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里有段经典台词:
“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
你真的想要吗?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当年无厘头的笑料,却在今天道出了许多人的问题:想要却又不直接表达,想要对方去猜,也以为对方自然应该知道的。
明明需要帮助,却不直说,留下一句:“你忙吧”;
明明想挽留,却总是摆个冷脸,还一个劲儿让对方走;
明明想要心仪的礼物,却拿“我觉得太贵了”来试探对方的心意......
想要但不说,宁可自己一个人在心里憋屈,可往往又因为对方没能满足自己而心生猜疑、怨怼:
“TA怎么一点都靠不住啊?”
“TA到底是不是真的爱我?”
“TA怎么一点都不懂我?”

或许,猜测可能是对的,但有没有可能对方真的不了解我们的想法呢?
对方或许也在猜测:“你真的想要吗?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有句老话说:女人心,海底针。
这也成了许多人调侃女性心思难懂的经典名句:为什么女人总是想要却不说呢?

关系的破坏,
是从“你应该懂我”开始的
前几天,朋友W和我分享了她的一件事。
那天,是她和老公的结婚三周年纪念日。
逛商场的时候,W试了一条裙子,在镜子面前反复看了又看,非常喜欢,连售货员都说,这条裙子仿佛是为她量身定制的。
“你喜欢就买呗”,他老公说。
W一听格外开心,但一看吊牌,价格要上千了,心里又有点舍不得:“啊?这么贵啊,要不算了吧。”
在她老公心里,W一直是个比较勤俭的人,就以为她真的不喜欢,就带着W离开了。

可打从店里出来的那刻起,W就闷闷不乐的,老公问她,她却说没事。
下午看电影时,因为老公记错了场次,W生了很大的气:“我们结婚3年了,你一点都不在乎我,根本没把我放心上。”
W越想越委屈,说到后面,语气里带着哭腔。
面对妻子的指责,老公一脸懵:“老婆居然这么重视这场电影?但也不至于发这么大火吧。”
摸不着头脑的老公让W更加生气,最后两个人不欢而散,现在还在冷战。
W觉得,结婚这么多年了,老公应该懂她,自己那么喜欢那条裙子,而且又不是买不起,为什么不给自己买呢?
我问她:“那你说你要了吗?”
她说:“我不说,他就想不到要给我买吗?难道看不出来我真的很喜欢吗?”

朋友一直是一个很体贴的妻子,这也让她老公十分不解:怎么就记错了电影场次这么件小事,会生这么大的气。
而朋友不解的是,在一起这么久了,为什么老公还是不懂自己?
她在责怪老公没有领悟到自己的需求,这份情绪憋在心里,从其它的小事上爆发出来,破坏了关系。
在我们眼里,她不仅没有表达出自己的需求,甚至还有些“无理取闹”。
生活中,有很多像W一样的情形,因为对方没懂自己而置气,但却忽视了其实我们压根没有说过自己想要什么:
“下雨天打不到车,想着老公怎么不来接我,于是一回家就生闷气”;
“吐槽同事不好相处,老公一本正经分析原因,于是心里就格外烦躁”;
“饿着肚子回家,发现老公在沙发上打游戏,心酸委屈一起涌上心头”;
“晚上刚把孩子哄睡着,出来发现老公没收拾餐桌,火气会蹭的冒出来”;
“身体不舒服,不想去参加家庭聚会,老公还一个劲儿催促,看对方就格外不顺眼”;

因为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事情的发展总是无法按照自己的预想去进行;
而期待的落差,又会给自己带来强烈的负面情绪,让自己失望、伤心。
看起来,是我们遭遇了“关系危机”。
但其实,关系危机背后,是自己的心理危机造成的:你应该懂我,所以哪怕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

“我不说”的背后,藏着不同的心酸
有时候,我们不说,是因为觉得那样好像不礼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小时候去亲戚家,明明很想吃桌上的糖果,但就是不说,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心里一直期待着对方能问一句“要不要吃糖呀?”
即便对方做出了邀请,我们也还会假意拒绝,这么来回拉扯几个回合。
最终吃到了糖还好,吃不到,背地里一定会哭鼻子,甚至有时候,还会怪怨亲戚小气。

