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最大的遗憾:梁孟松回归中国后,自己芯片技术越来越差

互联网乱侃秀 2025-04-12 15:52:39

2024年,当三星半导体部门为3nm工艺的良率焦头烂额时,一定不会想到,一个中国人的离开会让三星的技术陷入如此困境。

而曾带领三星实现制程飞跃的梁孟松,如今回到中国加入中芯国际,再次帮助中芯国际崛起。

可以说,现在的三星,在3nm良率不足20%,而高通、英伟达等转投台积电的困境中,印证了这位芯片传奇人物的真正价值。

一、力挽狂澜的技术救星

2009年,台积电的一些内部风波让时年57岁的梁孟松负气出走。这位参与过台积电0.13微米铜制程、28nm工艺研发的核心人物,最终选择在韩国开启事业第二春。

当时的三星正困在28nm工艺泥潭中,与台积电20nm的差距看似难以逾越。

梁孟松的到来改变了游戏规则。他力排众议,跳过业界通行的20nm节点,直接押注FinFET立体晶体管技术。

2014年,三星14nm工艺横空出世,晶体管密度比台积电16nm高,功耗更低。这场豪赌不仅让三星抢下苹果A9处理器40%的订单,更让三星有了与台积电PK的勇气和能力。

二、断裂的技术传承

但是在2017年,梁孟松离开了三星,加入了中芯国际。

而这也成为了三星芯片技术落后的开始:2018年三星10nm工艺尚能维持竞争力,到2020年5nm节点却出现戏剧性滑坡。采用三星5nm工艺的高通骁龙888,功耗较前代暴涨20%,被戏称为"火龙芯"。

后来据称,三星5nm良率仅有35%,远低于台积电的80%,而到3nm时,良率只有20%,导致曾经的客户高通、英伟达都怕了,纷纷不敢让三星代了。

三、难以填补的人才缺口

事实上,如果懂芯片工艺的人都清楚,梁孟松的出走恰逢三星半导体工艺进入深水区。当制程进入5nm以下,量子隧穿效应、光刻精度等难题呈指数级增长,这恰恰需要梁孟松这类既懂基础研究又擅工程转化的"桥梁型"人才。

而对比台积电的稳健,三星的技术断层愈发明显。前者在7nm时代就建立起了整个核心团队,而三星至今仍在重复梁孟松时代的"集中攻坚"模式。一位前三星工程师坦言:"梁博士在的时候,他就像活体技术路线图,现在我们需要用三倍的人力试错。"

四、中国芯片的意外收获

就在三星陷入技术困局时,梁孟松在中芯国际完成三次工艺跨越。2019年带领中芯国际突破14nm,2020年实现N+1工艺(等效7nm),如今技术不再对外公布,但大家猜测,至少达到了等效5nm,真假未知。

这个技术虽然与顶尖水平仍有差距,但这位大神,依然用实际成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半导体行业向来有"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人才"的说法。三星的教训表明,技术突围不能仅靠个别天才,更需要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体系。当梁孟松在中芯国际培养出第三代研发团队时,曾经依靠他实现逆袭的三星,正在为当年的"人才断档"付出代价。或许正如ASML工程师所言:"芯片战争真正的胜负手,不在光刻机的数量,而在实验室里那些沉默的头脑。"

22 阅读:6025
评论列表
  • 2025-04-15 15:11

    原来世界各国所谓的高科技都有中国人重重的一笔

  • 2025-04-14 13:27

    韩国也要为傲慢买单

  • 2025-04-16 10:13

    人才难得。

互联网乱侃秀

简介:尽量不吹牛,实事求是聊聊科技、数码、互联网、创投等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