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心先生”叶适
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人,
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叶适于淳熙五年(1178)中举,
历仕孝、光、宁宗三朝,
晚年隐居讲学于永嘉城外水心村,
世称“水心先生”。
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深远,学术自成一派,
世称“水心学派”,
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
并称南宋三大学派。
叶适在经济上主张“理财”,
其言:“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
又认为“理财”与“聚敛”不同,
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
淳熙十六年下半年(1189),
叶适出知蕲州,
铸造铁钱的“蕲州蕲春监”正属其职管范围,
到任后又兼任提举淮西铁冶司,
进一步主管淮西路的三个铁钱监。
(蕲州蕲春监、舒州同安监、光州定城监)
绍熙三年(1192),
叶适由蕲州升任尚书左选郎,
东返临安府。
在淳熙十六年至绍熙三年之间,
叶适出任地方时正好遇上“淮西铁钱危机”。
他知行合一,实地调查,上《淮西论铁钱五事状》,
梳理了“淮西铁钱危机”的来龙去脉,
提出了应对的建议。
附《淮西论铁钱五事状》 :
臣窃见近岁私铸铁钱散漫江淮,公私受弊,人情摇动,其事多端。幸蒙朝廷不惜厚费,特与收换,始得宁帖。臣昨在蕲州目见厉害,询采吏民,颇为亲切,今暂领兼司,所当随事补辑,务使淮人迄臻安静,谨具闻奏。
其事有五:
一曰开民间行使之路;
二曰责州县关防之要;
三曰审朝廷称提之政;
四曰谨诸监铸造之法;
五曰详冶司废置之官。
……(详文略)……
该文收录于《水心集》,
完整保留至今,
成为我们研究南宋“江北铁钱”的重要原始史料。
由于篇幅较长,
本篇摘取重要文段,
配合相关史料,
再与钱币实物相互印证,
借此复原“淮西铁钱危机”的前后。
二, “江北铁钱”与“淮西铁钱”的关系
乾道年间,
为隔绝铜钱北流,
南宋朝廷将淮南东西两路改为铁钱行用区,
史料中称为“两淮铁钱区”。
淳熙中后期,
“两淮铁钱区”大体上形成:
淮西路钱监铸造,淮东路盐场投放,
史料中称这些铁钱为“淮西铁钱”。
同时由“淮西铁冶司”统筹主管淮西两监:
舒州同安监和蕲州蕲春监。
绍熙年间,
京西南路与荆湖北路(长江以北地区)也改为铁钱行用区,
“两淮铁钱区”扩展为“江北铁钱区”,
贯通四川,
彻底隔绝了铜钱北流入金之路。
因此,
“江北铁钱”和“两淮铁钱”、“淮西铁钱”,
是继承和扩展的关系。
三,“淮西铁钱危机”的出现
淳熙五年十二月(1178),
朝廷恢复舒州同安监、舒州宿松监、蕲州蕲春监,
铸造铁钱,供应两淮。
受“汪革之乱”影响,
舒州宿松监于淳熙十年(1183)并入舒州同安监。
淳熙十二年(1185),
舒州同安监与蕲州蕲春监铸额定为每年各二十万贯。
舒州同安监的铸币质量相对稳定。
但是,蕲州蕲春监的铸币质量则逐年下降。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中载:
“就中淳熙七、八、九年中蕲春监所铸,字画精细,轮郭坚明,比于诸钱,又为精好。”
“十五、六年以至绍熙元、二,则顿成粗恶。”
“近因还司过蕲口镇,镇民诣臣称:扬、真、泰州,凡绍熙元年、二年蕲春监所铸钱,皆嫌粗恶,捡退不使。”
