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常面临一个纠结的问题:孙子还是外孙更亲?或许大多数人都认为,当然是孙子更亲一些,毕竟他们是血脉相连的,而外孙则是外家的人,尽管他们也有亲情,但总归比不上孙子。
因此,有些老人在对待孙辈时会有偏袒的倾向,他们可能会更疼爱孙子孙女,而对外孙的关心就相对少一些。
58岁的刘阿姨,5年前陷入了一个棘手的局面:她的儿子和女儿同时迎来了新生命,需要照料和关爱。面对这个抉择,刘阿姨选择了帮助自己的外孙。
然而,令她始料未及的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竟然在外孙长大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不再称呼她为奶奶,这让刘阿姨感到非常伤心。
刘阿姨是一个坚韧的人。她在年轻时在一家制衣厂工作了二十多年,那是一个为生计奔波的时光。在工作中,她遇到了自己的爱人,一个擅长印花工艺的师傅。他们结婚生子,共同肩负起家庭的责任。
然而,命运的刻薄让刘阿姨失去了爱人,孩子们还在读大学。单靠她微薄的工资维持家庭,成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但她不曾低头,与两个孩子一起勇敢地度过了那段日子。
随着孩子们成长,他们开始工作,家庭的负担慢慢减轻。尽管如此,刘阿姨仍然为儿子的婚姻和未来感到焦虑。她希望儿子能找到合适的伴侣,也担心女儿的婚姻问题。
幸运的是,女儿在26岁时找到了一个善良的汽车维修技术员结为连理。儿子也在25岁时娶了一个好姑娘。虽然刘阿姨的家庭条件一般,但这些姻缘让她感到安心。
然而,令刘阿姨感到不安的是,儿子似乎在婚后更多地融入了妻子的家庭。他们给了他车子、房子,甚至介绍了一些小生意。渐渐地,儿子很少回家,对她的称呼也不如从前亲近。有一次,他甚至透露,可能将在岳家定居,甚至孩子的姓氏也可能随妻子姓氏。
刘阿姨默默地承受着这些变化,尽管孤独,但她始终表现出坚强和勇敢。她理解孩子们的选择,但内心对于被忽视的感觉却难以割舍。
当儿子提出这个要求时,我感到很难过。转眼间儿子已经长大了,却在别人家里开始了新的生活,这让我感到内心不安,但我也知道这是为了给他更好的生活。我只能默默祝福他在新环境里过得更好。
我曾跟儿子说过,如果有需要,我会帮他照顾未来的孩子。他点头答应了。
然而,没想到女儿和儿媳竟然在同一个月份怀孕了。
最初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我将成为奶奶和外婆,可随后我开始意识到,如果两家同时需要帮助,我该如何抉择。
当女儿告诉我她预计在10月中旬生孩子,而儿媳则是在月底时,我想着如果女儿家的孩子先出生,我可以先去她那里帮忙,然后再去儿子家。
然而,事与愿违。孙子比预计的提前了9天出生,而外孙则是晚了一个星期。
儿子在孙子出生后立即打来电话让我第二天过去,我当即答应了。
然而,第二天一大早,女儿又打来电话说外孙出生了,希望我也能过去帮忙。
我犹豫了一会儿,最终给儿子打电话说情况,表示可能得先去女儿家。
儿子听后显得有些不开心,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我能感受到他的失望。他抱怨说家里忙得不可开交,却没有做好照顾孩子的准备,甚至责怪我之前的承诺却未付诸实践,让他们措手不及。
我感到十分愧疚,向儿子提议每月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让他雇个保姆,先解决照顾孙子的问题。
但儿子却表现出不满,他说他们缺的不是钱,而是家人的陪伴,雇保姆解决不了问题。
这段时间,我深刻体会到了儿子的心情。我明白了他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家人的陪伴和关心。
因为亲家公的生意规模较大,因此即使已经接近六旬的亲家公和亲家母仍然每天辛勤奔波,疏于照顾孙子,这才使得他们想到找我这位奶奶来照顾孙子。
眼下,儿子在电话中表示我偏心,只顾着照顾姐姐而忽略了他,对于自家的孙子却选择照顾外孙,他对我心思无法理解,说完这番话便匆匆挂断了电话。
听到儿子的指责,我不禁眼泪涌出。实际上,我并非刻意偏袒,而是女儿的境遇让我更加心疼,因此才显得对女儿更加关切。
女婿在广东从事汽修工作,让他回家意味着要么握着扳手难以抱孙子,要么放下扳手难以维持家庭的经济状况。
至于女儿的公公,据说中风瘫痪在家,需要他人悉心照顾,而婆婆年轻时就离婚了。
眼下,女儿独自一人在家,经济拮据,作为母亲,我当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相较之下,儿子的家庭拥有200多平方米的宽敞房屋和充足的财力,加之有月嫂照顾孩子,生活过得相当宽裕。因此,我才更加放心地将重心放在女儿那一边,而并非对儿子心生偏袒。
然而,我并没有向儿子解释这些原因,因为即便说出来也难以让他理解,只会感觉我没有履行好奶奶的责任。
后来,外孙半岁时,女儿请我去看望孙子。当时我准备了一些东西前往儿子家,但却发现儿媳妇对我态度冷淡,仅仅和我寥寥几句便匆匆离去。我抱了一下孙子,亲家母马上找借口说孙子要吃奶,随后便进了房间再未出来。中午随便炒了两个菜,我匆匆吃完便离开了。
从那以后的三年里,我总共只见了孙子两次。不管我怎么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他都不肯称呼我为奶奶。孙子五岁那年,儿子带着他来看我,千方百计地让他叫我奶奶,可孙子就是一言不发。儿子有些着急地说,豆豆,在家的时候不是让你喊奶奶吗?你怎么不喊呢?
