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杀金圣叹的巡抚朱国治,后来去哪了?吴三桂:开膛枭首

世人皆知金圣叹惨遭朱国治所害,却不知这位以"哭庙案"闻名的江苏巡抚,最终落得个开膛枭首的下场!1661年,朱国治以"诸生倡乱抗税"的罪名,将金圣叹等121人判处秋后处斩。当时的朱国治,可曾想到12年后自己也会命丧黄泉?这个被《清史稿》列入"忠义传"的朱国治,究竟是何等样人?他为何会被吴三桂处以如此残酷的死法?这其中又有着怎样曲折的故事?
一、朱国治其人
顺治四年,江南一带来了个新官,这位新官便是朱国治。说起朱国治的出身,倒也颇为显贵。他是汉军正黄旗人,自小便在八旗子弟中长大。不过,与其他八旗子弟不同的是,朱国治对读书倒是颇有兴趣。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朱国治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一名贡生。这在当时的八旗子弟中并不多见。顺治帝对这个既通文墨又懂兵法的汉军旗人格外青睐,很快就将他委以重任,派他担任固安知县。

固安知县这个职位,在当时可不是个小官。固安位于京师南大门,是进京必经之地。朱国治在固安任上,表现出了极强的能力,短短几年就筹建了多处驿站,整修了道路,使得南来北往的商旅往来更加便利。
这一系列政绩,让朱国治在官场上如鱼得水。他先是被升任为大理寺卿,后来更是被委以江南重任,担任江苏巡抚。在江南这块寸土寸金之地,朱国治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一面。
江南百姓都说,自打这位新任巡抚上任后,家中的银钱就像长了翅膀一般飞走了。朱国治在任期间,不仅加重税赋,更是变着法子搜刮民脂民膏。他常常以查税为名,派人挨家挨户搜查,稍有不从,就以抗税的罪名重罚。
苏州城里有个说法,说这位巡抚大人的府邸里,每天都有大量的银两运进运出。百姓们私下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朱白地"。这"白地"二字,说的就是他横征暴敛,把百姓的钱财搜刮得一干二净。
顺治十七年,苏州城内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的吴县县令任维初为了追收欠税,竟然下令鞭打百姓。不仅如此,他还亏空了常平仓的漕粮。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苏州城,引起了士绅们的强烈不满。

面对士绅们的抗议,朱国治非但不查办任维初,反而与其沆瀣一气,共同打压那些敢于抗议的百姓和士绅。他甚至扬言:"但凡有人敢闹事,就是与朝廷作对!"
这种霸道行径,让江南一带的百姓苦不堪言。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说朱国治在江苏任上短短几年,搜刮的银两就超过了前任巡抚十年的总和。而这些银两,大部分都流入了他的私囊。
更让人愤慨的是,朱国治还笼络了一批地方官员。这些官员为了讨好他,往往对他的贪腐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主动帮他打压那些敢于抗议的百姓。在他们的纵容下,朱国治在江南的势力越发膨胀。
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顺治十八年初。这一年,一场震惊朝野的"哭庙案",彻底改变了朱国治的命运。这场案件,不仅让他在江南的统治走向终结,也为他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二、"哭庙案"的真相

顺治十八年三月初,苏州城内的孔庙前聚集了一百多名士人。表面上看,这些人是为了悼念刚刚驾崩的顺治帝,实则是为了给江苏巡抚朱国治递交状纸,为民请命。
这场请愿并非无端而起。就在半个月前,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不仅下令鞭打百姓,还亏空了常平仓的漕粮。消息传开后,苏州城内人心惶惶。一些读书人看不过去,决定联名上书,请求巡抚大人严查此事。
递状纸的那天,正值寒春时节。百余名士人跪在孔庙前,恭恭敬敬地向顺治帝的灵位行礼。他们打算借着悼念的机会,将状纸呈交给朱国治。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朱国治接到状纸后,不但没有处理任维初的问题,反而大发雷霆。他当即下令衙役将在场的士人全部抓捕,并扬言要严惩这些"不识抬举"的读书人。

