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标准版以97公里时速撞上施工路段的水泥桩,碰撞后12秒就窜出火苗,车门始终无法打开。等到救援人员破窗时,车里的三名23岁女大学生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家属在社交媒体上质问:"车企到现在都没主动联系我们,这就是他们说的负责任?"

事故发生后,小米公司很快发了声明,说当时车子处于驾驶员接管状态,碰撞前1秒退出了智能驾驶系统。不过他们的工程师团队也说,现场车辆损毁太严重了,没法判断门锁为什么失效。这些解释没让网友们满意,大家开始关注车子的电池问题。

宁德时代在4月2日突然发了个声明,说这辆事故车没用他们的电池。这个说法和之前雷军在发布会上说的不太一样,之前他说小米SU7用的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的电芯。有知情人透露,从2024年6月开始,小米标准版车型的电池是随机分配的,用户在买车的时候根本没法自己选。
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新能源汽车召回量比前一年多了将近一半,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是电池安全问题。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很多电池的能量密度都超过260Wh/kg,这个数字已经比国际上建议的安全标准高出一大截。

事故现场的锥桶没有被车子的自动刹车系统识别出来,这说明智能驾驶技术还有很大漏洞。国内现在用的碰撞测试标准是56公里时速,但实际发生事故时的速度普遍都在90公里以上,两者差距实在太大。特斯拉最近悄悄把"完全自动驾驶"改名叫"智能辅助驾驶",看来也是意识到问题。
更让人揪心的是车子的机械设计。小米SU7用的隐藏式门把手,断电后需要45秒才能解锁。这和发布会上雷军演示的"倒置电芯防自燃技术"形成鲜明对比——虽然电池的泄压阀能把火焰往下排,但乘客舱还是变成了逃不出去的铁笼子。

出事之后,蔚来、理想、小鹏这些车企都没出来说话。有业内人士透露,其实大家都知道高速碰撞容易起火,但现在大家都在比谁的续航里程长,没人敢先踩刹车。调查显示,现在七成消费者买车最看重续航能力,只有不到两成的人会关心碰撞安全。
北方地区的新能源车销量已经出现下滑,黑龙江的最新数据只有不到3%。社交平台上"电车还敢买吗"的话题讨论得热火朝天,很多原本想买电车的人现在都犹豫了。

遇难者家属的质问让整个行业坐不住了。听说新的碰撞测试标准要增加97公里时速的侧柱碰项目,还要强制所有车子装紧急逃生装置。宁德时代和小米以后可能不会再合作,但更大的问题是消费者对电车的信任危机。
有工程师私下说,现在车企都在赌事故概率。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电车起火事故都和电池有关。虽然专家们建议降低电池能量密度来保证安全,但消费者就爱看续航数字大的广告,车企也只好硬着头皮往上冲。

这次事故暴露出的问题实在太多。智能驾驶关键时刻失灵,隐藏门锁要人命,电池说换就换还不告诉消费者。虽然小米和宁德时代都在想办法撇清责任,但三条年轻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
现在最要紧的是,整个行业得拿出实际行动来。新的安全标准什么时候能落地?车企能不能别光顾着比续航,多花点心思在安全设计上?这些问题不解决,老百姓买电车心里永远不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