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在茶城捧回那饼"八十年代老茶"时,手都在发抖。老板信誓旦旦说这是香港回流的老货,棉纸上的虫洞都泛着沧桑。直到上个月,我在茶友会上看见一模一样的"虫洞"整整齐齐列在茶饼边缘,才惊觉自己交的何止是学费。

普洱茶
一、时间在说话:真正的岁月从不完美
老茶就像老人的皱纹,该长在骨头上而非画在脸上。真正的老棉纸边缘必定有自然的毛边,茶油渗透的痕迹像水墨画的晕染,绝不会出现刻意做旧的"对称虫洞"。我曾见过造假者用锥子扎孔,用普洱茶汤涂抹纸张,可人工虫洞边缘过于锋利,茶渍晕染像是用毛刷描出来的工笔画。

普洱茶
二、茶汤会告密:岁月酿不出急火气
去年春天喝过一泡"90年代生普",橙红的茶汤美得惊心,可入口却像吞了团火。真正三十年转化的生普,茶汤应该像丝绸滑过喉咙,回甘是层层漫上来的清泉。后来才知道,这是用高温高湿的"渥堆速成法"催出来的假老茶,叶底发黑僵硬,活像被抽干了魂。

普洱茶
三、茶香在吟唱:陈韵不是发霉的味道
在朋友家见过一饼散发着地下室潮气的"古董茶",主人炫耀说是文革时期的珍品。可当紫砂壶盖揭开刹那,霉味混着仓味直冲脑门。真正的老茶香是干燥温暖的,像晒透的樟木箱子打开时飘出的气息,即便有仓味也会在醒茶后化作一缕药香,绝不是挥之不去的阴湿气。
上周收拾茶柜,我把那几饼假老茶装进纸箱时,突然听见二十年前父亲说的话:"喝茶喝的是当下,何必追着数字跑。"棉纸上的做旧虫洞在阳光下暴露出整齐的针眼,像极了这个时代急功近利的表情。或许我们该学会像老茶那样活着——让时间自然沉淀出金边,而不是往脸上贴金箔。毕竟,最好的年份,永远是你与茶相知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