现在看来,其实不礼貌只是真实情绪的一个包装,核心内在是:害怕被拒绝,害怕体验到被拒绝后的羞耻感。
当一个人童年时的家庭教育比较严厉,常常被打击和否定,那么TA就会经常处在压抑感受的状态中。
“可以吃这个吗?”“不行,不卫生!”
“可以玩这个吗?”“不行,太危险了!”
“可以……”“不行!”
在这样的互动下长大的孩子,内心会溢满各种情绪:提出需求的羞愧、目的没达成的挫败、被拒绝的窘迫,这让他们的内在力量格外虚弱。
这种复杂的情绪,会在成年后每一个想要“说出口”的当下,涌上心头。
所以就有了开头所说的,“明明需要帮助,却不直说,留下一句:你忙吧”,其核心其实是害怕被拒绝。

而长期处在被拒绝、被忽视的状态下,往往还会让人生出一种“不配得感”。
比如重男轻女的家庭,好的东西从来都是留给弟弟,自己只能用“边角料”;
比如自己的需求从来没被好好回应过,对于被忽视已经习以为常;
比如得奖了却从来得不到夸赞,产生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好?
所以他们的“不说”,其实是觉得“我不配”,因为对自己的不认可已经深深刻在了骨子:我永远是不够好的,不配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长大后,在与人相处中,甚至会表现出冷漠拒绝的样子。因为知道得不到,所以宁可自己先“说服”自己:“我不想要”。
一吵架就摆冷脸、一生气就拉黑、一遇到冲突就想让对方走,这种情形,是将压抑需要、放弃需要当成了一种防御性的手段。

还有一种情况,是像朋友W一样,高估了这段关系里,对方对自己的了解,对伴侣还存在“全能幻想”。
当我们还在婴幼儿时期,内心会产生全能幻想,幻想自己是全能的,自己想要的都能得到。
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母亲是全能的,是她带给我们食物和安全,只要自己哭闹,母亲就会马上赶到身边,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
成年后,作为我们最亲密的伴侣,我们会将全能幻想转移到伴侣身上,认为:“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我的需求。”
但对方会觉得:“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

话要说出口,爱才能更紧密
梵高有一句经典名言:“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这句话戳中了无数人不被理解的内心,但很少有人还有下半句:“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没有人热爱永恒的孤独,梵高也是,人生来就渴望认同感和安全感,喜欢被倾听,喜欢被肯定,喜欢被关怀。
与其被动等待那个人走过来,为什么不主动说“我要”呢?
走出“不要”的安全区,或许很难,但爱,是需要表达的,也是需要引导的,可以从现在开始,学会“敢要”,让爱流动起来。

第一步,自我关怀,从善待自己开始。
善待自己,就是以温柔的、抱持的态度对待自己,以友爱的方式理解自己。
比如当我们感受到痛苦时,或者不敢表达时,可以温柔的抱抱自己,在内心里对自己说一些安慰的话语:
“我看到你的痛苦了,我理解你的胆怯了,别怕,我在,我会陪着你。”
“你是一个成年人哦,你是很有力量的,相信自己,你可以的,说出来,没事的。”
一个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意见和情感的人,或许从来没有长大,因为我们的内在小孩,停留在了被拒绝的那一刻。
而成年之后的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去带领那个“童年的自己”走出来。

第二步,敢说“我要”,练习正向表达。
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是敢要,也敢于被拒绝的。
要知道成年人的给予与获得,一定是建立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
当然,未必一定是物质上,也可以是情感上的相互回应。
在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也让对方感到ta的需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这能够使得对方更愿意回应我们的需求。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去掉在对方身上的“全能幻想”;
我们的伴侣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把对方过度理想化,往往也伴随着高期待,期待越高,受挫的感觉就越强;
与其让对方猜心思,不如打直球。
如果对方拒绝了,我们也可以在成年力量的加持下,拥抱内在小孩,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当我们学会真实的表达需求,学会有效的沟通交流,就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体验一路升级带来的成就感;
在每一次微小而盛大的进步中,看见自己的变化。
希望看这篇文章的你,也能看到自己不说背后的故事,从而得到治愈。
有时候,我们不敢表达,是压抑了真实的自己,和自我失联了;
卢熠翎老师的“3天勇敢做自己体验营”,会带领你进行深度的自我探索,看到你“不说”背后的恐惧;
帮助你认识全新的自己,只有自己变好了,关系才会越来越好哦。
亲爱的,你也有想要却没说出来的经历吗?


*本文由张德芬主笔团成员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李小豆
编辑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