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祭孔时面露难色,大臣遮住了墓碑上的一个字,康熙立刻就跪了!

新奇侃事 2019-08-06 16:41:43

了解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古代皇帝有一个习俗叫做“封禅”,一个皇帝如果将国家治理的很好,经济繁荣昌盛,政治安稳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并且得到了公认,那么他就有资格“封禅”了,也就是向上天证明自己的丰功伟绩。正因为这样,也只有个别明君才能享受到这个仪式。在古代,还有另一个仪式和“封禅”一样重要,那就是“祭孔”。不过和封禅不同的是,祭孔是每个历代皇帝都要做的一件事。因为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治国理念息息相关。可以说,孔子的儒学就是历代皇帝的指路灯。

除了元朝在蒙古族的统治下,没有进行过“祭孔”一事,其它朝代的皇帝,几乎都要祭孔。清朝第一个举行“祭孔”仪式的皇帝就是康熙,我们都知道,起初统治清朝的是满族,作为一个关外民族,统治了中原后,对汉人自然要进行打压。许多高压政策都是为了汉人专门定制,最著名就是大清朝的辫子了,所有的男人都要留“金钱鼠尾”发型,当时还流传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就是这样致力于打压汉人的民族,却依然没有放弃“祭孔”,可见孔子思想在整个中华都是极具影响力的。

当时的康熙也算是一代明君,为了笼络人心,尤其是最重视儒学的读书人的心,在上台不久后,康熙便将“祭孔”一事提上了日程。当时的祀礼规格为上祀、奠帛、祝文、三献、行三拜九叩大礼,所以流程还是非常多的。康熙二十三年,一大波宫廷队伍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山东曲阜,举办祭孔活动。康熙按照流程,先是听孔尚任讲了一番儒家著作《大学》,之后便开始献祭礼,行跪礼。到了跪拜流程,康熙来到目前,扫了一眼墓碑上的字之后,突然面露难色,接着便借口说身体不适,要休息一下。

旁边的大臣孔尚任看出了皇上的为难,他感到好奇,便仔细看了一下墓碑上面的文字,突然明白为什么康熙不想跪拜了,原来墓上写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康熙皇帝本来就是这个朝代的“王”,哪有“王”给“王”下跪的道理?于是机智的孔尚任找来一块布,将墓碑上的“王”字盖了去,然后告诉康熙,休息的差不多了,该行礼了。康熙十分不情愿的走到墓碑前,一看才发现“王”字被盖住了,当即就行完了跪礼。后来孔尚任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更加受到康熙重用,还被升为国子监博士。

1 阅读:6

新奇侃事

简介: 新奇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