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广告的陷阱

宝影观看生活 2025-03-08 05:11:45

【沈坤原创观点,全文2900字,阅读需要9分钟】做品牌营销需要投入广告,这似乎是企业界和营销界普遍的认知,但很少人真正懂得广告该怎么做?更不会有人提出这样的反问:没有广告怎么做营销?所有人被营销需要广告,广告等于营销的逻辑给套牢了,于是,几十年来,我们的时代早已经不是三四十年前了,但我们的认知,尤其是对广告的认知和运用,却一直停滞不前,广告思维还是几十年前的。

内行人都知道,作为商业广告,一般的层次是两个,第一是直接贩卖产品,就像当前我们广告界正在力推的自卖自夸定位广告,这也是最基础也是最肤浅的广告,欧美国家已经完全不用了!第二是创意广告,不直接贩卖产品,而是通过创意让受众得到某种启迪,产生与产品之间的联想,从而建立品牌美誉度,欧美企业的广告几乎都在第二层次,国内还在第一层次混,因为广告人认为,国内消费者看不懂,且卖不了货。

国内早期的广告是以“部优、国优”或实行三包为主,后来升级为卖点广告如乐百氏的27层净化,再后来推行定位广告如某某某专家和炫耀销量第一,如每年卖出的杯子绕地球N圈,每10罐凉茶7罐是加某宝等,都是迷恋定位的人弄出来的,如今更是发展到了开始把累计的销量都搬出来了,什么累计卖出多少玩面,累计卖出多少个饺子,累计N亿人消费等等,不信大家看看电梯里的广告,几乎全都一个模子出来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广告主,是投入了巨资的,从普通框架海报,到更大面积的户外广告,都是按照块数和时间以及画面面积来计算的,影视广告更是以秒来计算费用的,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下,容不得我们的企业老板和广告人有更野的思考,只能以最精炼的卖点语言,来达到促进产品销售的作用,所以才会诞生,在影视中连喊N遍品牌名称和产品名称的极端粗暴广告。

急功近利的思想驱动,使得我们的企业老板、营销人和广告人,想到广告就是提炼产品卖点和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因为这两个策略似乎已经被认定,对消费者的心智认知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未经科学认证,只是广告人的臆想),并且已经成为广告人的教科书中,于是,一个又一个的王婆卖瓜式的广告(令人厌烦的王婆卖瓜)就这样出笼了,广告业每年还为此从中选择好的广告评价为优秀广告哈哈!

这又是为什么呢?简单啊!不需要煞费苦心,轻松地按照模板和套路走,就能完成广告的整个制作,何必自找麻烦?即便有点想法的广告人,想突破一下局限,弄出个很牛逼的创意广告,但绝对会被企业老板枪毙,因为他们都会认为,消费者看不懂卖不了货,这不是浪费钱吗?我相信有这样的广告人,但毫无疑问做不了主,所谓创意也全得听广告主的,于是,走创意路子的广告念头就此消失。

那么,消费者为啥讨厌广告?其实这是人性的特点,人性中我们对不断重复且又缺乏内涵的东西有着本能的反感,哪怕是笑话,你听多遍就会产生反感;而品牌广告中又是粗暴的直接贩卖,都是令人讨厌的自卖自夸,就像一个人在你面前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自我夸耀自己有多么优秀,你会喜欢吗?你会认真听吗?要放在40年前的商品紧缺时代,是能产生效果的,但现在不能了,为啥?