然后,豆豆说了一句让我十分震惊的话,他说,我没有奶奶,我只有外婆,我的外婆最疼我了,我的奶奶小时候都没抱过我。
孙子的言论让我的儿子感到很尴尬,几乎想要打他一顿。然而,我只是微笑着挽留住了儿子,告诉他小孩子不懂事,没关系。
但其实我内心也是难过的。因为他是我唯一的孙子,却不肯称呼我为奶奶,当初的选择似乎真的没有其他可能。
如果能够重新选择一次,我想我还是会选择帮助我的女儿,毕竟她经历过很多不幸。
最后,我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当初是选择照顾自己的孙子好,还是帮助女儿更为明智呢?这是一个让我一直犹豫的问题。
这种情况应该给与女儿钱方面的帮助,以带孙子为主。
可以给女儿钱找保姆的啊
这真是个老湖涂蛋一把年纪都没活明白真可怜
同样是自己儿女生的孩子为什么女儿生的叫外孙,这都不明白,
只要老了不找媳妇侍候,我想媳妇应该没意见
儿子要做上门女婿 孙子要随母姓 所以这孙子还是真正的孙子吗?!?还有儿子孙子一年到头都在女方家 所以以后她也要随着到对方家养老吗???
哪个是血脉延续的后代就帮谁,如果不想帮就不要计较以后出现的任何事,儿女只是你的子女,但血脉延续的是你儿子,孙子,而非外孙,哪个远哪个近难区分吗?
你这种情况最好是给女儿经济上的帮助,而儿子家不缺钱缺人。你搞反了
活该如此……
对家人要理解,宽容、理解、支持、帮助!
叫个毛线,
活该
报应
还不如好好给儿子说,你来带孙子,但是请儿子给点钱以支助家里缺人缺钱的妹妹。
又是刘阿姨,又是我,胡编乱造[笑着哭]
不帮儿子儿媳,这个养老[笑着哭]指望女儿你觉得可能嘛
如果能够重新选择一次你还会选择帮助女儿,她毕竟经历过很多不幸,是的,你儿子过得很好很幸福的。等你老了就知道了。那时候你会发现最需要的是谁,没分清楚哪个重哪个轻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不知道哪头炕热???
自作孽,不可活
正常!
我只想说,不管老人还是孩子做人做事要讲诚信。人相处是靠诚信为基础。文章中的奶奶我理解她的尴尬,但不理解的遇到问题处理的方法。儿媳妇先生的孩子也答应去帮忙照顾,但是女儿生孩子了显然是在儿媳妇和女儿之间做出远近亲疏的判断来决定帮谁,说困难相信两家都有,考虑的只是让谁去受委屈受难。口中振振有词说经济上补偿又为什么不去补偿女儿去陪伴孙子,人是感情动物,没有付出想秋后下山去享受天伦之乐,这种事情和我的很像,只不过换成兄弟。我的孩子爹爹奶奶没有照顾一天,还说孩子星期天假期都不去看看他们,我当时毫不客气的告诉他们我孩子你们有照顾一天,给他们买过零食吗?你们想到的都是兄弟家孩子和他们没感情没交集,现在也不要为难我和孩子们顺从自然。
甘蔗没有两头甜
孙子就是孙子,
话太多了
该