浩浩荡荡。
义军与东晋追兵在大雷(今安徽望江)展开激战,刘裕放火烧毁义军战舰,迫使卢循败退浔阳,逃往豫章,在左里下栅构筑防御工事。刘裕继续追击,突破义军防线,卢循仅带少数残兵乘船逃窜,分别向始兴和番禺撤退。
晋军向南挺进,紧追不舍。孙处与沈田子带领水师借着浓雾从海路奇袭番禺城,并成功将其占领,实现了对义军的战略包围。晋军随后攻克了始兴,徐道覆在此战中丧生。得知番禺沦陷后,卢循率领义军试图夺回该城,但遭到晋将孙处的顽强抵抗。与此同时,刘藩和沈田子指挥的晋军前来支援番禺,内外夹击之下,义军遭受重创,超过一万名士兵阵亡。
卢循带着残余部队向西撤退,而沈田子和孙处则紧随其后,在苍梧、郁林及宁浦等地多次击败卢循的军队。卢循仅剩三千余人,他们攻占了合浦,并与九真地区由李逊和李脱领导的五千余名俚族和僚族组成的义军汇合,共同进攻交州。
东晋的交州刺史杜慧度因父亲被义军杀害,决心为父报仇,他倾尽家财激励士兵,最终用雉尾炬焚烧敌船,再以弓弩猛烈射击,彻底击溃了义军。
面对失败,卢循心灰意冷,先毒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询问姬妾们是否愿意一同赴死。
大多数姬妾选择了求生,只有一个女子毅然决然地表示愿意陪伴卢循共赴黄泉。卢循冷笑一声,杀掉了那些不愿同死的姬妾,最后投水自尽。至此,持续十余年的孙恩起义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