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糖尿病日这一重要的健康纪念日前后,全球范围内关于糖尿病的权威数据陆续公布,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不足25%,而血糖、血压、血脂三个关键指标的综合达标率更是低至5.6%。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项关键健康指标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由此导致90%的患者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不仅严重消耗了家庭的经济资源,更让患者个人生活陷入苦闷,家庭承受巨大压力,甚至面临致残致死的严峻威胁。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专家们联合发出呼吁,糖尿病的防治策略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从过去单一重视降血糖,转向综合防控,实施“三高共管、六病同防”的全新策略。所谓“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往往合并存在,互为影响。若管理不善,将引发冠心病、脑卒中、肾脏病变、眼底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并发症等六种主要并发症,这就是“六病”,它们直接关系到心、脑、肾、眼、足和神经系统的健康。
一、三高共管
1、血糖达标、长期稳定
在血糖管理方面,首要任务是确保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并维持长期稳定,避免大幅波动。血糖的大幅波动比稳定性高血糖的危害更为严重。例如,餐前血糖4.2,餐后血糖9.2,两者相差5,超过了理想的3.3的差距,即表示血糖波动大。为此,患者需要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或饮食结构,使餐前血糖适当升高至如5.2,餐后血糖降低至如8.2,从而缩小差距,达到血糖更平稳的状态。空腹血糖正常值应保持在4.4-7之间,餐后血糖正常值则为4.4-10。此外,每三个月测量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是反映近两到三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金指标”,应将其控制在7%以下,方为真正有效控制血糖。
2、血压控制更严格
为了维护心脑血管健康,糖尿病患者对血压的控制要求更为严格。一旦血压超过130/80毫米汞柱,就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高血压患者必须坚持服用降压药,并每天监测血压。高血压不仅会加重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眼底病变和肾病,而且血压每下降10毫米汞柱,冠心病、脑中风等血管病变及死亡风险就能降低35%。因此,血压的正常值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
3、降血脂保护心脑血管
高血脂是导致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其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尤为显著。约6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6以下,心血管疾病风险可降低25~55%,死亡风险下降43%。血脂控制的标准包括:总胆固醇<4.5毫摩尔/升,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1.8毫摩尔/升,高密度脂蛋白>1.1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7毫摩尔/升。
二、六病同防
防治并发症的关键在于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由于大部分并发症早期无明显症状,只有通过筛查才能及时发现,且许多并发症如眼病和肾病,在早期阶段治疗是可逆的,一旦进入中晚期则难以逆转。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根据病程长短定期进行全面筛查:
1、冠心病筛查
通过心电图检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问题。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脏超声、冠脉造影等也是评估心血管病变情况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如有心前区不适、闷胀疼痛、心律不齐等冠心病征兆,应立即就医检查。
2、脑卒中筛查
头颅CT和核磁共振是早期发现和鉴别诊断脑卒中的主要手段,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则有助于判断血管狭窄程度和是否存在闭塞、痉挛。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说话不清楚、手脚麻木等脑卒中征兆,应立即就医。
3、肾病筛查
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通过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可以及早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即应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查,之后每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
4、眼底病变筛查
糖尿病眼底病变早期对视力无显著影响,但一旦视力出现问题,往往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增大。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立即进行眼底检查,之后每年检查一次,散瞳后检查更为准确。对眼底病变可疑者,应进一步做眼底荧光造影检查。
5、糖足筛查
糖尿病足是常见的致残性慢性并发症,患者应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糖足筛查,包括足部物理检查和足部动脉搏动情况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感觉异常和动脉供血不足。
6、周围神经并发症筛查
糖尿病周围神并发症变主要表现为双侧肢体手脚疼痛、麻木、烧灼感、蚁走感等感觉异常。有典型症状者容易被发现和诊断,无症状者则需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来判断是否存在病变。
综上所述,面对糖尿病这一全球性健康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更加全面、系统的防控策略,通过“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实现早期干预、综合管理,从而有效控制病情,减轻患者痛苦,提升生活质量,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