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主队”系列之国家队和CBA
||
毫无疑问,乔帅治下的中国男篮,特点非常明显——阵容高大化、打法团队化,对球员技术的要求是全面——五个位置能传球、能控球、能投篮。这自然也是欧洲篮球的特点,目前从刚打完的两场世预赛来看,中国男篮仍然是欧洲篮球的初学者——打法还不够成熟、战术还不够高效。
打哈萨克斯坦上半场行云流水,下半场陷入泥潭,打伊朗上半场味同嚼蜡,下半场却如沐春风,其实我们的实力是强过对方的,全场大部分时间应该是流畅的,出现问题,说明我们的战术配合还经不起持久的考验。
但是不管怎么样,中国男篮的欧洲风格已经初具规模,以前没有的快攻,现在有了,以前外线那么多空位,现在也有了,未来假以时日,反击快攻、传切配合和人员轮转这些体现球队风格的方面一定会做得更加游刃有余。
不过,到那会儿,中国男篮将接受更加强大的对手的考验——世界杯上来自欧美非三大洲的球队,巴黎奥运周期的成败便在于此。所以,12场世预赛结束后,最重要的工作一定是继续强化阵容、精进打法,不仅有球员个人的,也有球队配合的。
但问题是,留给中国男篮磨刀的时间并不算充裕,这次CBA联赛在3月1号开启第三阶段后,最晚5月初完成季后赛,稍事休整后中国男篮才会再次集结,留给中国男篮集训的时间大约是3个月左右。
3个月不算短,但球员从国家队回到CBA,那些之前学到的东西未必就能继续沿用,而从CBA,再到国家队,这又得一段时间适应和改变,所以从改变理念、扭转打法、到培养默契这点时间其实不够,如果时间更久一点岂不是更好?
但事实上,CBA的绝大多数球队的打法只会让乔帅更头疼——刚学的东西又被带跑偏了。
CBA仍然以传统篮球为主,不谈防守,内线的进攻比重要高于全队的战术配合或外线的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后卫或者小外再强也仅限于个人的成就,以前约瑟夫·杨多猛,之前效力福建的福建高登多强,江苏队的布莱克尼效率多高,但他们所效力的球队连季后赛都进不了。
所以,很多时候,5号位的强弱几乎决定冠军归属,谁要是没有个攻防一体的大高个,根本不可能成为强队,而现如今每支有竞争力的球队几乎都配有实力不俗的内线,广东的易建联+大汉、辽篮的莫兰德+桑普森、浙江的余嘉豪+赖特+刘泽一、上海的大王+奥布莱恩特、新疆的法尔、山东的沃特+陶汉林、同曦的阿丘儿+赵柏清……等等。
强如广东和辽宁也不免脱俗,广东的后场并不弱,但他们把埃利斯换成了大汉,辽篮的后场同样联盟顶尖,但他们签了桑普森,又请回了莫兰德。也就是说,联盟顶尖的球队对内线也很依赖,这种依赖的程度,远高于欧洲篮球。
澳大利亚也算是个欧洲特点居多的球队,去年两次大败中国时,他们内线也就是索恩·梅克和阿丘儿,两人都不算是那种能以一敌百的强力内线,澳大利亚的主角仍然是锋线和后卫。所以,与CBA联赛这些强队相比,他们并不依赖这种纯5内线。因为打法本身就是团队的,机会出在哪里没有太大的刻意性。
当然,相比之下,广东宏远可能是最接近欧洲篮球风格的球队,战术相对高效,内线鲜有背打,三分为主,反击辅助。
不知道乔帅在这次世预赛两场比赛的现场教学,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土教练有所启示,进而在执教球队时有所改变,现实点,CBA很大一部分的价值就是为中国男篮培养人才,也只有中国男篮取得了好成绩,CBA联赛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这是我们的特殊性。
那么,CBA自己玩一套,国家队和世界篮球玩另一套,终究只是自欺欺人了,这明显不科学,这个问题有必要深究。但愿有朝一日,CBA联赛和国家队能融合到一起。
现在,篮协或许还没有心思或者能力在整个CBA联赛推广欧洲篮球,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篮协绝对有必要去做点事情,既然国家队的成绩如此重要,那么,就得发挥我们的特色,而绝非像太平洋彼岸的放任自流、市场决定。本质不同,发展道路也绝对不能东施效颦。
CBA和国家队在风格上融为一体,全靠“市场”,是行不通的。当然,忽略“市场”的价值也是不可取的,至少,乔帅的国家队如果能取得成绩上突破,或许能最大程度刺激本土的教练——是不是需要改变些什么了?
天赋摆在那里,这两场但凡不练战术。自由发挥一样能大比分取胜。。。只能说目前战术体系还很僵硬。另外男篮是真几把没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