因为现在是产品泛滥时期,每一个行业都有成千上万的同质化产品,各个产品类别中,几乎都有更完美的替代品;各种商业业态也变化多端,24小时便利店,社区超市、电商、直播带货、微信超市等无处不在。严格来说,我们已经不缺商品,也不再稀罕商品,消费者的购物也开始变的理性,不再盲目相信打广告的品牌,而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寻找更物美价廉的,因为他们知道,广告的费用,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既然消费者讨厌这种没有丝毫营养的广告,为什么广告媒体上这种王婆卖瓜式的广告层出不穷呢?因为思维的局限,突破不了传统的广告营销理论,更突破不了自身累积起来的经验,广告嘛,不卖产品还叫广告吗?于是,企业界、营销界和广告业,就一头扎进“如何让广告更有效”的思维陷阱中,而不是“没有广告如何做营销?”的突破性思维。

如何让广告更有效的思考诞生了定位,因为70年前,美国的两位广告人发现,在广告中诉求一个差异化的定位概念,能在消费者心智中产生有利于产品销售的认知,这会让“浪费的一半广告费找回来”,比如,确立行业第一第二概念,就会在消费者的心智中,产生该产品比其它产品更优秀的认知,从而选择广告产品,客观来说,这是一种令人信服的逻辑。问题是,几十年过去,现在还这么玩能有效果吗?

说出来你不相信,它还是有效的!因为我们的消费者比较简单,会把那些经常投放广告,或者经常在广告中看到的品牌商品,当作有实力的或者可信任的企业和品牌,哪怕广告中说了什么并不清楚,这就是一个死循环,也是企业品牌运作中非常头疼的问题,每年必须要有固定的广告费用预算,这已经成为惯例,接下来就是这笔预算交给哪家广告公司的问题,好像不投广告,这企业的品牌营销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实际上企业营销总监或者品牌总监都非常清楚,每年的广告预算都在逐年增加,甚至与营收和利润的增长不成比例,大家内心都知道,广告的效果在锐减,但为什么谁也找不到答案。当然,你可以归根于媒体的多元化,比如互联网去中心化的诞生,各种自媒体的泛滥,消费者接受信息的多渠道化等等,这些都是表面都能看到的变化,实际上更严重的是我们看不到的变化,那就是消费者内心的需求变了。

现在的商品确实是泛滥了,但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种压力带来的情绪焦虑,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灵魂的苍白,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每天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戾气已经使得我们的社会像是一间泄漏满煤气的房间,一点火星就会引爆。在此等社会现实面前,我们的企业,继续向消费者投放诸如此类的低级的广告还有意义吗?消费者会买账吗?

所以,我对当下国内企业的品牌营销做出了一个沈坤式的判断:现在的广告,都是为了广告而广告!丝毫不考虑消费者的感受,只想通过广告来达到贩卖产品的目的,简单粗暴自私肮脏!所以,这类广告投入再多的费用,带来的也只是一点可怜的知名度,永远建立不起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我把这类营销,归类为肤浅的“产品营销”,上升不了更高级的“品牌营销!”

什么叫品牌营销?回答这个问题前,先阐述一个我的观点“产品,满足的是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一个产品,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比如牙膏就是为了刷牙,喝水就是为了解渴,吃饭就是为了温饱和美味,喝酒就是为了酒瘾和应酬等等。能满足物质需求的商品太多,随便那个都可以替代,所以,产品营销的力量受到限制。

品牌呢?“品牌是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的!”一个消费者断然拒绝一个品牌,选择另外一个品牌绝对是有内在逻辑理由的,就像某界汽车销量锐减,而小米汽车销量猛增,消费者自然是接受到了某种品牌的信息,跟随内心的好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网上都说苹果手机的信号不如安卓的手机,但苹果的销量依然名列前茅,显然,品质优劣有时候不是唯一的选择,对品牌的喜好才是决策的关键。

董明珠声嘶力竭的叫喊“格力空调质量全球第一”但消费者依然在买海尔、美的、奥克斯的空调,甚至是小米的空调,导致格力营收下降,而美的和小米的营收暴涨。你还认为质量好的产品就一定受市场欢迎吗?重视品牌吧,因为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基本要求。所以,当一个品牌在广告中过分强调品质的优秀和所谓的差异点,那么,这个所谓的品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永远只能算是一个商标,难以上升到真正的品牌。为什么?请继续关注我的下一篇文章《更省钱的新广告诞生》

0 阅读:3

宝影观看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