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分五种:有能力又好的,有能力又坏的,没能力又好的,没能力又坏的,能力一般不好不坏的。
什么叫有能力呢?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和手段去成功推行或者维持一件事情,这就是有能力。什么叫好呢?皇帝是国家领袖,他的好也是他的义务,即必须是推动国家不断进步和强大,让所有子民吃饱穿暖。这和巩固统治是不冲突的,可以说是利益一致的。
然后我们再看看清朝的皇帝,这个“昏”是什么定义?昏字面有“糊涂、昏花、看不清”等含义,从这些含义角度说,清朝的确没有昏君也是说得过去的,其实这个角度说历史上昏君并不多,不止清朝如此,当然昏的在国家角度还有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这个任何封建王朝是躲不开的,清朝难道就不会?不可能的。
这里单纯讲皇帝有没有看不清形势的情况,说实在的,这个角度清朝皇帝的确没有看不清当时世界形势的,相反,大部分对当时西方世界的变化一清二楚。在康熙时期,康熙就已经接触了当时世界最前沿的物理、化学和机械工艺,甚至医学都有涉及,在乾隆时期,乾隆已经很了解西方的革命形势,法国君主被推上断头台他也知道,甚至他已经预感到清朝终究会走上这条道路,他在努力延缓着。在嘉庆时代,后来继承皇位的道光在面对天理教徒冲击的时候手持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火枪,一枪一个,以精湛的枪法和装备,用一己之力击退了冲击紫禁城的叛乱教徒。光绪在亲政指挥吃了甲午败仗后,果断想到变法来救国,挽回自己的权威,赢得了新政派的支持,但是在御前会议上又强调选拔内阁成员要以“满洲为本”,赢得了守旧派的支持,政治手段玩得很溜,吃败仗一波操作下还能赢取一片好评,这能力真是强(让慈禧感觉到了威胁,也注定这种变法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清朝的皇子教育制度也是非常完善的,继承制度更是有能力者上,没有谁是铁饭碗,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哪个是太子,这种选拔制度下,不会像晋朝一样,弄个傻子当皇帝。所以他们不昏,反而个个聪明甚至有能力的不少,但是为什么国家会是这种结果?
因为虽然他们不昏,但是他们坏,他们的不昏决策最大出发点是自己的利益第一,而这个利益并不靠对外掠夺,而是对内掠夺(他们也试过对外掠夺,但是对外可以拓展农耕资源地带的掠夺基本失败,清朝周边对越南、缅甸都打不过,但是当时属于荒凉的地带拓展都挺顺利的,当然今天也得感谢清朝努力去保住这些不方便种地的边疆,而不是学习俄国几百万美元把阿里斯家卖了,因为资源在现代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能种地了,还有各种矿产,气候地形资源等),清朝在对内割草的同时不能给予足够养分(大部分财力还得养着一大群满洲八旗),到了后面反而被外部参与进来掠夺,内部遭受双重掠夺,这时候才想起得给底层一些活路了,关东的篱笆也拆了,允许百姓们去闯关东了,再不允许,估计老家都保不住了,可惜太迟了。
按照钱穆在《中国政治历代得失》中所说的,清朝就是个部族政权,典型特色就是私心极重。按照现代说法就是清朝统治者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私心重的人能力越强危害越大。这样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利己目的,甚至有一定的长远规划,他们靠自己能力足够让自己过上好生活,但是前提是大家得一起被坑,毕竟不被坑哪来他的好,他一飞冲天就是靠踩着大家的。但是放在国家统治或者公司治理上,这就是大家的灾难。
对,他们不昏,但真的是坏了。
清朝不光对臣子严格,对皇帝更严格,清朝皇帝敢长时间不上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