就这样,一场本该和平的请愿活动,演变成了一场血腥的大案。朱国治以"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的罪名,将这些士人投入大牢。在狱中,这些读书人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有的被打断手脚,有的被活活打死。
在被捕的人中,金圣叹是最受瞩目的一位。实际上,金圣叹并未参与"哭庙"活动。但是,事发次日,他写了一篇名为《十弗见》的杂文,声援这些请愿的士人。这篇文章很快就传遍了苏州城,也传到了朱国治的耳中。
朱国治深知金圣叹在江南的影响力。他担心如果不处置金圣叹,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效仿。于是,他下令将金圣叹列为"哭庙案"的首要犯人,并派人四处搜捕。
金圣叹得到消息后,立即躲藏了起来。但是两个多月后,他还是被抓到了南京。在狱中,金圣叹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幽默。他央求狱卒帮他送一封家信出去,特意叮嘱不要让知县看到。信中写道:"杀头,至痛也,灭族,至惨也。圣叹无意得此,呜呼哀哉,然而快哉!"
狱卒果然将信交给了知县。知县打开一看,上面只写着:"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食,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这封信后来在苏州城内广为流传,人们都说金先生临死前还不忘戏弄官府。

经过一番严刑拷问,朱国治最终将金圣叹等一百二十一人判处秋后处斩。这场审判引起了朝野震动。许多人都说,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冤案。但是,在当时的形势下,没有人敢为这些士人说话。
"哭庙案"之后,朱国治在江南的统治达到了巅峰。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无休止的非议。就连一些清廷重臣也开始对他的所作所为表示不满。眼见形势不妙,朱国治开始谋划着如何全身而退。很快,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就摆在了他的面前。
三、匆忙逃离与短暂平静
"哭庙案"发生后不久,朱国治突然收到一封家信,说是他的父亲病重。这个消息来得正是时候,朱国治立即上书朝廷,请求"丁忧"回乡。
按照清朝的制度,官员在任期间若是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乡守孝二十七个月,这便是所谓的"丁忧"。不过,这项制度对八旗官员并不适用。作为汉军正黄旗人,朱国治本不该享受这项待遇。

但朱国治还是提出了请求。此时的朝廷正在调查江南士绅投奔郑成功一事,朱国治在江南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康熙帝似乎也想借此机会平息江南的民怨,便破例准许了朱国治的请求。
朱国治得到批准后,连夜收拾行装,连新任巡抚韩世琦都还未到任,他就匆匆离开了江苏。据说当时他只带了几个随从,轻装简行,坐着一条小船悄悄溜走了。
朱国治的这种行为引起了朝廷的不满。大臣们纷纷上书弹劾,说他身为封疆大吏,擅离职守。康熙帝大怒,下令将朱国治降五级,并革去官职,发还故里。
回到老家后,朱国治过上了平民生活。这一过就是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里,江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韩世琦上任后,立即着手整顿吏治,平反冤案。不少在"哭庙案"中被牵连的家庭得到了平反。
而此时的朱国治,每日在家中种菜养花,倒也清闲自在。他还专门找了一块地,种上了几株梅花。这些梅花开得极好,引得不少文人雅士前来观赏。有人问他为何独爱梅花,他只是笑而不答。

不过,朱国治并未就此甘心平淡。他四处结交权贵,打点关系。这十年间,他走访了不少在朝为官的故交,希望能重新回到仕途。
机会终于来了。康熙十年,云南边境不靠,朝廷急需一位熟悉军务的大员坐镇。有大臣向康熙帝举荐了朱国治。他们说,朱国治虽有过错,但毕竟是八旗子弟,又熟悉军务,正是合适的人选。
康熙帝思虑再三,最终决定给朱国治一个将功赎过的机会,任命他为云南巡抚。这一任命颁布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朱国治的东山再起,也有人说这是他的催命符。
就这样,在蛰伏了十年之后,朱国治再次走上了仕途。他收拾行装,带着家眷,往云南赴任去了。然而,他不会想到,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更大的风暴。在云南,一个叫吴三桂的人正在暗中谋划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四、云南巡抚任上的转折

康熙十年的云南,局势远比朱国治想象的要复杂。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吴三桂的势力,还有众多土司割据。朱国治刚到任时,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
大理知府派人送来一份礼单,上面明确写着要送给朱国治三千两白银。这在当时的云南并不是什么稀罕事。自从吴三桂入主云南后,当地官场上下都养成了这种送礼的风气。朱国治不但照单全收,还让人带话给大理知府,说这点银子太少了。
这件事很快就在云南官场传开了。其他州县的官员见状,也纷纷效仿,你三千两,他五千两,争相给朱国治送礼。短短几个月时间,朱国治就收了近十万两白银。
不仅如此,朱国治还把主意打到了军饷上。当时云南驻军众多,每年的军饷开支都是一笔巨款。朱国治借着检查军饷的机会,扣下了一大笔银子。
有一次,云南总兵杨起隆向朱国治报告说,士兵们已经三个月没领到饷银了。朱国治不但不理会,还把杨起隆训斥了一顿,说他不懂体恤朝廷困难。杨起隆气不过,当场就和朱国治吵了起来。

