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大渡河的18勇士,新中国后,授衔最高的一位是什么军衔?

彩樱飞舞梦 2025-01-04 17:32:06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35年的大渡河,湍急的水流拍打着岸边的巨石,发出深沉的轰鸣。

面对这条300米宽、水深20米、暗礁密布的天险,红军的十八位勇士却毫不退缩。

他们没有装备精良的工具,没有先进的武器,甚至连一艘完好的船都没有,但他们却硬生生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杀出了一条血路。

后来,这些人的名字载入历史,而其中一位的命运更是让人唏嘘。

他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危难到新生的全过程,成为“十八勇士”中授衔最高的人,却也因为一段争议,始终保持沉默。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切要从红军长征说起。1935年,红军在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开始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这些战役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但摆在红军面前的,却是大渡河这个天然屏障。

对岸驻扎着敌军主力,河面宽阔,水流湍急,连敌人都觉得没有必要重点防守,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根本不可能跨越。

然而,红军偏偏要破这个“不可能”。

当时担任前线作战指挥的是杨得志,他接到的命令是在安顺场渡口强渡大渡河。

经过侦察,他发现对岸虽然有敌军驻守,但兵力并不算多,只有一个营。

问题是,红军手头的渡船早已破损不堪,且敌人的火力封锁也相当严密。

杨得志召集部队开会商议,最终决定派出一支敢死队,趁敌人尚未加强防守时,迅速渡河,建立阵地,掩护后续部队过河。

敢死队由17人组成,加上指挥员孙继先,一共十八人。

他们的情况说实话并不乐观。

渡船破旧不堪,船工只有四个,而且其中两人甚至不确定自己能否坚持到对岸。

可勇士们没有退缩,他们分成两批,先由熊尚林率九人强渡,随后孙继先带领剩下的八人紧随其后。5月25日清晨,第一批勇士登船出发,河对岸的敌人发现后立刻开火,子弹像雨点一样打在河面上,渡船多处中弹漏水。

但这群人硬是凭借着红军渡口部队的火力掩护,成功登岸,并迅速建立起了阵地。

当第二批勇士抵达后,十八人合力击溃了敌人的反击,将对岸的敌军打得节节败退。

更令人震撼的是,在如此激烈的战斗中,这十八人竟然无一人牺牲。

随着更多红军战士渡河,敌军最终被彻底击溃,大渡河强渡战役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这一战不仅粉碎了敌人对红军的围剿计划,也为后来的北上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

然而,历史并没有给这十八人留下太多喘息的机会。

长征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战斗中牺牲,或者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病倒再也没能站起来。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当年的十八勇士只剩下了两人。

而新中国成立后,唯一见证了这段历史并亲自参与渡河的孙继先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十八人中军衔最高的一位。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那孙继先的名字或许会像其他英雄一样,被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但偏偏,他的“十八勇士”身份在后来却引发了争议。

有人认为,他是指挥员,不应该算作渡河的十八人之一。

甚至在一次军委会议上,这个问题还被提了出来。

会议上有人建议,以后所有宣传中都改为“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

面对这样的质疑,孙继先却没有为自己辩解。

他只是低声说了一句:“我能说什么?能说自己是勇士吗?”

孙继先的低调为他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但也让他的子女感到不平。

孩子们问他,为何不站出来澄清?他却语重心长地说:“长征路上,红军的每一位战士,都是英雄。

至于是不是勇士,有什么好争的呢?想想那些牺牲的同志,我觉得争这个很羞耻。”他的回答让人心酸,也让人肃然起敬。

不过,另一位历史亲历者杨得志却替孙继先鸣过不平。

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孙继先确实是十八勇士的一员,这一点毋庸置疑。1985年,杨得志在回忆录中明确写下了当年十八人渡河的事实,为孙继先正名。

但即便如此,孙继先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1990年,他在济南病逝,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将自己的部分骨灰撒在大渡河里,他说:“我要伴着这条河,向后人讲述这段历史。”

有人说,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是否被认可,而在于他是否在乎这种认可。

孙继先,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