从江北铁钱实物来印证,
淳熙十五年至绍熙二年上半年,
蕲春监管理不善,
折二铁钱不断减重;
小平铁钱基本停产。
“淳熙通宝背春十六”小平试铸样钱/“绍熙元宝背春元”小平试铸样钱:
此外,
江南西路兴国军有大型铁矿,
流民逃卒汇聚于此,大量私铸铁钱。
此类民间私铸,
有的以流通的官铸折二铜钱为母印范:
有的以现有的官铸折二铁钱为母印范: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中又载:
“自淳熙七年至绍熙二年上半年,同、春两监通铸过四百余万贯。七年以前及他监所铸又未有数目。”
大量官铸铁钱,
加上官炉减重钱与民间私铸钱,
各式铁钱充盈于市,
物价腾贵,商贾不行,交易不畅,
由此爆发“淮西铁钱危机”。
四,“淮西铁钱危机”的应对
(1)查禁收换私钱
应对之初,
提点江淮湖北铁冶诸钱刘炜,
查禁私钱,操之过急,市邑关闭,两淮骚然。
楼钥《攻媿集》卷二八《缴刘炜监司差遣》载:
“虑之不审,处之不详,行一切之令而欲去积年之弊。”
袁夔《絜斋集》卷一一《楼钥行状》载:
“知和州刘炜,将漕淮西,以禁私铸钱而一路大扰而罢。”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中亦载:
“自禁私钱,百姓惩创,卖买交关,文文捡择。”
禁而不收,
升斗小民与市井商人大受其扰。
在朝臣建议下,
宋孝宗下令以
官会(东南铜钱会子/纸币)、官库粮米、售卖度僧牒等,
凑集数百万贯经费,
将民间私钱折价回收。
一禁一收,
历经数年才平息了此次危机。
相关史料见于:
《宋会要辑稿-食货》载:
(绍熙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知扬州钱之望言:“本路旱伤……准十二月十日诏,支拨镇江府陈次米十五万石,令淮东转运提举司日下般取,每石计破缺钱及私钱一贯四百文足收换。又乞已降指挥分拨镇江府桩管陈次米一十五万石……收换破缺及私钱每升十四文足……”从之。
《宋史》卷三六《光宗纪》载:
(绍熙二年十二月)庚子,复出会子百万缗,收两淮铁钱。
《文献通考》卷九《钱币考》载:
光宗绍熙二年,诏帅、漕司赈粜,收破缺铁钱及私钱。
(绍熙三年)又降度牒两百道换私铁钱。
(2)扩展行用区域
南宋在两淮行用铁钱的目的是隔绝铜钱北流,
但是在四川与两淮之间,
京西南路与荆湖南路与金国接壤并行用铜钱。
于是绍熙二年,
南宋政府将铁钱行用区域,
从两淮扩展至京西南路及荆湖北路(长江以北地区),
新增汉阳军汉阳监以铸铁钱供应,
补上了这个缺口。
“两淮铁钱区”扩展成为“江北铁钱区”,
初衷并不是为了“淮西铁钱危机”而特意为之,
但是在客观上,
为官铸的存量两淮铁钱提供了一个泄洪的区域,
为缓解危机起到了一定作用。
(3)加强钱监管理
叶适《淮西论铁钱五事状》中第四条:
何谓谨诸监铸造之法?
窃详兴监以来,所铸铁钱其轻重、薄厚、精粗、大小略为相等。就中淳熙七、八、九年中间蕲春监所铸,字画精细,轮郭坚明,比于诸监,又为精好。十五、六年以致绍熙元、二,则顿成粗恶。习久生弊,势亦宜然。昨铁冶司急欲取胜盗铸者,遂翻新样,四季别为字文。旧重四斤十二两,今增为五斤八两,新钱比旧大几一轮。臣窃以钱文宜一,轻重大小宜均,则民听不疑,行用不惑。季别一样,自铸工不能记忆,民间何由辨认。而新钱特大,形胜旧钱,常人之情,喜新厌旧,所以有只要新钱一说。岂可旧钱遂成无用?又特大者,自为贯辫,则可行使;分开互用,串联不合。臣细视之,新钱刻画粗大,其实不如旧钱,用铁虽多,钱体不重;但加比验,自可分明。兼照自淳熙七年至绍熙二年上半年,同、春两监通铸过四百馀万贯,七年之前及他监所铸又未有数目。前公私行用,官中自应保护旧钱。其新钱但当钤束监匠尽工铸造,深鉴末年之弊,必如初铸之精而已。若徒翻样增铁以自别异,深所未可。故湖广总所近有申请,以新旧官钱不同,未敢通用,正谓此也。臣已行下诸监,只以蕲春监淳熙七、八、九年钱样为准,务令精好,更不添两数及四季翻样,欲乞更赐圣裁。庶几民听不疑,新旧一等。
