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一美女王映霞与名作家郁达夫的爱恨纠葛!

紫荆斋 2024-12-04 14:41:01

杭州第一美女王映霞确实很美,但她在晚年曾坦言,如果不是因为郁达夫,她也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王映霞,本姓金,1908年出生于杭州城一个富裕人家。

尽管是个女孩,但她是结婚6年的父母迎来的头一个孩子,所以备受疼爱。父母给她起了个小名“锁锁”。锁,拆分开,就是金、小、贝,即金家小宝贝之意。

锁锁长到三四岁,过继给外祖父王二南当孙女儿。外祖父王二南是个温文尔雅的读书人,还是杭州南社成员。王二南非常喜欢天生丽质、聪明伶俐的小锁,并给她起了个大名,叫王旭,号映霞。

在王二南的精心培养之下,王映霞年纪轻轻就精通音律,能写诗词。1923年,王映霞考入位于杭州城的浙江女子师范学校。因为人长得美,又有才华,所以被誉为杭州城第一美女。

在杭州女师,王映霞像许多同学一样,接触到了鲁迅、郭沫若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而郁达夫的作品,以取材独特、表现大胆著称,在青年男女中更是受欢迎。

1926年底,已经从女师毕业的王映霞随世伯孙百刚到上海发展。

有一天,刚30出头的郁达夫到同学孙百刚处拜访,遇到了正处于青春年华的王映霞,一见倾心。

而此前王映霞早就读过郁达夫的《沉沦》等作品,对彼时已经名满天下,还先后在多所大学任过教的郁达夫很是崇拜。

王映霞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自己崇拜的文学才子,又见其如此年轻,望向郁达夫的双眸自然就戴上了一层美好的滤镜。

很快两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1896年生在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他自幼丧父,两个哥哥又常年在外,因此在他成长的岁月中,家庭是缺少男性角色的,苦苦支撑着郁家日益贫困生活的,是他的母亲和姐姐。

所以,年少时,郁达夫就形成了自卑又敏感的性格。但是,郁达夫的学习能力特别强,成绩一直非常突出。

1912年,16岁的郁达夫考上了浙大预科班,17岁又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的名额。在日本,郁达夫先后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东京大学。

郁达夫在日本时,远离故国,生活孤寂,除了学习正式的功课,他还用了许多时间阅读欧美小说,再加上他独特的敏感细腻的性格,自然而然地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王映霞遇到郁达夫的时候,郁达夫文名正盛,而且是已经有妻室的成熟男人。郁达夫对正处于爱做梦年龄的王映霞来说,是有吸引力的。

而郁达夫对美丽的王映霞,也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他一封接一封的给王映霞写求爱信,言辞之恳切,语气之至诚,不是一个怀春少女所能抵御的。

而且郁达夫还承诺,自己会与原配离婚;和王映霞结婚后,也会让她做一个独立自由的新女性。并没有多少人生阅历的王映霞就这样被郁达夫迷得神魂颠倒。

1928年2月,郁达夫和王映霞举行了婚礼,婚礼地点就是西子湖畔的一家大旅社,彼时文艺界的名人来了不少。王映霞看着前来观礼的那些大名鼎鼎的文化圈名人,觉得非常满足和骄傲。

与郁达夫结婚后12年间,王映霞先后给郁达夫生下了5个子女。柴米油盐的生活,抚育子女的辛苦,让风花雪月的浪漫越来越少,而且他们在经济上并不富足。

1934年4月,郁达夫和王映霞从上海回杭州居住。因此,郁达夫在杭州买了一块地,于1936年营建了一处居所,即众所周知的“风雨茅庐”。

风雨茅庐名为茅庐,其实为洋瓦、水泥构造,有三间正房,五六间厢房,后面还有一个小花园,共占地一亩多。为了这一处房产,郁达夫前后花了16000大洋。郁达夫靠写文卖书而来的积蓄基本都花光了。

有时,为生活所迫,王映霞甚至还要替郁达夫去讨要被拖欠的稿费。而有一段时期,郁达夫思想苦闷,经常借酒浇愁,喝得烂醉如泥,甚至醉卧街头。

因此被柴米油盐的琐碎和养育孩子的辛苦,折磨得越来越没有耐心的王映霞,经常和郁达夫吵架。

而郁达夫是个敏感多疑又缺乏包容性的男人,他与王映霞吵架后,经常离家出走。刚开始,王映霞还会好言好语地哄他回来。后来自己都觉得委屈,自然就失去了耐心。

尤其让王映霞寒心的是,在一次吵架之后,郁达夫带着家里的500大洋,跑到北京和前妻孙荃相聚。

事实上,郁达夫虽然与原配夫人离了婚,但并没有让王映霞成为独立自主的新女性。

这样的生活现状绝对不是王映霞想要的, 因此夫妻感情越来越淡漠。

1938年春夏,郁达夫和王映霞曾经在武昌居住,他们的邻居是汪静之和符竹音夫妇。

有一段时间,郁达夫到前线劳军。而王映霞找到符竹音,说想“借用”一下她的丈夫汪静之,以便在郁达夫回来前完成她去医院打胎的计划。结果汪静之真的陪同王映霞到医院打了胎。

后来汪静之到郁达夫家去看他回来没有,结果不但没有见到郁达夫,也没有看到王映霞的身影。据王映霞的儿子讲,母亲前一晚根本就没有回家。

等汪静之第二次到郁达夫家去探望时,王映霞居然与汪静之大谈戴笠家如何富丽堂皇。

其实在王映霞与戴笠关系暧昧之前,郁达夫曾经在家里发现过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写给王映霞的情书。

结果夫妻两人因此发生口角,王映霞离家出走。郁达夫见王映霞一去不回,就在《大公报》上刊登“寻人启事”,表示不介意王映霞带走细软衣饰及现金、契据等,只希望她告之地址,以解家中老母及孩子们的想念之情。

郁达夫此举无异于把夫妻间的私事公之于众。据说戴笠就是趁此机会,以调查许绍棣为名,介入了王映霞的生活圈。

后来,经人劝解,夫妻二人在表面上言归于好,但实际上彼此不信任的根苗已经种下了。

1938年12月,因为战争原因,王映霞和郁达夫一同前往新加坡。

1939年3月,郁达夫影射妻子“不贞”的一组旧体诗《毁家诗纪》,在杂志上发表。王映霞看到之后,愤怒异常,也写了《一封长信的开始》《请看事实》两篇文章予以回击。

在公共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两口子彻底撕破了脸。

1940年,王映霞和郁达夫的婚姻走向了终点。

1942年4月,王映霞再婚嫁给了钟贤道,二人相伴白头。

而郁达夫也于南阳再娶,又生下一子一女。

1945年9月17日,因从事抗日活动,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