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对于港校留学,特别是25Fall申请,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比之前有很大的不同,总结下来就是港校申请“两极分化”特别严重。
这种“两极分化”不仅体现在申请难度和速度上,同样也体现在大家对留学的态度上。我们就两极分化问题来谈谈其中的申请变化。
申请的“两极分化”
一、快与慢
今年的申请季,如果用一个词总结,就是“快到起飞”。
香港中文大学在今年的6月末开启了商学院的提前批申请,虽然时间很早,但还算是“常规操作”,可本来应该申请截止日期后才开始审理,结果学校7月末就发了申请消息!就当同学们认为提前批结束,正常批次会在9月份开始时,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在提前批之后,直接开启了正常批次的申请,让其他港校还是申请者都“措手不及”。
香港中文大学“快”之后,香港大学也开开始了“快”模式!看到香港中文大学的提前批,港大反手来了个“优先批”,然后也在“优先批”之后直接进入正常批次。
除了中国香港两所头部院校,其他港校也快到起飞!香港城市大学提前三个月就开放了申请;香港浸会大学部分专业也在9月初开放申请,其他港校的情况也差不多......
不光是申请开放速度快,审核快,结束也很快!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的会计专业、环境信息,健康与公共管理停止25Fal招生。目前香港大学商业分析、气候管制与风险管理,香港中文大学市场营销,基本招满(每个专业的停招情况不同,并不全是竞争激烈),除了中大的环境信息,健康与公共管理每年情况差不多,其他是不是“快到起飞”?!
怎么样,是不是够快!
可“快到起飞”的背后,也有慢的体现。就在香港中文大学会计专业宣布停止招生后,香港大学开放了三个类似的专业,而在这个阶段,香港教育大学、岭南大学都有不少新专业放出消息,在25Fall申请已经进行到目前的阶段,再加上今年考研学生没有以往的热情高涨,人数出现下跌,学校最好的方案肯定是越快找到学生越好, 此时再开新专业,在这样的申请环境下,是不是“稍晚了一些”?是不是“慢了一点”?
二、简与难
自从港府决定扩招开始,就有一种声音开始了:港校申请会越来越容易?
道理很简单,录取的人数多了,学校还在开设新专业,那机会肯定就到了呀!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前面提到的香港中文大学就是很好的例子!学校开放了今年的商学院提前批,并且还对GMAT成绩做了说明,不需要也可以申请,这样一来,一大批硬件背景优秀的申请者直接就递交!
本来港前三里,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算是对学生最友好的学校了,如今提前批再加上取消限制,对于双非生来说件是非常大的噩耗,申请在背景上已经无希望可言。况且学校今年不缺申请者,会计专业早早就宣布结束申请!
类似看背景决定结果的院校,其实还有香港城市大学,这几年香港城市大学几乎也是985和211院校同学的申请聚集地,学校对于背景极为重视。
除了学校,专业上难度也有体现,比如这两年非常火的计算机类专业,整体申请难度就很高;一些文科专业这两年也因为考公考编的客观需求,难度系数也同样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扩招看似是录取人数增多,然后推导出难度下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港校并不是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扩招,也就是说没把热门专业的录取人数提升,而是选择新增专业的方法进行扩招!
典型代表是香港大学,商学院一口气就新增了三个专业:
财富管理
可持续会计和金融
会计分析
这些专业虽然也是热门,但新专业的“质量”也需要时间考验,要和传统热门专业抗衡,也许还有些时间,所以新专业适不适合你,就需要精准评估了。
难度高是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专业申请上也许没有“往日的”复杂。
咱们前面提到了计算机专业难度很大,但在港校中,一些“跨学科属性”的计算机类专业,相对申请就轻松很多,比如香港大学的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还有香港理工大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文科学专业,就有很多精彩案例:双非背景也有机会冲击港前五的热门专业!
留学态度的“两极分化”
除了申请速度、申请难度的两极分化,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对待留学的态度也产生了两极分化。
前几年同学们对于名校情结显然更重,为了去名校不在乎专业也是常有之事,与此同时,为了追求名校,很多同学往往不在乎申请的成本,把能申请的都申请上,留位费只要来了就交,最后去不去也不在乎,反正能去名校,能有结果就行......
但现在这个情况出现了变化,大家明显更加关注性价比!
什么是性价比,简单说就是关注以后的发展,关注专业,关注申请的合理性。
相比于以往的名校情结,现在申请往往申请者会问:“我通过申请将来会有什么更好的就业机会?”所以在这种思维意识的主导下,申请者不仅关注学校,更关注对于专业的选择!
除此之外,经济因素也是大家考虑的重点,面对港校每年都涨的学费和留位费,申请者更加理性,对于申请节奏的把控也越来越看重,盲目投递的现象开始减少,回归理性,更为注重申请细节。
更多申请注意事项,可以私信我们专业导师。
水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