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小儿子胡思杜:一生未婚,36岁在绝望中自缢,死后草草安葬

雨静月 2025-01-11 21:04:54

1957年9月21日晚上,胡适小儿子胡思杜在绝望中自缢身亡,年36岁。他留给堂兄胡思孟的遗信中说:当初未奉父母之命,甚悔,好在子然一身,亦无牵挂了。

逝世后,遗体被草草埋葬在郊外。直到 1962年胡适去世,他都不知道小儿子早在5年前就离开了人世。

胡适全家福

胡思杜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孩子,为什么会走向如此悲惨的下场,这一切还要从胡思杜本人说起。

胡思杜是胡适的小儿子,因长女胡素斐5岁时因病去世,成为胡适心中永远的痛,他把大部分爱都给了小儿子胡思杜。

年少时的胡思杜身体很差,为了不耽误学业,胡适特地请来自己的得意门生,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担任胡思杜的家庭教师。据罗尔纲回忆,胡思杜是一个即顽皮,又很聪明的孩子,两天就能读完《水浒传》,酷爱唱京剧,喜欢交友玩乐。大概是罗尔纲碍于胡适的面子,对胡思杜的评价比较委婉。事实上,胡思杜不愿意把聪明劲用在读书上,沉迷于玩乐,交友,整个就是一个纨绔子弟。

胡适和儿子

随着胡思杜的长大成人,胡适为了让胡思杜尽快改邪归正,有更好的发展,1941年胡适花费大力气把胡思杜带到美国读书。但胡思杜实在不思进取,没把学习放在心上,在美国读了两所大学,都没能顺利毕业。

胡思杜回国后,胡适任北京大学校长,很多人听说胡大公子“学成归来”,冲着胡适的面子纷纷伸出橄榄枝,邀请胡思杜去他们学校任教,但都被胡适拒绝了,毕竟知子莫若父,他知道小儿子不是研究学问的“那块料”。

之后,胡适将胡思杜安排到北大图书馆打杂,他用意十分明显,希望胡思杜在书香四溢的环境中沉下心来,多读读书。

胡适一家

1948年,胡思杜27岁,这一年成为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胡适选择携全家匆匆离开大陆,可唯独小儿子胡思杜死活不肯走,他要留下来报效祖国。劝说无用,胡适也不好干涉儿子的未来,只能尊重他的想法。然而,谁对历史都没有预见性,至此一别,父子俩再也没有见过面。

留下来的胡思杜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到华北大学学习,为了表忠心,胡思杜把父母留给他的一屋子藏书和一箱财物全部上交。

然而,在那个敏感时期,胡适离去不久,便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走狗”,胡思杜作为胡适的儿子,自然此受到牵连。在这场历史的浪潮中,胡思杜为了自保,他“大义灭亲”,坚定与父亲划清界限,还在报纸上发表《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一文,痛斥胡适。

然而,胡思杜的种种努力并未换来自己处境的改观。此时,正值成家立业之年的胡思杜,身份却始终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相亲对象一听闻他是胡适之子,便立刻退避三舍。

随着时代的洪流愈发汹涌澎湃,无数人被卷入其中,胡思杜带着敌人后代的标签,更是首当其冲,遭受了猛烈的批判。

胡适一家

在一次又一次的折磨中,胡思杜万念俱灰,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

1957年9月21日的晚上,胡思杜独自走回学院宿舍,呆坐良久后选择了自缢,年仅36岁。在他留给堂兄胡思孟的遗信中说:当初未奉父母之命,甚悔,好在子然一身,亦无牵挂了。余财600元及手表一块,皆留予你,以作纪念。逝世后,遗体被胡思孟草草安葬于郊外。

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胡适直到临终前都不曾得知,自己早已白发人送黑发人了。

胡适

回顾胡思杜的一生,开局之顺令人羡慕,得名师罗尔纲悉心启蒙,又有良机远赴美国深造,归国后更是轻松入职北大图书馆。然而,最终结局却如此凄惨:36岁未婚,自缢身亡,遗体被草草安葬。这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时代与历史的悲歌。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