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说起“断头台”你一定很难想象,它竟然被认为是“人道”刑具!这个看似血腥的工具,为什么被认为比任何自杀方式都要仁慈?
其实,断头台的设计原理是让罪犯在一瞬间失去痛感,不留任何痛苦,甚至比忍受长期折磨的死刑更为“宽厚”。
可是,听起来合理吗?到底它是如何“人道”的?为什么这种快速且果断的死亡方式,反而被称作“仁慈”?
贵贱有别的死法
18世纪的法国,死刑不仅是一种惩罚,更是一场展现身份差距的表演。贵族们享受着利落的宽刃剑,平民只配用钝斧慢慢折磨。
犯了重罪的平民更惨,要么被活活烧死,要么被马车拉着四肢分裂。就连小偷小摸这样的轻罪,贵族顶多掉个脑袋,平民却要在绞刑架上痛苦挣扎到死。
刑场上的呐喊、哭嚎和围观者的叫好声,构成了这个时代最黑暗的一幕。在巴黎的格雷夫广场,每周都会举行数场处决。这里成了当时最热闹的"剧场"之一,人们像是去看戏一样涌向刑场。
小贩们在人群中穿梭,叫卖着面包、水果和酒,仿佛这是一场欢乐的集市。贵族们则在临近建筑的包厢里,一边品着香槟,一边俯视着下面的"表演"。
他们甚至会为处决的"精彩程度"打分:刽子手的技术如何?死刑犯的表现是否"勇敢"?处决的场面是否足够"壮观"?
对于一些特别重大的案件,艺术家们会专门前来写生,把处决场面画成版画,在街头巷尾售卖。
这种处决场景的版画竟然成了当时最畅销的"艺术品"之一,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对死亡的扭曲态度。
一个医生改变了死刑史
约瑟夫·吉约丹医生看不下去了。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他深知人类的痛苦极限。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向国民议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主张:死刑应当平等。
世袭刽子手夏尔·亨利·桑松和琴匠托帕斯·施密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们合作设计出了这台著名的机器。
为了确保刀刃能够又快又准,他们还特意加装了32公斤的重锤。路易十六国王也参与了设计,他建议把刀片改成三角形,这个改进让处决更加迅速。
吉约丹医生的这个想法并非突发奇想。作为一名常年在医院工作的外科医生,他目睹了太多因处决不当而导致的痛苦挣扎。
有一次,他亲眼看见一个年轻女子被绞刑,却因为绳子质量问题而没有立即死亡,在半空中痛苦地抽搐了将近半小时。
这个场景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促使他开始研究更人道的处决方式。他查阅了大量的解剖学资料,研究人体各个部位的神经分布,试图找出能够最快结束生命的方法。
在设计断头台的过程中,他特别注重了刀片的角度和重量,确保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切断脊椎,让死刑犯在意识到痛苦之前就失去知觉。
讽刺的是,这种对"人道"的追求,最终成就了历史上最高效的处决工具。
从人道到血腥
1792年4月,断头台第一次在巴黎亮相。当天的"主角"是一个叫尼古拉·佩尔蒂埃的抢劫犯。
处决过程快得让围观群众都觉得无趣,没有惨叫,没有挣扎,一切都太"简单"了。民众甚至开始怀念从前那种充满"戏剧性"的处决方式。
讽刺的是,不到一年,这台机器就送走了它的设计者之一——路易十六国王。这位国王走上断头台时表现得异常平静,仿佛在完成一项他亲手设计的工程验收。
断头台的效率之高,远远超出了它的设计者们的预期。过去一天最多处决三四个人,现在一小时就能处决十几个。
刽子手桑松家族开始抱怨,说这台机器"抢了他们的手艺"。确实,过去行刑需要精湛的技术,刽子手们要花多年学习如何一刀毙命。
现在,任何人都能拉动绳索,完成处决。这种"去技术化"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死刑从"仪式"向"工业化处决"的转变。
处决现场的气氛也发生了变化,从前人们会为刽子手的技艺喝彩,现在他们只是麻木地看着机器运转。
甚至有人开始在断头台旁摆摊,卖起了"断头台模型",把这个死亡机器变成了某种怪诞的"纪念品"。
革命吞噬自己的孩子
法国大革命期间,断头台几乎成了巴黎的"地标"。它不分昼夜地工作着,处决贵族、平民、革命者、反革命者。
巴黎一个城市就有2639人死在这台机器下。曾经判别人死刑的法官,后来也难逃这个命运。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上断头台时,不知是否想起自己曾经支持过这个"人道"的发明。
这台机器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恐怖统治的进程。因为处决变得如此"容易"和"人道",人们对死刑的心理抵触反而减少了。
革命法庭的法官们开始大量签发死刑判决,仿佛这只是在处理一些文书工作。断头台的设计者托帕斯·施密特后来回忆说,他经常半夜被叫醒,要求维修机器,因为白天处决太多,刀片都变钝了。
更讽刺的是,一些革命者开始把断头台美化成"革命的圣器",称它是"净化社会的工具"。他们甚至给它起了个昵称叫"国民剃刀",仿佛它真的只是一个无害的理发工具。
而当这把"剃刀"开始割向革命者自己的脖子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怪物。
最后的告别
断头台的最后一次公开表演是在1939年。那天,德国连环杀手魏德曼的处决被拍了下来,影像传播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法国政府不得不把处决搬进监狱围墙内。1977年,一个叫哈密达·姜杜比的罪犯成为了法国最后一位死刑犯。直到1981年,法国才彻底告别了死刑和这台曾经被称为"人道"的机器。
这段时期的转变并非偶然。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死刑的残酷性第一次真实地展现在公众面前。魏德曼的处决视频在巴黎街头传播,让人们第一次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审视这种处决方式。
视频中,断头台的钝重声响,死刑犯最后的抽搐,鲜血喷涌的场面,都让人们感到不适。那些曾经在处决现场喝彩的民众,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些画面时,却开始质疑死刑的必要性。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废除死刑,认为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不应该用机器来结束生命。就连曾经支持死刑的保守派,在看到这些画面后,也开始动摇了。
政府把处决转移到监狱内,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回应这种社会情绪的变化。直到最后,断头台从一个公开的"表演道具",变成了见不得人的"羞耻之物"。
《——【·结语·】——》“断头台”的消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个为减轻痛苦而生的机器,最终成为了暴力与恐怖的代名词。
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善意的发明,也可能在人性的复杂面前变成可怕的工具。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在断头台被斩首,是否毫无痛苦?》网易
《断头台背后的故事:从残酷到人道的死刑变迁》阿健唠一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