据此结合钱币实物可知,
“淮西铁钱危机”,
一方面是因为民间私铸泛滥,
另一方面是钱监管理不善导致官钱减重。
因此,
绍熙二年(1191)下半年,
表现优秀的舒州同安监率先将折二铁钱改大:
汉阳军汉阳监不落其后:
蕲州蕲春监先是以同安监的面文铸钱,
(或者停铸整顿,由同安监临时代铸)
然后知耻而后勇,改大折二铁钱:
此外,
由同安监援建而新增的光州定城监
紧随老大哥脚步,
先以“绍熙元宝”左右同二面文铸左右光二、上下光二、上下定二;
(左右光二/信阳王宇梁先生藏)
(上下光二/湖南成戊平先生藏)
再以“绍熙通宝”上下同二面文铸上下定二。
从钱型而言,
旧有折二铁钱的直径大多在27mm-28mm左右,
新铸折二铁钱的直径基本在28mm-30mm左右,
“新钱比旧大几一轮”。
从版式而言,
一年之内各监所铸有三到四个之多,
“四季别为字文”。
钱币实物与《淮西论铁钱五事状》所载正可相互印证。
我们从上文史料中还可以发现,
知蕲州并兼任提举淮西铁冶司的叶适,
一是反对增大新钱,
二是反对四季别为字文(版式),
认为“钱文宜一,轻重大小宜均”,
并且付诸了行动。
绍熙三年(1192),
蕲州蕲春监率先铸造“绍熙通宝”直读篆书“春三”铁钱;
光州定城监也同时铸造同一面文的“绍熙通宝”直读篆书“定三”铁钱;
(小平/扬州陶晓飞先生藏)
舒州同安监开始仍然坚持以“四季别样”的制度铸造:
“绍熙通宝”旋读真书“同三”铁钱,
最后还是依淮西铁冶司(叶适)的要求而铸造
与蕲春监相同面文的“绍熙通宝”直读篆书“同三”铁钱。
依照叶适的管理方法,
淮西铁冶司下属三监,
在绍熙三年上半年,
以统一的面文版式铸钱,
以背文区分钱监与年份。
在宋代铸币管理体系中,
经过上百年的经验积累,
形成以面文版式来区分钱监与铸期的制度,
以此起到管理稽核的作用。
即便南宋淳熙前后于钱背
或加铸数字代表年份或炉次;
或加铸汉字代表钱监,
但面文版式始终遵循这个制度,
现今尚可看面知背。
叶适统一钱监面文版式,
可谓是一种新的尝试。
但是,
当叶适升职调回临安府,
人去政息,
此法亦昙花一现。
五,文末彩蛋
{乾道四年二月}戊戌,置和州铸钱监。
{乾道五年八月}辛亥,命淮西路铸小铁钱。
-------《宋史》卷三四《孝宗纪》
此后,
和州铸钱监不见于记载,
推测是因为其地理位置远离铁矿和燃料供应,
在许子中筹措淮西钱监时被废弃,
迁移其官吏工匠至舒州建监。
那么,
和州铸钱监的监名是什么呢?
叶适先生的《淮西论铁钱五事状》给了我们答案。
……臣近以乾道、同安、蕲春、大冶、宿松、汉阳、定城新旧诸样官钱,钉版印榜,晓谕民间,令其从便行使;……
据此分析,
首先,
文中所列各监,
既有正常生产的同安、蕲春、汉阳、定城,
也有已经关闭的宿松、大冶,
因此文中并列的“乾道”并非年号,而为钱监之名;
其次,
以设置时的年号为钱监命名,
在宋代较为普遍,并非特例,
例如
北宋衡州熙宁监、梧州元丰监,
南宋利州绍兴监、邛州嘉定监;
最后,
在铸造两淮铁钱的钱监中,
设置于乾道同时监名阙载,
只有和州铸钱监,
因此锁定“乾道”为和州铸钱监之名。
六,结语
浩瀚如烟的宋代文献史料,
在漫长的岁月里大部分流散湮灭。
残留至今的资料,
我们应当加倍珍惜,
深入挖掘,与实物结合印证,
探索和复原宋代货币史的原貌。
——原创 周鲲 宋研中心 上海公博宋钱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