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村书记,农村人再熟悉不过了,村里人大大小小事情都要找书记,矛盾也好,困难也罢,可以这么说,农村里一些老人离开子女没关系,离开了村书记可不带劲。
洪水中心系群众的村干部
村书记是村里的领头人,是村里发展的总指挥,他们普遍学历不高、年纪偏大,来源各个社会阶层:有本村地道的农民、有退役军人、有企业家、有大学生村官等等。
如今不少的村书记除了一心服务村民与发展农村之外,内心还有一个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希望通过考试能够有个乡镇政府的正式编制。
“如果不能考试,当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乡政府院子里,几位村书记在议论着即将举行的入编考试,大家心里都有着共同的目标,碍于年龄又或是学历限制,有的村书记很遗憾不能参加。
这个考试就是近些年来的“五方面人员”选拔: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等五方面人员。有的可以直接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即使解决了公务员身份,还提拔副科级领导职务;有的选拔成为乡镇公务员;有的成为事业编干部。
但是,这样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特别是选拔进入领导班子,一个县也就两三个名额,这种考试不常有,以前两年一次,近些年几年一次,时间没有规律,所有留给村书记的考试机会并不多。
虽然竞争激烈,但对于村书记们来说,也是属于“寒冬”里的一点曙光,他们为此而不断努力。
他们的努力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贯彻执行好相关工作任务,服务好村民;另一方面为了获取更多的荣誉表彰,为参加入编考试增加筹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表彰可以加分,按照表彰部门级别高低确定加分值(各地不一样),这样一来还没有考试就手握一些分了,比其他人就有更多优势,考上的概率就大很多,但也有例外的,有的村书记文化水平高,他不需要任何荣誉加分也能考上,但相对于绝大多数文化差不多,年纪偏大的村书记来说,这个加分就非常关键了。
曾经遇到过两个村书记,在这个入编考试中比较典型:一位是10多年前的村书记老李在60岁那年考上入编立即就以干部职工身份退休(当时的正常是叫“三类人员”考试,两年一次,报考年龄60周岁以下。);另一位村书记是隔壁乡镇的,考上了副镇长,后来搞了二级主任科员,如今一级主任科员退休。
能够入编的固然可喜,然而,绝大多数没有入编的村书记卸任后的待遇与普通村民无异,甚至不如普通村民,因为没有事业也没有手艺。
所以说,吸收一部分村书记进入乡镇政府体制内工作,既是对优秀村书记的肯定,也是给予他们关爱关怀。
能够希望进入体制内,也是人之常情。人都是人不是神,进入体制内除了自身待遇提升了,在村里也有面子,最少不会让人说闲话:你这村书记没白干这么多年。
“寒冬”虽然很冷,但还是有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