事情很快就闹到了吴三桂那里。吴三桂当时正在筹划反清大计,不想节外生枝,便把这件事压了下来。但是,军中的怨气却越积越深。
康熙十一年冬天,昆明城内发生了一件大事。几百名没领到饷银的士兵冲到巡抚衙门,要找朱国治讨说法。朱国治见状不妙,赶紧躲进内衙,还让衙役把大门锁死。
士兵们在衙门外喊了一整天,都没见到朱国治的人影。最后是吴三桂派人来说情,才把这件事摆平。但是从这天起,朱国治就开始注意打探吴三桂的动向。
很快,朱国治就发现了一些异常。吴三桂经常深夜召集心腹开会,还秘密调动军队。朱国治立即派人给康熙帝送信,报告这些情况。

康熙十二年初,朱国治又收到消息,说吴三桂要调动大军去锦州。这个消息让他警觉起来。锦州位于关外,是通往京城的重要门户。吴三桂为何突然要带兵去那里?
就在朱国治准备再次上奏康熙帝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十一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吴三桂预定北上的前三天,他突然派人邀请朱国治、按察使李兴元等人去府上议事。
这个邀请来得蹊跷。当时的云南,谁都知道朱国治和吴三桂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吴三桂为何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发出邀请?朱国治还来不及多想,事态就急转直下。
五、吴三桂起兵与最后结局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昆明城内一片肃静。这一天,吴三桂在府中设宴,特意邀请了朱国治、按察使李兴元、云南知府高显辰和同知刘昆赴宴。几位大员刚到吴府,就发现府内戒备森严,到处都是全副武装的士兵。

宴席刚开始,吴三桂就摊牌了。他说自己已经决定反清复明,要几位大员一同参与。在场的官员都没想到事情会来得这么突然。按察使李兴元当场就表示不愿意参与,云南知府高显辰和同知刘昆也纷纷表态效忠朝廷。
轮到朱国治发言时,他不但拒绝了吴三桂的要求,还当场破口大骂。他指着吴三桂的鼻子说:"你吴三桂身受国恩,不思报效,反而背信弃义,真是狼心狗肺!"这番话彻底激怒了吴三桂。
吴三桂立即下令将几位大员押下去。他原本想给这些人一个改过的机会,没想到朱国治竟然敢当面辱骂他。当天晚上,吴三桂就下令处决了朱国治。
据当时在场的一位吴府幕僚回忆,朱国治被带到刑场时,吴三桂特意派人问他是否愿意投降。朱国治不但不答应,反而破口大骂。最后,吴三桂下令将朱国治开膛破肚,然后再砍下头颅示众。
朱国治的人头被挂在昆明城门上整整三天。吴三桂还在城门上贴出告示,说朱国治在江南为官时曾残害忠良,今日的下场是他罪有应得。这个告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这才知道,原来当年"哭庙案"中被害的金圣叹等人,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朱国治的死讯传到京城后,朝廷上下一片哗然。有大臣上奏康熙帝,说朱国治虽有过错,但最后能够为国捐躯,也算是将功赎罪了。康熙帝采纳了这个建议,追赠朱国治为太子少保,并将其列入《清史稿》的"忠义传"。
在朱国治死后,他的家人也受到了朝廷的照顾。康熙帝特意下令抚恤其家眷,还让他的长子袭了职。不过,朱国治的人头一直挂在昆明城头,直到吴三桂死后才被取下。
朱国治的结局,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议论。有人说他是咎由自取,也有人说他最后能够拒绝吴三桂的招降,也算是有了担当。但更多的人则感叹,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江苏巡抚,最终竟落得如此下场。
而在江南一带,当地百姓听说朱国治的死讯后,都说这是老天有眼。当年被他残害的那些无辜之人,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据说在金圣叹的墓前,有人专门摆了一桌酒菜,说是要告慰这位才子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