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出身窦氏的窦婴,为什么会和自己的姑母窦太后处处作对呢?

一个人的历史本人 2023-02-18 18:00:16

在西汉的历史上,有个很奇怪的人,他的名字叫窦婴,他出身窦氏外戚,靠着自己的姑母窦漪房,才有了入仕为官的机会,但他却总是和窦太后过不去,无论是汉景帝时,还是汉武帝时,都和皇帝连成一线,却不被皇帝待见,还差点把窦太后气死。为什么窦婴会处处和窦太后作对呢?人的起点是出身,终点是性格,一切还得从窦婴的出身开始说起。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婴是窦太后远房兄长的儿子,他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交朋友,因此门下的门客很多。窦婴和战国时的四公子很像,就是喜欢养士自重,这样的人自视甚高,当然他也有这个本钱,既有出身又有能力。因此在汉文帝的时候,窦婴被派去做吴国的国相,这可是个很不好干的活儿,吴王刘濞和汉文帝之间矛盾重重,而他的儿子又被当时的太子刘启所杀。因此,很多到吴国做国相的大臣,都不明不白的死了,只有窦婴毫发无伤。但因为水土不服,窦婴生病了,随即被免去国相的官职,成为这个闲散之人。

等到汉景帝刘启继位的时候,他让窦婴做了詹事,不过这是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官儿,对于窦婴这样有能力,又有想法的人来说,自然很不满意。惹了窦婴这样的人,让他不感到不高兴,后果可是很严重的。在不久后,汉景帝组织的一次家宴上,窦婴就立刻让所有人,对自己瞩目了一把。

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这里要提到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梁王刘武,他是汉景帝刘启的亲弟弟,也是窦太后最喜爱的小儿子。刘启继位后不久,梁王刘武进京拜见,窦太后很高兴,于是小范围的搞了一次家宴。

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卮酒敬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善传梁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这个时候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汉景帝刘启的薄皇后,没有为汉景帝生下一儿半女,因此,尽管汉景帝的子嗣并不少,但立谁为太子,却一直没有拿定主意。这次家宴大家都喝了不少,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汉景帝刘启从容的说:“我千秋之后,将皇位传给我这个亲弟弟梁王,其他的人,我还真信不过!”请注意,这里用的是从容,也就是汉景帝刘启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情绪变化。

实际上刘启的这番话,就是说给母亲听的,让母亲开开心罢了,把皇位传给弟弟梁王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种事情说出去恐怕没有人会相信。而且在这是个家宴上,除了窦婴这个窦太后的侄子之外,全都是汉景帝后宫的妃子,在这么个环境下,汉景帝就没有把自己说的话当做金口玉言。窦太后尽管听着汉景帝的话很顺耳,但她也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心眼儿小,不会把皇位交给弟弟的。至于梁王呢?对于哥哥说要把皇位传给自己这件事,他也只听听而已,并没往心里去,尽管心里是美滋滋的。但谁都知道,天下间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怎么会把孩子的皇位,交给自己这个弟弟呢?

有一个人当真了,就是这里面唯一的一个外臣窦婴,他举起酒杯,借着敬酒的机会,对汉景帝说道:“陛下,高祖皇帝创立大汉以来,都是子承父业,这是大汉的祖制!您怎么能喝点酒,就信口雌黄,要把皇帝之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呢?臣认为您这么做,是万万不可的!”窦婴这话说的,让汉景帝的态度,马上从从容变成了尴尬。

梁王刘武倒没什么,本来他就不想做什么非分之想,他二哥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很清楚。当初就是因为下一盘棋争输赢的缘故,就用棋盘砸死了吴国太子,导致吴王刘濞一直耿耿于怀。但有个人是真生气了,这个人就是窦太后,她认为自己这个侄子,窦家唯一有点出息的人,居然胳膊肘往外拐掉炮往里揍,给自己这个姑母不留任何面子。

因此,窦婴根本不是在帮汉景帝的忙,而是在指责汉景帝做事不妥,汉景帝、梁王、窦太后,三个人都被他得罪完了。窦婴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想必心里就都有数了。

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婴这么做后果很严重,窦太后开始憎恨自己这个侄子,不仅让窦婴连个詹事的闲置都没法干,还把他从窦氏门籍中彻底清除出去,就是把他扫地出门,窦婴想进宫见窦太后是不可能的。窦婴干脆来了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起了自在闲人,对朝政大事不闻不问。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上了前线,但周亚夫毕竟是外臣,得有个信得过能力还可以宗室,要不然万一周亚夫靠不住,那就麻烦了。现在宗室之中有能力的人,除了窦婴之外没有第二个人,于是汉景帝叫窦婴进见,准备委以重任,但窦婴推辞说自己身体有病不能胜任。窦太后都感觉有点挂不住了,“窦婴,你没病,就算有病,如今国难当头,你作为宗室也要当仁不让,难道还要我这个姑母,向你这个侄子认个错不成吗?”“太后,陛下,如今让我做大将军可以,但需要启用两个人,否则臣万万不能奉诏!”本来是向领导要资源做事,却搞成了和领导谈条件,这就是窦婴!说好话,做好事,缺一不可!

窦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还和我讲起了条件!”汉景帝心里很不高兴,但表面上没有发作,还问他:“你说说看,是那两个人?”窦婴说:“陛下,武必用栾布,文必用袁盎!”“栾布?是不是老了点?袁盎,那不是个因贪污而贬为庶民的人吗?”“陛下,栾布曾在前朝做过兵马都尉,现在尽管退隐林下,但在军中影响力很大,同时他还可以号召关东游侠们,加入平叛队伍!”“好,栾布可用!那么袁盎?”“袁盎是个老谋深算的人,他在吴国做过国相,门生故吏很多,用他可以收吴国的士人之心!”

窦婴把汉景帝赐给他的黄金,都放在家里的走廊上,所有将校按需可任意取用,自己没有留下一分钱。窦婴是很有能力的人,栾布不仅带来自己的三千家丁,还号召了河北游侠一千人,瞬间就凑够了上万人的队伍。窦婴把荥阳牢牢的控制在手里,让粮草辎重可以源源不断的供给周亚夫的大军。

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封窦婴为魏其侯。天下能人异士尽归于魏其侯窦婴的门下。汉景帝在朝堂议大事时,条侯周亚夫、魏其侯窦婴说一不二,其他列侯大臣们无人与敢与之对抗。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在窦婴和周亚夫的帮助下,栗姬之子刘荣被立为太子,魏其侯窦婴则做了太子太傅。能够做皇帝的老师,是窦婴一直梦寐以求的事情,三年后,太子刘荣被废,窦婴和周亚夫数次争辩,都不能改变汉景帝的主意。窦婴又犯了牛脾气,他称病不朝开始闭门谢客,做起了隐士。

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侯窦婴在蓝田南山下,休息了几个月,他手下的宾客,很多朝中的老臣,都劝他赶紧出山,不要再隐居下去,可窦婴就是听不进去。劝人是一门技术活,既要能让对方接受,又要用巧妙的方法,这些人显然没说到窦婴的心里。

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很多人劝窦婴,窦婴不接受,那是因为没有掌握方法,没有把事情说得通透,梁人高遂就是个高明之人,他把这件事情的利弊说的十分的通透。“将军,有一件事情你要想清楚,能给你富贵的人是皇帝,对你最亲近的人是太后,如今太子刘荣被废,不是你这个太子傅的问题,而是皇帝的太后的主张,你怎么能去争辩呢?如今你闭门谢客,托病不出,躲在这里逍遥自在,这不是向天下人说你是个明白人,而皇帝陛下是个糊涂蛋吗?”窦婴是个有脾气的人,但却不是个糊涂蛋,也不是个固执的人,他想明白了,做出反应还是很快的。他开始正常上朝,只是对很多事,闭上了嘴巴,做到不说、不争、不问。

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看到自己这个侄子越来越有出息,窦太后也很高兴,刚好国相空缺,他便对汉景帝说:“我看窦婴不错,给他个机会,让他做丞相怎么样?”汉景帝笑了笑,对窦太后说:“母亲,你不会认为是我心胸狭隘,不给窦婴机会吧?”“看你说的,我怎么会有那个想法呢?”“母亲,窦婴这个人喜欢自以为是,还沾沾自喜,从来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这样的人不能为相。因为他不能够持重,不能让大家信服!”最后汉景帝选择了建陵侯卫绾为相,卫绾这个人没什么突出的能力,但就一个特点令汉景帝满意,那就是持重!

窦婴不仅是与窦太后作对的问题,他从骨子里,就没有服过任何人,汉景帝、汉武帝也是一样。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并不是什么黄老之术和儒家思想,这种国策的之争。而是因为窦婴这个人自视甚高,不肯屈就于人,高傲的头颅从不低下,产生分歧的根源在于,只要不和他的意见一致,他就会跟你对着干。他不屈从于任何势力,只屈从于自己认为的道理,窦婴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